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区土壤水分循环水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土壤水分循环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土壤水分波动变化的平均状态。它是判别土壤水分循环状况优劣的标志之一,土壤水分循环达到平衡状态,并不一定说明土壤水分循环处于最佳状态。只有同时对土壤水平稀状态水分循水平进行,杂技和有可能作出可靠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系统的循环水平可以通过人为措施来调节。  相似文献   

2.
有限深土体中再分布的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分布是田间水分循环的过程之一,研究再分布的水盐运移特征对于盐碱地开发和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了在有限深度下新疆盐碱土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γ透射法观测的水分剖面,可获得再分布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盐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建立含盐率和盐分浓度与深度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采用水分特征曲线预测了再分布平衡时的含水率剖面,并与新疆盐碱土再分布10 d的实测含水率剖面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特征曲线可较好地预测再分布达到平衡时的水分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海伦市的典型中厚层黑土的水分循环、养分循环系统的分析研究,论述了农田黑土特殊的理化性状及其生态系统特征,明确其生产性能,以便于充分合理利用农田黑土资源。  相似文献   

4.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循环规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1992-1994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对晋西北黄土后陵沟壑区砂壤土在3种利用情况下的土壤有效水分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循环的特点,类型及其补偿,消耗规律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作物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作物生产力关系的网络研究,探讨了我国主要类型地区小麦、玉米、大豆等几种主要作物的菡散耗水和需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获得这些地区主要作物耗水需水特征及小麦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系统优化结构模式中作物与水分关系均得到极大改善,节约了作物用水,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流域降雨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土高原西川河流域1990年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的降雨、径流及各种治理措施面积变化等资料为基础,提出对各次降雨径流过程按雨量分级,然后分别研究流域治理程度逐年提高对其径流的影响规律,并对各种治理措施的降雨径流影响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明显改变中雨、大雨级的降雨产流量,削弱降雨—径流型的流域间水分大循环,强化以降雨—入渗—蒸发型的流域内水分小循环;工程治理措施对径流的拦蓄作用大于植树种草生物治理措施;林草拦蓄降雨径流作用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稻谷颗粒内部传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本文推导了用于分析稻谷颗粒内部水分扩散的三层体模型。并编制了用于分析干燥和缓苏过程中颗粒内部水分扩散和颗粒降水速度的模拟软件。经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能很好的逼近。并利用该软件分析了颗粒内部水分的扩散过程及间歇干燥过程中间歇比和循环周期对降水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径流与森林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径流与森林生态的研究,研究森林植被对水文现象和相关联环境质量的影响,即研究以降水或其它形式的水分输入到森林生态系统后分配,调节,循环,输入输出过程的变化规律,以及森林对水质和水土保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光温室水肥一体灌溉循环系统构建及性能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有生产型日光温室灌溉普遍采用沟灌或直接利用管道进行管道输水灌溉,营养施用为复合肥随水冲施方式,缺乏精确调控手段,肥水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水肥一体灌溉循环利用系统,采用地面挖沟、沟内放置袋装基质进行无土栽培的种植方法;灌溉使用水肥一体滴灌方式;构建回收管路,收集过量的水肥并实现循环利用。为了检验系统性能,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土栽水肥不循环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循环循环系统用水量是传统土栽模式的69.4%,水分利用效率是传统土栽模式的1.92倍。利用该系统不但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而且实现了节水、节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水汽输送在水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水分与热量平衡也极为关键。基于此,利用2011—2017年墨脱县的相关降水资料,针对藏东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后着重分析了水汽输送特征,并探讨了旱涝年水汽输送的差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左云县店湾镇春季不同植被条件下0—6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垂直剖面水分变化特征,分别对该区乔木(白榆和小叶杨)林地、灌木(柠条和沙棘)林地和草地5种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规律不同。左云县矿区春季各土层平均含水量草地最高,柠条林地次之,白榆林地最少。其中草地各土层平均含水量比柠条林地高0.3%,比白榆林地高3.8%。该区各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主要呈难效水状态。且各植被条件下土壤在200—400 cm深度范围内都存在干层,有轻度干层、中度干层和重度干层发育。该区水循环主要是地表水循环,地下水循环基本不存在,形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循环模式,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定位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丘陵红壤水分循环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贮水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变化,雨季(4~9月)土壤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90%以上,个别月甚至超过同藏水库容量,但旱季月土壤贮水量低,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0%~80%,需要补充水分才能及时满足植物所需的水分。  相似文献   

