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获取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单孢子菌种,利用经无菌处理的羊肚菌孢子悬液,经细胞计数板计数后稀释至每100微升含2个、1个、0.5个孢子,分别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培养孔中,镜检观察各孔中的孢子数并标记出含单个孢子的培养孔。室温下培养,待单孢子孔中孢子萌发的菌丝生长至培养孔底部边缘时,将菌丝转移至PDA平板中培养,对培养得到的菌丝进行ELISA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羊肚菌单孢子菌种,然后将菌种进行编号,扩大培养并保存。利用该方法分离得到3株羊肚菌单孢子菌种,分别编号为LG-01、LG-02、LG-03。  相似文献   

2.
羊肚菌液体菌种培养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已开展了羊肚菌培养的研究,但通常是采用固体培养法,对其菌丝球液体培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我们进行了羊肚菌液体菌种培养配方的研究,以期为羊肚菌菌种的生产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株 羊肚菌5.69(Morchellaesculenta),和羊肚菌5.70(Morchella conica),引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王永斌 《北方园艺》2017,(8):150-151
羊肚菌菌种极易退化,人工栽培羊肚菌每年都需要进行菌种分离,而组织分离法是制作羊肚菌母种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制作过程中污染率高,成为制约羊肚菌生产的两大因素之一。要提高组织分离法制作羊肚菌母种的成功率必须从培养基制作、制种工具选用、种菇选择、无菌分离、适温培养、检查筛选、培养纯化、菌丝镜检等环节抓起,只有保证了这些关键环节才能获得羊肚菌的纯母种。  相似文献   

4.
王秀云 《食用菌》2000,22(1):9-10
羊肚菌的菌种一般是从子实体的组织块或孢子分离而得,但是用这样的菌种多半不能栽培出子实体。这可能与栽培方法有关,也可能与菌种有关。为了培育能在生产上应用的菌种,亦即能产生子实体的菌种,笔者进行了羊肚菌的自交和杂交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菌株与培养基 从野生羊肚菌分离而得,分别定名为A,B,C,D。培养基:以PDA为基础,加入少量其它成分。1.2方法和步骤 用多孢子分离法取得纯净的孢子悬液后,再稀释成每滴液体约只含1个孢子的孢子悬液。用一般方法制作较薄的加富PDA平板。每个平板上确定14个点,每个点…  相似文献   

5.
黄保敬 《食用菌》2010,32(2):24-25
<正>目前羊肚菌菌种分离主要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由于子实体中空和组织结构较薄,操作过程要求极其精细,一般技术条件下分离的结果往往污染率较高,因此必须进行反复分离提纯工作,实际操作起来相当繁锁[1]。  相似文献   

6.
对干子实体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两种方法获得羊肚菌菌种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萌发可纯化时间分别为1~5天和2~5天;孢子萌发率较组织的萌发率高,分别为90%和80%;在萌发可纯化时间内,能纯化出羊肚菌菌丝的几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7.
茯苓纯菌种栽培法,可以节约苓块,减少污染,提高段木菌丝的成活率,增加产量。一般采用菌核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两种方法。纯菌种菌核组织分离法简便易行,但菌种易退化。例如,我厂在1978年用这两种分离法获得的菌株,第二年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扩大栽培种时,用菌核分离得到的菌丝当年生长良好,次年瓶底处出现黄水,产生退化,而孢子分离的菌丝仍然洁白粗壮,生活力旺盛,放置2~5个月,也未变棕色及出水。 1979年,我们在龙溪县采集了两个菌核,重量分别为17、18斤。采集的菌核置于塑料袋中保湿运回,分离孢子,进行制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分离的羊肚菌菌种的可靠性,在传统菌种分离的基础上,增加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别检验。对采自于吉林省吉林市的野生羊肚菌发生地的羊肚菌土壤基质及子实体分别进行了菌种分离,对分离得到的3株疑似羊肚菌的菌株进行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间接ELISA)免疫学方法检测,确定其中的2株纯培养菌丝为羊肚菌菌种。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地区采集的野生羊肚菌为试材,对其子囊果进行组织分离,采用CTAB法提取羊肚菌DNA,琼脂糖电泳检测,ITS序列测定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分离鉴定比较北京山区野生羊肚菌,以期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和菌种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分离到羊肚菌菌株7份,各菌株亲缘关系很近,菌丝形态相似,但颜色深浅、菌核多少、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不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采集的北京野生羊肚菌均属于黄色羊肚菌类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用于母种组织分离较佳羊肚菌。方法:分离培养晾晒后羊肚菌子实体(含水量60%~70%)和鲜子实体(含水量90%),观察组织培养菌丝与菌核。结果:晾晒后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在产核量、菌丝生长等方面均略优于新鲜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结果对提高羊肚菌菌种质量,实现羊肚菌的稳产、高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调查山西省野生羊肚菌资源及其生境,对山西省娄烦县和襄汾县两处野生羊肚菌资源进行了生境和子实体分析比较,并且测定了子实体、土壤和地上覆盖物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两处羊肚菌的生境相似,土壤pH为中性偏碱或弱碱性,适宜羊肚菌的发生,其子实体均富含氮、磷、钾、铁、钙等元素;两处羊肚菌的子实体形态不同,可能与地上覆盖物的养分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此外,还发现襄汾羊肚菌会产生大量孢子,为下一步利用孢子培养单孢菌丝、制备羊肚菌菌种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羊肚菌菌种分离及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羊肚菌子实体不同组织部位、不同消毒方式进行菌种分离,通过7种培养基配方对菌丝生长情况(萌发时间、长满斜面、菌丝长势)的影响,选择出适宜羊肚菌菌丝生长的配方.结果表明:羊肚菌子实体在菌柄处分离易获得菌种,在用0.2%的升汞水溶液浸泡消毒污染率最小,并且筛选出最佳的母种培养基为F、E配方.  相似文献   

