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研究Pb~(2+)、Cu~(2+)和Cd~(2+)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96 h LC_(50))及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Pb~(2+)、Cu~(2+)和Cd~(2+)对太平洋牡蛎96 h LC_(50)分别为22.99、21.75 mg/L和21.35 mg/L,急性毒性作用大小的顺序为:Cd~(2+)Cu~(2+)Pb~(2+)。Pb~(2+)、Cu~(2+)和Cd~(2+)对太平洋牡蛎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2.30、2.18 mg/L和2.14 mg/L。总体而言,与Cu~(2+)和Pb~(2+)相比,太平洋牡蛎对Cd~(2+)毒性的耐受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稻田常用农药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幼鱼的毒性效应,以体质量(0.03±0.01)g的黄鳝幼鱼为对象,在水温(27.0±1.5)℃、p H(7.75±0.25)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氧乐果、乙酰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等4种有机磷农药对其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氧乐果、乙酰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190、67.350、5.058、13.622 mg/L;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460、60.954、3.981、6.993 mg/L;72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042、55.804、3.404、3.303 mg/L;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761、51.286、2.992、2.308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695、14.978、0.740、0.553 mg/L。对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毒性分类标准,氧乐果、马拉硫磷和敌百虫对黄鳝幼鱼而言属中等毒性农药,而乙酰甲胺磷则属低毒性农药。  相似文献   

3.
刺苦草对铜胁迫的耐受性及其恢复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水植物对低浓度铜(Cu)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以鄱阳湖分布较为广泛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Cu~(2+)添加梯度,对照组(CK)为(0.007±0.012)mg/L,试验组(T1)为(0.400±0.026)mg/L,试验组(T2)为(0.830±0.010)mg/L,试验组(T3)为(1.697±0.055)mg/L;处理1周后彻底换水,使其进行为期2周的恢复生长,探究铜胁迫及解除后刺苦草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长状况的变化及其对Cu~(2+)的富集效果。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刺苦草生长产生了严重的胁迫作用,试验组地上部分长度、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刺苦草对水体Cu~(2+)的去除率在前4d平均为63%,各处理组水体Cu~(2+)含量均显著下降;刺苦草地上部分Cu~(2+)含量随水中Cu~(2+)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T3组刺苦草地上部分Cu~(2+)含量达到(3.68±0.32)mg/g,约为T1处理组的6.4倍,地下部分Cu~(2+)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刺苦草Cu~(2+)化学计量内稳性较差,其指数(1/H)约为1.09。在解除Cu~(2+)胁迫后的恢复阶段,T1、T2和T3地上部分Cu~(2+)含量相对于胁迫阶段分别下降了43.04%、92.12%和86.00%,地下部分分别下降了57.91%、42.70%和33.81%,而刺苦草鲜重、叶绿素含量及地下部分Cu~(2+)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刺苦草是一个较理想的Cu~(2+)超富集植物,铜胁迫解除后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性紫色土表面吸附Cu~(2+)、Zn~(2+)后对其在水体中凝聚沉降的影响,为重金属离子释放对三峡库区水-土界面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提供数据参考。2014年10月,采集西南大学桑园的中性紫色土表层土壤,以Cu-(NO_3)_2和Zn(NO_3)_2配制重金属离子,进行Cu~(2+)和Zn~(2+)对中性紫色土凝聚沉降实验、测定中性紫色土颗粒吸附Cu~(2+)和Zn~(2+)后zeta电位值。研究结果表明:(1)中性紫色土吸附Cu~(2+)、Zn~(2+)后水体中土壤颗粒含量随时间不断减小,并且呈先快速后缓慢减小的规律,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土壤颗粒含量变化规律表现差异较大,其临界浓度分别为0.3~0.5和0.5~0.7 mmol/L。(2)水体中中性紫色土颗粒平均沉降速率均随Cu~(2+)、Zn~(2+)浓度升高而增大,分别从1.01 cm/min增加到2.92和2.58 cm/min,表现为Cu~(2+)Zn~(2+);过程分为3个阶段:缓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基本不变,平均沉降速率随浓度变化临界范围分别为0.3~0.5和0.5~0.7 mmol/L。(3)水体中中性紫色土颗粒zeta电位绝对值随Cu~(2+)、Zn~(2+)浓度升高而变小,同时表现为Ca~(2+)Zn~(2+)Cu~(2+),土壤颗粒吸附Ca~(2+)、Cu~(2+)和Zn~(2+)后zeta电位绝对值随浓度变化临界浓度范围分别为0.8、0.3~0.5和0.5~0.7 mmol/L。重金属离子吸附在中性紫色土表面减小zeta电位值和静电斥力,加速土壤颗粒凝聚沉降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8±0.5)℃、盐度27‰的环境下,研究了重金属Hg~(2+)、Cu~(2+)、Cd~(2+)对渤海湾卤虫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Hg~(2+)对渤海卤虫无节幼体24h、48h的LC50分别为201.01mg/L和0.05mg/L,安全浓度分别为2.01mg/L和0.000 5mg/L;Cu~(2+)对渤海湾卤虫无节幼体24h、48h的LC50分别为197.17mg/L和7.50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97mg/L和0.08 mg/L;Cd~(2+)对渤海湾卤虫无节幼体24h、48h的LC50分别为331.30mg/L和8.13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31mg/L和0.08mg/L。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Cu~(2+)Cd~(2+),但Cu~(2+)与Cd~(2+)的毒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96 h半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在水温(23.5±2.0)℃,溶解氧>5 mg/L的条件下,分别检测在曝气自来水(pH为6.5)和池塘水(pH为8.5)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在曝气自来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68、3.31、2.05、1.5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157 mg/L;在池塘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35、0.29、0.17、0.1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13 mg/L。试验结果表明,在池塘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比在曝气自来水条件下强。