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采用双列式杂交方法,观察了以IR26、IR36等为代表的抗性品种的杂交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组合F1代在分蘖末期抗性无优势,穗期抗性优势明显;F2代两期鉴定正负向均有优势;F1和F2代均表现出正负向完全显性,部份显性,少数组合无显性。其中大都属于部份显性。优势指数分析也证明,对抗性亲本,优势指数d ≥ 1;对感病亲本,优势指数d<1。抗感品种杂交,其子代的抗性一般界于双亲值之间。这种优势可依亲本的抗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机制及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育种等。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苗期阶段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水稻品种各叶期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和强弱程度可分为四类:(1)全期抗病型;(2)全期中抗型;(3)苗感成株抗病型;和(4)全期感病型。可以看出,水稻品种除少数苗感成抗型外,其余三种抗性类型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反应是一致的。由于中抗、成抗和感病品种各叶期的抗性有随着叶位的升高而抗性增强的趋势,不同抗性品种在苗期阶段抗感对比均较成株期明显。因此,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采用苗期鉴定方法是可行的。影响水稻品种苗期抗性的因素是:苗龄(叶期)、观察时期、品种与菌株的组合等。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组合)抗白叶枯病基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菲律宾6个白叶枯病菌系(小种),将95个水稻品种(品系)划分为5个品种类群,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测试,提出舟松62、二九丰(早籼) 城特232、T8528、H101、6003、T88506、T88517、R895、绍糯8843、丙88151、台202、T88522(晚粳)等13个具有广谱抗性的品种(系),可作杂交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利用及策略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章琦 《植物保护学报》1995,22(3):241-246
近年因开展遗传育种与植物病理等多学科协作,我国常规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利用的抗性基因单一,大面积种植和新育成的抗病籼稻品种(系)所利用的抗病基因,几乎都是Xa-4。该基因系小种专化抗性,不抗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第Ⅴ型。该病原型近年在广东的出现频率上升,分布范围扩大,应引起注意。我国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组合的抗性不佳。本文分析了杂交稻改良抗性的特点,提出合理搭配和更新品种,拓宽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鉴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恢鸿 《广西植保》2003,16(2):21-24
稻白叶枯病 (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自 1 884年在日本发生以来 ,迄今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其中以我国所在的亚太原发生区的水稻受害最重。水稻受白叶枯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 ,依病害发生的类型、早迟及其严重度不同而异。凋萎型引起青枯凋萎、枯心或白穗 ,损失严重 ,有时甚至被迫重栽或毁种 ;叶缘型发生早 ,一般损失尚较小 ,但孕穗期如植株上部 3张功能叶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6%以上时 ,减产将达 2 0 %以上 ,最严重的可达 70 %~ 80 % [1~ 3] 。  近百年来 ,国内外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实践证明 :在各种防治方…  相似文献   

7.
根据等位性试验表明,水稻突变品系XM6携有的单个对菲律宾白叶枯病小种的隐性抗性基因与已知的4个隐性抗性基因Xa-5,Xa-8,Xa-13和Xa-19是不等位的,该隐性基因被称为Xa-20。用XM6和具有上述4个隐性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间杂交的F_1植株和F_2群体与原始品种IR24相比较,表明XM6的抽穗期较早,植株重量较低,穗头较短。XM6也高抗日本水稻白叶枯病小种1到4。  相似文献   

8.
 测定分析了以IR24或Milyang23为轮回亲本构建的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华南稻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显示:携有不同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其抗性有些有明显差异,有些又表现相同或类似,说明不同的抗性基因,其抗性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同一抗性基因在IR24和Milyang23不同遗传背景下,抗性反应有的一致,有的则截然相反,证明抗性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参试近等基因系大部分对华南的主要致病菌系Ⅳ型菌和Ⅴ型菌感病,仅有IRBB5、LRBB7和IRBB205对这2个菌系都抗,IRBB4和IRBB204抗其中之一的Ⅳ型菌,IRBB203单抗Ⅴ型菌;xa5Xa4基因抗性较好且抗性表达不受遗传背景影响,携有这些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推荐应用于华南稻白叶枯病防治。  相似文献   

