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河南省方城县袁店回族乡汉山村,背依美丽的罗汉山。1987年,汉山村一个27岁的年轻人走进了这座大山。27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罗汉山的沟沟岔岔,种林护林。他的痴情染绿了罗汉山,带动了汉山村群众种植林果致富。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顽强的意志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华彩篇章。他,就是马桂甫。爱山护山,倾情林业圆绿色梦20世纪80年代初期,汉山村林场管理一盘散沙。1987年,林场决定  相似文献   

2.
永福县堡里乡拉界村群众,八年来共造杉木林1670亩,成活率达百分之百,平均每户有杉木林104亩,多次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拉界村是一个边远的瑶族山村,全村有16户人家,2000亩宜林荒山,农村建立生产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很想造林,但又怕政策  相似文献   

3.
桥与碑     
以前,河南省有个比较穷的山村。有个乡干部经常驻在村里抓生产救灾。这位驻村干部是很辛苦的,当地群众经常听他唱这样一段河南梆子抒发他心中的郁闷:“有老X坐山村,自思自叹,想起了救灾事好不惨然……”。  相似文献   

4.
杨云锦 《云南林业》2005,26(2):17-17
农民群众积极开展沼气建设,沼气建设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这是不久前,记者到华宁县盘溪镇湾得箐村采访时得到的深刻感受。湾得箐村是盘溪镇人口较多的彝族山村。全村有彝族群众217户,840多人。这个村地处盘溪坝子的东边,虽有670多公顷荒山,但几乎都是石头山。由于气候炎热,雨量稀少,加之土地瘠薄,树木在这里很难生长。没有树木、没有烧柴,多少年来,彝族群众靠割山草和采集玉米秆为生活燃料。燃料成为湾得箐农民的一大难事,彝族群众渴求解决燃料问题。随着省政府“民心工程”的启动,农村能源建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山村…  相似文献   

5.
昭平县昭平镇龙潭村是汉、瑶族人民聚居的山村,全村625人,只有88亩水田和旱地。党支部带领群众团结战斗,造林护林,经过不懈努力,于1992年绿化达标。全村有林面积691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5%,其中:毛楠竹7000  相似文献   

6.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红旗村后山二社坐落在大山深处,方圆10余公里的山箐里散居着70余户人家。自1992年1月以来,在县能源办的扶持下,群众集资投劳,兴办微型发电、太阳能供电系统,推广节柴灶,保护了生态,山村呈现出林丰果茂,  相似文献   

7.
山村播绿人──记万奋育绿化造林的事迹田必茂在永胜县顺州乡迪里山村,人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赶着牛、扛着锄头上山造林的老人。他就是被迪里山乡群众称为山村播绿人的万奋育。万奋育土生土长在属半山区的迪里村,面对故土茂密的森林惨遭破坏,全村缺材少柴、自然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8.
华宁县新城乡火特村公所火地社是一个仅有22户的高寒贫瘠山村。长期以来由于森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随着“两山”政策的不断完善,火地社的森林覆盖率逐年回升,活立木蓄积量逐年增加。如今人均有华山松中幼林70株。预计15年后,这个社仅林业一项,户均可收入万元以上,他们的经验是: ——找到治穷致富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林业。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个村的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提高,但发展的步子不大,群众生活仍在温饱与饥饿型之间徘徊。1985年,当时的队长肖兴才到东川做生意,看到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联想到本社实际,决心发动群众造林栽果,绿化山村。他和干部群众反复商量,确定了全村发展林业的主攻方向,接着,他带头在自留山  相似文献   

9.
阮晓强 《云南林业》2004,25(4):15-16
在元谋县花同乡团山村,有一位82岁的老护林员,名叫王世辉。他孤身一人,不计报酬,25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守护着羊街乡前进水库南边和花同乡团山大坝旁20多公顷水源涵养林。他义务护林的感人事迹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播。199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对他义务护林的事迹作了专题采访报道,他  相似文献   