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12±0.5)℃、盐度27‰的环境下,研究了重金属Cu~(2+)对四角蛤蜊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四角蛤蜊24、48、96hLC50分别为13.4、7.34和4.32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13、0.07和0.04mg/L。通过对Cu~(2+)暴露在不同浓度96h的四角蛤蜊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Cu~(2+)对四角蛤蜊的肝脏组织结构有明显影响,肝脏的损伤程度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加深,2.59mg/L为四角蛤蜊肝脏解毒的阈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烟酰苯胺、硫酸铜和扑草净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毒性影响,在水温(28±1)℃下,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法开展了这3种药物对体质量(2.88±0.34)g、全长(7.30±0.30)cm的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烟酰苯胺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729、4.041、2.224、1.257 mg/L,安全浓度为0.126 mg/L;硫酸铜对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187、2.116、1.354、0.984 mg/L,安全浓度为0.098 mg/L;扑草净对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072、0.037、0.020、0.012 mg/L,安全浓度为0.001 mg/L。结果表明,烟酰苯胺和扑草净对翘嘴鲌幼鱼的毒性较大,应避免其污染养殖水体,硫酸铜在其常用质量浓度范围内会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成活率产生影响,应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并规范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企鹅珍珠贝抗氧化系统对铜暴露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7.6±1.0)℃下,容积为0.2m3玻璃钢水桶中,采用静态法研究了五水硫酸铜配制的Cu~(2+)质量浓度为10、20μg/L和40μg/L对体质量(88.24±13.32)g企鹅珍珠贝的肝胰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企鹅珍珠贝抗氧化酶活性均有诱导作用;在Cu~(2+)较低质量浓度作用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较快,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在较高质量浓度组活性提升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早期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高质量浓度组在试验结束时仍然保持较高活性;以上3种抗氧化酶均对重金属Cu~(2+)较敏感,可作为海水环境中Cu~(2+)含量的监测指示物。  相似文献   

10.
铜对中华鲟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0.005 mg/L、0.01 mg/L和0.015 mg/L 3个Cu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iOD)、过氧化氧酶(CAT)和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中华鲟幼鱼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Cu2+浓度升高对中华鲟幼鱼产生了较大的毒性,24 h、48 h、72h和96h LC50分别为0.059 32mg/L、0.0340mg/L、0.028 3 mg/L和0.021 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2 17 mg/L;不同浓度Cu2+暴露时,中华鲟幼鱼肝组织中SOD、CAT、GSH-PX的活性在暴露24 h时被显著抑制(P<0.05),在处理48 h后酶活性逐渐恢复,随后又逐渐下降,其下降幅度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认为,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可以反映中华鲟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做中华鲟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4±0.2)℃,p H为7.2±0.1,溶氧量为5.2~5.5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737、229.145、146.188、144.287 mg/L,安全浓度为14.429 mg/L。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28、2.387、1.523、1.503 mg/L,安全浓度为0.150 mg/L。研究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在常温条件下[水温为(23±2)℃,pH值6.8,溶氧4.6 mg/L]用经过处理的自来水,采用静水试验法,对平均体质量8.7g/尾黄鳝鱼种进行三环唑的急性毒性试验。随着药物浓度的上升和浸泡时间的延长,黄鳝鱼种死亡量上升。三环唑对黄鳝鱼种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87mg/L、8.36 mg/L、6.53 mg/L,安全浓度为0.653 mg/L.结果表明:黄鳝鱼种对三环唑敏感,毒性为中毒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对Cd~(2+)、Mn~(2+)、Zn~(2+)、Cu~(2+)的耐受能力,采用毒理学试验方法研究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与4种重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成正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种重金属离子对试验菲律宾蛤仔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Cd~(2+),38.62、29.83、8.11、2.67 mg/L;Mn~(2+),712.58、421.57、188.74、61.27 mg/L;Zn~(2+),141.27、72.20、34.91、21.57 mg/L;Cu~(2+),29.88、12.06、3.62、0.79 mg/L;Cd~(2+)、Mn~(2+)、Zn~(2+)、Cu~(2+)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0.61、0.22、0.01 mg/L。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毒性强弱依次为Cu~(2+)Cd~(2+)Zn~(2+)Mn~(2+),Cu~(2+)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渔业水质标准,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需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重金属离子Cu~(2+)、Cd~(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和3个处理时间,观察记录方格星虫死亡情况及组织形态图检。结果表明:1)在具有一定Cu~(2+)和Cd~(2+)浓度处理中的光裸方格星虫均呈现中毒现象,光裸方格星虫的死亡率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与时间效应。2)Cu~(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毒性大于Cd~(2+),Cu~(2+)对光裸星虫的48 h LC_(50)和72 h LC_(50)值分别为10.60mg/L和4.36 mg/L,Cd~(2+)的48 h LC50和72 h LC_(50)分别为11.95 mg/L和5.76 mg/L。3)光裸方格星虫的食道及胃肠道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侵害部位,也是较先受到毒性作用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海洋渔业》2021,43(5)