13.
以羊肚菌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从3株野生羊肚菌子实体分离得到性状稳定的菌丝体,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并结合ITS序列分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均与黑脉羊肚菌同源性最高达99.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3株野生羊肚菌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均聚在黑脉羊肚菌分支上。  相似文献   

14.
以香菇菌株"辽抚4号"为试材,采用继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继代培养次数对菌丝的生长特性和显微形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菌种使用和继代培养对菌种退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继代培养对菌丝的生长特性和菌丝微观形态影响显著,子实体组织分离的部位和培养基成分对继代培养菌株菌丝的长速和长势影响明显。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丝长速下降趋势显著,继代培养40次之后,木屑培养基上,菌盖部位分离菌丝生长速度下降35.62%,PDA培养基上,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的组织分离菌丝生长速度下降34.05%,菌丝稀疏,长势变弱;菌丝显微结构可见明显变化,菌丝宽度、锁状联合的宽度和数量发生菌丝微观形态的改变,趋势上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丝分枝和锁状联合数量逐渐减少,菌盖处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锁状联合的宽度逐渐增加;组织分离菌株的菌丝特性差异表明菌盖、菌盖与菌柄交界处是最佳分离部位。  相似文献   

15.
代料栽培灵芝组织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娟 《食用菌》1999,(2):10-11
组织分离是利用菌体幼嫩的活组织,在适宜的培养基和生长条件下,由于实体发育阶段回复到菌丝生长阶段,变成没有组织化的菌丝体,是获得纯菌种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在生产上,由于灵芝的担孢子不易萌发,故常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种,为了高效、快速、准确地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实践中,我们对代料栽培灵芝的组织分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获得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六妹羊肚菌为试材,分别测定了菌丝TTC-脱氢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愈创木酚氧化酶活性及残糖含量,研究了羊肚菌不同生长期内菌丝活力及代谢情况,以期为羊肚菌及其它食用菌菌种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整个培养期内5种酶活性表现一定的规律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酶活性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即菌丝活力最强,菌丝生长快,以4~12 d为最佳培养时间,可作为液体菌种生产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应用野生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及3种可驯化栽培的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 eximia)的15个样品共计52个分离株,包括相同子囊果不同部位和相同部位的多个组织分离株,以及单孢分离株,采用继代培养的方法测定这些菌株的生长曲线和形态特征,分析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和色素产生及菌落形态等培养性状。结果为:除了两个组织分离菌株在继代培养5 320 h仍然存活以外,其余供试菌株均在不同时间段内老化死亡,其中寿命最长者为连续继代培养3 814 h,继代培养总生长距离213.7 cm;寿命最短者仅继代培养360 h,总生长距离5.9 cm。羊肚菌的老化表型为菌核产生数量下降、产生色素增加、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和菌落边缘不整齐。表明羊肚菌菌丝的快速老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与低等生物遗传物质的快速变异有关。鉴于菌株老化严重影响栽培产量,建议将菌株寿命测定作为羊肚菌优质菌种评判的一个指标。并提出在生产中减缓羊肚菌老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保藏期及传代次数菌种为试验组,以优质母株为对照组,研究比较了各菌种培养性状与出草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鉴别优质蛹虫草菌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菌种保藏1月或传代1次,固体平板培养菌丝洁白健壮、气生菌丝少匍匐状、长势好、转色快、转色深,液体培养菌丝球细密、粘稠、生物量高,出草形态好、产量最高;菌种保藏超过6月或传代超过3次,则菌丝色泽变暗、气生菌丝多呈棉絮状、转色迟、转色淡,液体培养菌丝球数量少、粗大、生物量低,产量显著较低.  相似文献   

19.
黑脉羊肚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集新鲜野生羊肚菌为菌源 ,根据形态特征确定为黑脉羊肚菌 (Morchellaangusticeps)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丝体 ,进一步对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黑脉羊肚菌的最适碳源为蔗糖 ;最适氮源为尿素 ,有机氮比无机氮更有利于菌丝生长 ;在腐质土PDA培养基生长最好 ;菌丝在 1 0~30℃可以生长 ,最适温度 2 0~ 2 5℃ ;有无光照菌丝均可生长 ,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 ;最适 pH5~ 6。  相似文献   

20.
以蛹虫草优质母株为母本,以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培养法制备子代菌种为试验组,以优质原始母种为对照,通过比较观察各试验组菌种培养性能及栽培试验结果,探索优质菌种适宜制备方法。结果表明:组织分离法优良菌种率可达85%,高于孢子培养法约30%;同时孢子培养法可产生一定比例性能更优菌株。说明组织分离法更适合于遗传和保持母本性状,孢子培养法尤其适合筛选更优菌株,均可作为优质蛹虫草菌种制备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