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接上期)4.8换料应激突然更换饲料会影响畜禽采食,造成饲料利用率降低,因换料发生应激的禽类,其产蛋量和蛋重下降。此外,高产实验、培育良种等都可导致畜禽发生应激。5应激预防5.1选育抗应激畜禽品种,淘汰敏感畜禽,  相似文献   

2.
(一)管理因素1.初产蛋鸡换料不当。由于产蛋鸡群刚开始由生长转变为生产鸡蛋,要求肠道必须通过更密集的消化作用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饲料品质的突然变化,尤其是高能高蛋白饲料的使用,导致肠道环境产生变化,肠道容易产生应激,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导致腹泻。因此,换料时一定要过渡好。2.饮水过多。鸡舍如果温度过高,鸡只饮水量增加,采食量减少,易造成腹泻。  相似文献   

3.
奶牛的换料应激对奶牛产业带来经济损失,通过从营养、育种改良、饲养管理以及饲料等方面去缓解应激,其中营养调控是减少换料应激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奶牛更换饲料出现应激情况下,通过营养调控,可以有效降低换料应激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保证牧场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夏季高温季节热应激能降低鸡采食量,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效率,破坏肠道正常结构和免疫功能,从而影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目前,解决热应激的方法主要有控制环境温度,饲喂高能量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电解质和抗氧化维生素。近年来,益生元、益生菌和合生元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减轻热应激造成的负面影响。益生菌可以改善高温环境下鸡肠道的微生态系统和肠道形态、生理机能、免疫系统和生长发育,成为缓解鸡热应激造成损害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1前言饲料抗生素类促生长剂(AGP’s)导致多种动物消化系统紊乱,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在肠道中形成不平衡的微生态区系。受污染的饲料、应激、药物、不易消化的饲料成分和不平衡日粮都会进一步加深肠道微生态菌群平衡,并最终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如便秘或腹泻、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12、维生素K)或慢性炎症疾病,它还可能损伤小肠粘膜中淋巴组织(PP淋巴结)的免疫功能正常发挥。优化消化道微生态菌群平衡的概念是指通过营造健康的消化道微生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肠道形态、营养、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反应,对保持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冷应激是雏鸡阶段面临的一大挑战,雏鸡在受到冷应激后表现下痢、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降低育雏的成活率。造成雏鸡下痢的主要原因是雏鸡机体发生免疫抑制;肠道菌群失衡,大肠杆菌、沙门菌及产气荚膜梭菌等肠道等有害菌群丰度增加,有益菌丰度降低;菌群发生移位,沙门菌属在结肠之前的远端回肠至盲肠之间。在雏鸡日粮中添加益生元、植物提取物、酸化剂等饲料添加剂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预防和缓解冷应激造成的影响,改善肠道健康。冷应激对雏鸡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和饲料添加剂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的机制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出生乳兔和断乳期仔兔,致死率很高。断乳后的幼兔的发病率也不可忽视,青年兔和成年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高温高湿的夏季和秋季多发。饲养管理不良、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低、饲料污染、饲料和天气突变、卫生条件差等环境应激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改变,使肠道常在的大肠杆菌大量繁殖而发病,也可继发于球虫及其他疾病。一、临床症状本病最急性病例突然死亡而不显任何症状,有的食欲突然减少甚至…  相似文献   

8.
牛占东 《北方牧业》2006,(12):19-19
<正> 一、发病原因1、应激因素:是蛋鸡开产后拉稀的主要因素。(1)内源性的因素:蛋鸡开产后,机体由于生长发育,性成熟,内分泌变化造成很大的自身应激。(2)外源性因素:由于换料,光照的变化,防疫饲养管理,天气变化等也会造成一系列的应激反应。2、饲料因素:这是造成蛋鸡开产拉稀的重要因素。(1)饲料中蛋白质的突然增加。(2)饲料中钙磷等矿物质的突然增加。饲料中蛋白质和钙、磷的突然增加,会加重对肠道的刺激而引起拉稀,同时也会加重对肾脏的负担而出现拉稀。  相似文献   

9.
仔猪腹泻病是养猪业中较为常见,且难以治疗的顽固性疾病。仔猪出生后其消化器官发育尚不健全,应激性差,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母猪泌乳量,外部环境,补料时间,采食量,饲料品质,换料,断奶,转圈等原因均可诱发本病。文章就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病流行于幼鸡、幼火鸡、鹑、鸽及多种野禽中。常突然发病,死亡很快。病原为肠道梭菌(Clostridium Cloinum)。鸡多继发于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再生不良性贫血与应激情况之后。病原由粪便排出后,污染垫料、饲料、饮水而被传播,由于病原形成芽孢,舍、场长期污染,本病即反复发生。在鸡场本病常与坏死性肠炎同在或  相似文献   