9.
孙恢鸿 《广西植保》2003,16(3):15-17
(下文接第二期第 2 4页 )  地方品种 :高山红粳稻 ( 1 0 - 1 0 1 6)、白壳晚 ( 1 0 -1 62 6)、白壳糯稻 ( 1 0 - 1 0 64)、黄壳晚 ( 1 0 - 1 630 )、大香糯 ( 2 1 - 2 30 4 )、饵块谷 ( 2 1 - 345 9)、白谷 ( 0 8-0 0 1 5 )、矮绿种 ( 0 8- 0 1 78)、高脚白壳江 ( 1 5 - 365 5 ,按《中国稻种资源目录》种名为 :高脚白壳 1 2 )、黄糯谷 ( 2 2 - 2 973)、冷水酒谷 ( 2 2 - 2 0 87)、红安江西糯( 1 7- 0 1 37)、大糯 ( 1 6- 2 0 4 8)、红谷占 ( 1 6- 42 0 4 )、邳早 1 5号、贵州麻谷、蚌蛛芒、海南糯、扎昌龙 (含Xa- 2 2和 Xa- 2 4 )、毫梅…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江苏省应用BG90-2经系统选育和杂交转育出一批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因其具稳定、广谱的抗病性以及优良的丰产性,在长江中下游白叶枯病重病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1.
1983-2007年,对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805个参试品种、组合中,78个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频率为4.3%;其中,常规水稻74个,占抗病品种的94.9%。在1 219个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的组合3个,中抗的76个,抗病和中抗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6.2%。不同类型和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抗病品种频率差异显著,晚粳>早籼>中籼>晚籼;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组合频率为: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1990-2004年,17个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2.
鉴定结果表明:野稻不同种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差异明显不同。同一个种不同植株编号对同一菌株,甚至同一植株编号对同属于致病型Ⅳ的不同菌株抗性的差异也不同。在供试样本较多的野稻中,长药野稻、药用野稻、小粒野稻和短叶舌野稻抗性强的编号所占比例较大,斑点野稻、紧穗野稻、尼瓦拉野稻和澳洲野稻次之,重颖野稻和高秆野稻抗性强的编号则尚未发现。本鉴定共计筛选出高抗和抗的植株编号35个,其中含供试植株仅唯一样本的疣粒野稻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A transposon mutant library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bacterial blight pathogen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KACC10331 by Tn5 transposon mutagenesis. The susceptible rice cultivar Milyang 23 was inoculated with a total of 24 540 mutants resistant to kanamycin and 67 avirulent or reduced‐pathogenicity mutant strains were selected for study. Southern hybridization verified that 84 mutant strains had single‐copy insertions and their single‐transposon insertion sites were identified by sequencing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TAIL)‐PCR. The single‐transposon‐tagged sequences of 21 mutant strains belonged to pathogenicity‐related genes previously reported in Xanthomonas species, while the other 46 single‐transposon‐tagged sequences included diverse functional genes encoding, five cell‐wall‐degrading enzymes, three fimbrial and flagella assembly regulators, five regulatory proteins, 15 metabolic regulators and 18 hypothetical proteins,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novel pathogenicity genes of Xoo.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对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省将推广的54份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组合共49个,占90.7%;其中,高抗(抗性比≥91%)组合30个,占55.6%。对稻白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没有高抗(HR)和抗(R)的组合,仅有一个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表现为中抗(mR),仅占1.9%,其余53个组合都表现感病,占98.1%。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稻瘟病表现高抗的30个杂交稻组合都不抗白叶枯病,而中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比为74%。  相似文献   

16.
Xa21转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及其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包括与Xa21基因相对应的白叶枯病鉴别小种P6在内的12个国际鉴别小种和我国7个病原型,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8个不同遗传背景的Xa21转基因品系,及其不同世代的植株,进行接种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Xa21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呈现显性,并且在转基因后代中可以稳定遗传,且保留其广谱抗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Xa21的抗性表达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抗噻枯唑和抗叶枯净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的适应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水稻白叶枯病噻枯唑抗性菌和叶枯净抗性菌的适应度特性进行了比较。当Sa^r和P^r与敏感菌(S)的等量混合物在植株上繁殖时,Sa^r和P^r竞争不过S,但P^r竞争能力较Sa^r强。Sa^r和P^r的致病力与S的无明显差异。但在离体保存时Sa^r和P^r易于丧失致病力。这种致病力的丧失是由于被保原群体中低致病力的敏感菌比例上升所致,进一步说明Sa^r和P^r的适应度不及S。结果表明,白叶枯病市民经  相似文献   

18.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miR1320是水稻与Xoo互作中重要的调控因子。本研究在接种Xoo后的0、12、24 h分别检测了10个粳稻和8个籼稻品种中miR1320的积累和4个防卫基因的转录水平,测量了各品种叶片上的病斑长度,分析了miR1320的积累和防卫基因的表达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接种Xoo后,miR1320的表达模式在不同品种中有所不同;籼稻和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别与接种后24 h和12 h时miR1320的表达量呈紧密负相关;且相对于防卫基因,miR1320更能反映品种间的抗病性。因此,miR1320可应用于评估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辅助水稻抗病种质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水杨酸诱导水稻幼苗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水杨酸(SA)对水稻幼苗抗白叶枯病的诱导抗性效果。结果表明,SA诱导稻苗产生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最适浓度范围为5.0 ̄50.0μg/ml,浸根处理撮佳浓度比喷雾处理稍低。以5.0或10.0μg/ml浓度的SA分别在接种前1d或2d浸根或喷雾处理4叶1心期的稻苗,稻叶的发病率、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都比清水对照明显降低,其中病情指数分别降低50.8%和50.4%。SA浸根或喷雾处理后接种白在菌的最佳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