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粮食生产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更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经营主体来看,我国口粮自给充足,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但面临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粮食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现实困境,给我国粮食生产仍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提出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适应新时期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以及提高风险防控和补贴保障能力等政策建议以保障我国粮食长期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现存的安全问题,从粮食生产系统的全方位考虑,根据当前农民种粮效益低的根本原因,提出通过国家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方法,扩大种粮农户生产规模,提高种粮效益,从而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针对陕西省农户分散经营条件下粮食生产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下、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等突出问题,专题调研了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耕地资源条件和全区8个粮食主产镇(办)的40个种粮经营主体的种粮效益进行调研与分析发现,汉滨区粮食生产存在着耕地数量与粮食生产任务存在矛盾,耕地零散且立地条件和灌溉条件较差,水利设施维修养护量大面广,自然灾害及野生动物危害威胁较大,机械化程度偏低、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逐年扩大种粮生产环节奖扶范围并提高标准,激发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加强与中省对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奖补标准;针对缺链短链,持续强化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守牢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加强培育农机服务组积,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抓点示范提单产,提升种植户种粮效益;切实做好防灾减灾,解决种植户后顾之忧;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强督导考核,夯实各级责任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汉滨区粮食生产稳面积、提单产奠定基础,确保汉滨区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我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福建是粮食调入大省,粮食自给率低,稳定粮食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引导和培育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粮食生产经营,将成为今后我省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一、发展现状根据我们组织开展的全省种粮大户调查,沿海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山区种植规模在30亩的全省粮  相似文献   

6.
谭晓驰  王萍 《农技服务》2023,(2):98-100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为提升安顺市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决策参考,分析制约安顺市水稻、玉米、薯类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的技术因素,指出当地粮食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有所欠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服务能力不足、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不足等问题,从合理优化布局粮食生产规划、加大种粮科技支撑力度、加大宣传方面提出提升安顺市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22,(1):90-91
黔南州是贵州省主要的产粮地区之一,做好粮食生产工作对保障该州及贵州全省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黔南州粮食生产提供决策参考,从种植面积、产量及受灾情况方面分析2021年黔南州粮食生产情况,从责任落实、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总结当地保障粮食生产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中存在群众种粮积极性不足、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较低、抵御灾害风险能力弱问题,提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加大种粮农民补贴力度和加大政策性保险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湖南省各典型地区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利用回归分析方法,从农民基本特征、农户家庭特征、粮食生产、粮食直补政策、技术服务体系因素等五个要素,研究粮食生产经营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劳动人口、种粮面积、受政府的政策支持的程度、技术服务推广等5个因素对农民的粮食生产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种粮成本2个因素对农户粮食生产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其他方面也对粮食生产经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规模经营下粮食经营主体的持续生产意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培养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保障粮食持续稳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陵城区、临邑县的220个经营主体的实地调研,通过Logit模型对粮食经营主体持续经营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经营主体年龄、兼业化、家庭收入、土地流转、对补贴满意度、政策支持满意度和参加合作社对粮食经营主体持续生产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加强农业政策补贴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进行补偿,巩固"收入路径依赖型"粮食经营主体的种粮意愿与积极性;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粮食种植积极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技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支柱,要使该县粮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紧紧抓住以科技兴农为中心,以“丰收计划”为龙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一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好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强基础,兴科技,增产粮食为目的,围绕建设高稳农田,以节水灌溉,地间沟渠,地间道路,改土培肥为主体,以科技为先导,优化栽培技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粮食发展后劲,搞好农技推广和农艺措施的配套,全面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引进人才和技术,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素质,更好地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服务.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动规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主产区不断北移,黑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粮食功能从仅仅满足温饱的食品过度到工业原材料,再到国际市场的重要贸易手段。对粮食的宏观管理政策则从短缺时期的紧缺管控到逐步市场化的紧平衡管控,再到丰年有余面向国际市场的战略应对。同时,我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资源紧缺,种粮积极性低,消费增加而质量标准提高以及国际保护主义兴起等众多问题与挑战。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安全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主粮的生产将平稳发展,小杂粮品种将得以多样化发展,而技术仍将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今后,要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支持企业投资粮食产业,进一步加强粮食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促进粮食生产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江西省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谓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的产值和效益;另一方面,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粮食安全有潜在威胁,对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和粮食价格影响巨大。提出了稳定种粮收益、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科技社会化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加工科技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惠源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541-3546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大国,米面加工能力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米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总体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加工企业规模和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工业化生产和加工装备水平提升。但在产业规模化、产业链建设、粮食资源高效利用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对中国粮食加工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初加工产能相对过剩、粮食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主食品工业化水平不高,主要成因为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创新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展望了中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前景,要更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关键装备自主化率水平,加速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全谷物食品的研发与推广。未来10年,中国粮食加工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将更加合理、产品将更加丰富多元、质量更加绿色安全。  相似文献   

14.
张鸿  张燕  张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355-4357
阐述了物联网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分析了粮食生产中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物联网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生产用地的管理、生产过程跟踪和监控、农产品收获和质量检测。并提出农业物联网存在成本偏高、技术欠缺、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建国60年来山西省的粮食生产状况;分析了山西省粮食生产面临的三大障碍:种植面积日趋减少、人口结构"弱势化",农业科技推广程度低、难度大;提出目前山西省解决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结构现状,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功能和实质,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功能是保护和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供给及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粮农利益,保持本国粮食贸易优势地位;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实质是对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的补偿,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社会付出。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一是坚持完善协同配合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二是调整粮食生产直补办法;三是建立粮食生产补贴长效制度机制;四是提高对粮食生产补贴制度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贠蒲军  邵天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22-17825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3个方面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当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只能依赖于粮食单产大幅增加;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潜力变得极为有限.为保障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针对陕西省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冉宏伟 《农业展望》2013,9(9):44-45,56
中国人多地少,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寻求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通过对农业资源的调查和分析,评述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的提升、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三部分,并对三者的贡献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十一连增"期间,播种面积、单产、种植结构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是36.65%、48.27%和15.08%;分品种来看,稻谷、玉米和杂粮的增产主要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带动,仅有小麦的增产是由于单产的拉动,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鉴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