11.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2 0 0 1年秋天以来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潍坊市大部分区呈暴发流行。笔者诊治了数百例病猪。1 发生流行特点本病的病原为猪附红细胞体 ,直径为 0 2~1 2 μm。常见的形状为环型和半月形 ,附在红细胞表面或悬浮在血浆中 ,以单个或成双排列 ,也可见到杆形、球形和出芽状的。本病的传播可能与蜱、虱、蚤等吸血昆虫和肠道寄生虫有关 ,污染的注射针头、手术器械等也可能传播本病。另外 ,猪通过摄食污染的血液或含血物质也可感染本病。长途运输、分圈、阉割、断尾、换料、天气骤变等应激因素及猪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 ,均可促使隐性感染猪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剖析了生猪养殖过程中能够造成应激的因素,如季节、运输、转群、饲养密度过大、换料和免疫接种等因素,提出生猪养殖过程中要控制环境温湿度、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更换饲料要过渡、预防免疫接种应激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与畜牧》2007,(1):54-54
禽类消化系统简单,消化道短且抗病力差,易感染疾病。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主要通过改善寄主动物肠道微生物平衡发挥有益作用。健康动物的消化道内栖息着多种微生物,他们作为一个体系存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和动物机体健康;但当动物受饲料变换、运输或疾病等影响引起应激时,胃肠道内微生物群落就会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一些病理性的变化症状。因此,饲喂有益微生物,能够调节胃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和维持动物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抗应激能力和生产性能,并对一些病毒性细菌引起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具有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动物免疫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广阔。综述了微生态制剂的类型及作用机理,对其在动物园中增强动物免疫力、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应激、净化兽舍空气、改善水域水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其在动物园野生动物饲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家兔球虫病是由寄生在肝脏胆管和肠管上皮细胞内的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引起.本病流行季节主要为6~8月份,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幼兔最易感染,4~5月龄幼兔对球虫的抵抗力很弱,其感染率可达100%.消瘦、腹泻、黄疸、多尿及腹部膨大为本病的主要症状.而梭菌性下痢是由A型魏氏梭菌引起,各种品种、年龄的兔均易感,虽全年都有发病,但主要见于青草短缺的冬春季节、高能量低纤维饲料换料频繁、长途运输、气候应激等因素是本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16.
兔病防治     
16魏氏梭菌病16.1 病因 本病由魏氏梭菌引起,除哺乳仔兔外,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家兔对本病均有易感性。1~3月龄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长毛兔和獭兔易发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和伤口传染,病兔和带菌兔及其排泄物,以及含有本菌的土壤和水源为传染源。本病可常年发生,饲养管理不当(饲料突然改变,喂量过多,肠道不通气)或各种应激因素也可引起暴发本病。  相似文献   

17.
李雷  郑立娜 《山东家禽》2013,(10):30-32
产蛋率在5%-60%的蛋鸡称之为新母鸡,这一阶段主要经历"生理应激、生殖应激、换料应激以及规模化养殖时由于添加石粉不能根据个别母鸡的需求去添加而造成的钙磷比例需求不当应激",往往造成新母鸡痛风、腹泻等症状,对开产较早的初产蛋鸡易造成偏瘫,营养不良,严重的会造成个别的新母鸡猝死,常称为新母鸡病。本病发生时间一般在150-170d,也称为月子病。  相似文献   

18.
猪魏氏梭菌病是临床常见的细菌病之一,主要由魏氏梭菌感染肠道而引起,病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猪肠道中以条件致病菌的形式存在;感染猪主要表现肠炎和全身症状,病程短,死亡率高;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预防本病,加强管理、定期疫苗免疫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治疗本病必须对症和对因同时用药,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猪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所产生的A型或C型毒素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以血便、小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2~5周龄小鸡,突然更换饲料,饲料中含鱼粉,小麦过多,以及滥用抗生素造成肠道正常微生态环境破坏均可诱发本病。本病通过粪便、泥土、灰尘及污染的饲料和垫草而传染,死亡率较高。近年来,该病在养鸡生  相似文献   

20.
鸡沙门氏菌病是鸡常见的一种细菌病,由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主要引发肠道的感染,后期会导致全身症状;根据病鸡临床表现可分为鸡白痢、鸡伤寒和鸡副伤寒3种类型,对鸡的生产性能造成很大影响;加强鸡场饲养管理、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等措施能对本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经常发生本病的鸡场可进行药物预防;抗生素、沙门氏菌型噬菌体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