10.
太仆寺旗下皮坊是个以农为主的大队。全队192户780口人,有整半劳力247个,经营耕地5200亩。解放初期,这个队是有名的“光坡秃岭风揭地,十年九旱不打粮”的穷山村。1958年以来,下皮坊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舟曲县东山镇石家山村,有一片方圆6公里、总面积4000多亩的松林。这里山清水秀、绿树葱茏、鸟鸣啾啾、生机盎然,宜人风景的背后,凝聚着一位八旬老人的汗水和心血……82岁的石家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启文,是一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几十年如一日,吃住在石家山村的大山上.  相似文献   

12.
丹心巧手绣山乡张胜利辽宁省西丰县柏榆乡的解放村,远远望去,那宁静的山村像被一块从天而降的绿锦覆盖着,碧玉妆成。走进村里,群众会热情告诉你:俺村有个大名鼎鼎的绿化能手,省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徐丽萍。1978年,23岁的她嫁到了柏榆乡解放村。当时这里满...  相似文献   

13.
建在乡镇,面向山村,贴近群众。二十多年来,甘肃省乡镇林业站积极发挥政策宣传员、林业技术员、工程管理员、执法监督员、林农服务员的作用,成为一支全省林业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队伍。至目前,甘肃已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林业工作站管理机构980个,覆  相似文献   

14.
山村的变迁     
在儿时的记忆里,依稀记得山村周围的群山长着许多林木.山脚下,堆集着成跺成跺的柴火.不知从何时起,山上只留下小小的灌木丛了.祖母说:“从前这山村周围都是大树林子,林中有兔  相似文献   

15.
曾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如今已成为一个优美的山村公园。层层梯田庄稼葱绿,池池清水波光旖旎,虎头山上森林郁郁葱葱,果园里硕果累累。1995年,这里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解放前,大寨村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陈永贵、郭凤莲等带头人决心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  相似文献   

16.
扶贫,就要既扶本又扶志.武川县林业局在定点包扶中从抓两个文明入手,送科技和物质下乡,切实帮扶贫困山村走脱贫致富之路.6月10日,武川县林业局领导带领县乌兰牧骑深入定点包扶的二份子乡柱子圪旦村慰问演出,使这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活跃了老乡们的业余生活.对柱子圪旦村,人们形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飞士随风去,沙石留一尘,年年低收成,生活日益贫.这个典型的贫困村,有30户人家,150多口人,一年四季仅靠1700亩旱地为生,自古没有水浇地,全村仅有的一口辘辘井连群众的吃水都难以保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965年制订并实施了《山村振兴法》(以下简称《振兴法》),而后历经多次修订,与时俱进,至今仍然是山村振兴事业(以下简称"振兴山村")中的纲领性法定文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拟通过解析日本《振兴法》顶层设计的演进脉络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山村森林资源丰富、民风各异, 为山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历史较短, 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日本埼玉县饭能市的山村环保旅游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旅游业的新气象, 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发挥了旅游的带动作用, 使林业由资源产业向生态产业转移, 给我国山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永福县龙江乡近百里长的沿河两岸,一丛丛、一排排茂密的竹子,在一江碧绿透底江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绚丽迷人的山村秀色画卷。这就是群众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营造的龙江笋用、护堤两用经济竹林。龙江乡是永福县较偏僻的山区乡,境内沟河纵横,蜿蜒的靖江穿乡而过,全乡近1/3的群众就居住在这大河之滨。为了护江堤、保农田,60年代初,该乡群众就大兴沿江种竹之风。他们挑选了既产笋,又长竹,易成材的大头黄竹做竹本,先由西河、喇茶、小当等村屯发展种植。黄竹繁殖力极强,不几年就迅速发展成林,从而带动了其它村屯的种植。70年代,由…  相似文献   

20.
山村的故事是从早晨开始的。山村的早晨,是一幅清新透亮的山水画。看一眼村口石板路上绽放的野花,寂寞在这里无法生存。往天上看,太阳被庄稼汉子一声吆喝,结束了香甜甜的梦。那一缕白云像害羞的山村女孩,经不起挑逗悄悄隐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