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体长1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400 mg·L~(-1),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1))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质量浓度48 h。待标记鮻幼鱼长至10 cm左右,采集鮻耳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耳石EPMA面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标记组鮻耳石均出现明显的"高锶标记环",并且整个实验期间标记组与对照组鮻的存活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耳石锶标记技术作为鮻小规格苗种大规模标记的方法是可行的、安全的。耳石EPMA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鮻耳石中的Sr/Ca峰值和Sr/Ca显著变化阶段均值与水体中Sr/Ca是呈线性变化的,而鮻耳石高锶标记环的宽度与水体中Sr/Ca是呈对数关系变化的。综合实验结果,50 mg·L~(-1) Sr~(2+)的标记浓度完全可以实现小规格鮻苗种大规模标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硫酸锌对4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试了硫酸锌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幼鱼及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Gray)4种常见淡水经济养殖动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仔蟹24、48、72、96 h LC50(Zn2+)分别为18.39、11.10、7.63、5.84 mg/L;克氏原螯虾幼虾分别为84.48、16.50、4.78、2.60 mg/L;异育银鲫幼鱼分别为46.51、33.43、23.86、19.58 mg/L;田螺分别为89.34、56.33、38.90、34.23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58、0.26、1.96、3.42 mg/L。实验过程中,随着实验水体中锌浓度的增加,4种动物表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死亡率增加;同一浓度,死亡率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增高。另外,相对异育银鲫幼鱼和田螺,中华绒螯蟹仔蟹、克氏原螯虾幼虾对硫酸锌毒性较敏感。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为(25.3±2.4)℃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进行了四种稻田常用农药(虱螨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氰氟草酯和五氟磺草胺)对体质量为(16.2±0.6)g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pp.)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四种试验药物对台湾泥鳅幼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和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虱螨脲(712.7 mg/L,168.7 mg/L)、甲维盐(39.4 mg/L,12.3 mg/L)、氰氟草酯(26.1 mg/L,11.0 mg/L)、五氟磺草胺(25.2 mg/L,9.3 mg/L)。四种试验药物毒性大小依次为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甲维盐虱螨脲。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农药安全质量浓度均高于日常用量,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等4种常用药物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在水温(17.0±1.0)℃,盐度24~26,pH 8.0~8.2的条件下,进行了4种药物对全长(5.61±0.07)cm,体质量(1.65±0.06)g的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幼鱼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7.12、3.69、4 541.93、6.94 mg/L,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6.77、3.23、3 724.95、6.57 mg/L,72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7.97、3.14、3 368.59、6.45 mg/L,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8.67、3.09、3 261.90、6.37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25.40、0.74、760.64、1.77 mg/L。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的评价标准,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属中毒药物,甲醛和氟苯尼考属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机制,研究首先进行了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LC_(50)的测定。结果显示,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4,48,72和96 h的LC_(50)分别为3.824,2.779,1.941和1.666 mg/L。然后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观察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和鳃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组共4组,Cu~(2+)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2和0.4 mg/L,48 h后取样并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低浓度组(0.1 mg/L)中Cu~(2+)也会对肝胰腺及鳃组织造成损伤,随着Cu~(2+)浓度的升高,毒性呈上升趋势,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及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组织表现为细胞中出现大量空泡,基膜与肝小管单层柱状上皮分离形成空腔,甚至在肝小管中出现细胞碎片;鳃组织表现为鳃叶不规则增厚,上皮层严重损伤,甚至出现解体。研究初步探讨了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害作用,为进一步评价Cu~(2+)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氨氮对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7.92±0.80) g、体长(8.3±1.1) cm的鳜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氨氮对鳜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水温(24.7±0.5)℃,pH为7.4±0.1,溶解氧(DO)为(5.9±0.3)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鳜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45、19.24、13.35、9.23mg/L,安全浓度为0.923mg/L。非离子氨对鳜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50、0.262、0.182、0.126mg/L,安全浓度为0.0126mg/L。非离子氨氮对鳜幼鱼的毒性与其浓度大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鳜幼鱼对氨氮耐受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