13.
皆对干旱半干旱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严重短期的黄土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草后,以旱地苜蓿草田生物产量实现高效节水增产为目的,以径流农业原理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旱作农田采用垄沟微集水节水增产种植技术,选择不同垄沟比种植带型,构件沟垄相间的垄面产流区和沟内带状微集水种植区,使牧草作物在全年生长期对有限降雨量实行时间与空间的有效富集,其产生水分叠加效应,对其草田宏观水分生态循环及其提高抗旱调控能力相应水分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提高草田水分生态系统目标性调控能力,并总结出与之配套垄沟集雨种植带型,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旱地苜蓿对水分的满足率和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对玉米根系AsA-GSH H20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鲁玉14”、“掖单13”2个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聚乙二醇-6000(PEG-6000)处理下根系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关键酶和抗氧化剂的变化及其对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为当聚乙二醇溶液浓度低于100g/kg时,随水分胁迫的增强而上升,当聚乙二醇溶液浓度高于150g/kg时,随水分胁迫的增强而下降。抗坏血酸(AsA)含量随水分胁迫的增加而持续下降,H2O2含量随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增加。聚乙二醇溶液浓度为150-250g/kg处理下H2O2含量的增加与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2品种比较,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集水区测流堰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人工橡胶林和无林农耕地集水区测流堰的选择与设计,并扼要介绍了集水区测流堰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用集水区测径流量是一种生态-水文试验的实用方法,它使生态系统与集水区界线一致,能相对准确测定集水区生态系统的水分输入和输出,由此可获得整个集水区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黄土区旱塬农田生产力提高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黄土高原旱塬土层深厚,地下水一般不参与土壤水分的垂直交换,农田水分循环模式是土壤-植物-大气类型。近几十年来,由于黄土区旱作农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循环出现新的特点。以农田长期定位试验资料为基础对这一新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旱作农田生产力提高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表现在土壤水分利用层加深、降雨入渗深度减少和土壤干燥化  相似文献   

17.
极端降水条件对林地水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极端干旱年份,柠宁灌木林地的土壤水分循环水平很低(3.05%),降水年渗深极浅(30cm) ,水分亏缺程度最为严重(-89.51mm),在极端丰水年份,则土壤水分循环水平最高(4.88%),降水年渗深最大(310cm),水分收支盈余额极其可观(+195.09mm),极端丰水条件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和恢复,在此条件下,柠条灌木林地的土壤干层在入渗层(310cm)以上消失,河北杨林和小叶杨林地的土训干层可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孔隙水形态及土壤渗透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湿循环过程会影响土壤孔隙水储存形态,导致土壤渗透性增大、养分流失。该文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探究不同含水率和经历0~4次干湿循环后土壤孔隙水储存形态的变化规律,研究干湿循环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饱和-吸力"联测方法可将孔隙水分为束缚水和可动水,二者的横向弛豫时间(T2)阈值为1.96 ms。土壤湿润过程中,孔隙水主要以可动水的形态存在;土壤含水率较低时,束缚水(T2<1.96 ms)和可动水(T2≥1.96 ms)占比接近;当含水率超过13%时,可动水的含量迅速增大,而束缚水量增加较少。经历多次干湿循环后,土壤束缚水含量几乎不变,而可动水含量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而线性增加;将干湿循环作用引入Coope渗透率模型可知,0~4次循环内,土壤渗透率与循环次数的6次方成正比;干湿循环作用会显著增加农田土渗透性、降低土壤肥力。研究可为农田土水分、肥力保持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循环率r的大小直接影响间歇入渗土壤致密层的发育程度,进而影响其减小土壤入渗率和田面糙率的作用。该文在室内模拟了地下水位为70.00 cm的非饱和土壤、灌施条件下的垂直一维间歇入渗过程,重点研究了循环率对肥液(KNO3溶液)间歇入渗的减渗性和土壤中入渗水、硝态氮的运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减小循环率可使肥液间歇入渗表土致密层发育更加成熟,减渗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入渗水分、硝态氮分布于更浅层土壤中,减弱土壤硝态氮的淋失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氮素营养对春小麦抗旱适应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本文研究了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对春小麦水分状况,气孔导度、渗透调节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下的叶面积,耗水量、根系生长,根冠比、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变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