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单交种与三交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树敏  胡宝成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08-309,317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用系、临时保持系、恢复系分别配制的单交种、三交种,进行杂种优势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交种在经济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略优于单交种。三交种完全可以取代单交种,从而省去利用核不育两用系配制杂交种时,需要拔去50% 的可育株,从而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制种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不育化玉米杂交种,全称是恢复型玉米雄花不育胞质杂交种,它是由母本雄花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父本恢复系组成,因此,又叫三系配套杂交种或三系杂交种。制种田母本不用人工去雄,省时省力,种子纯度高,成本低,产量高。当今世界利用的玉米雄花不育系(简称不育系)主要有三种,即T型、S型  相似文献   

3.
油菜三交种与单交种优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及其相应单交种的杂种优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原有不育系用其他不育系的保持系(临时保持系)保持一代,产生的临保不育系微量花粉得到有效控制,花瓣张开程度增大,自然授粉条件下的全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增多,制种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用临保不育系配制的三交种,其整齐度不如相应的单交种,主要表现为株高和开花习性变异较大。但就产量性状来说,在两年所配制的5个三交种的单株产量均与单交种差异不显著,说明选育产量与单交种相当的三交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将玉米杂交种西农11号双亲的姊妹系分别回交转育成具有双,C型细胞质类型的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测交鉴定出西18恢复系,用2个隔离区配制出西农11号的正,反交杂交种,同时繁殖了双168ms和西18ms以及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种子,此法不仅在玉米制种时利用了雄花不育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有效地减少了隔离区数目,简化了繁殖制种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5.
不育化玉米杂交种,全称是恢复型玉米雄花不育胞质杂交种,它是由母本雄花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父本恢复系组成,因此,又叫三系配套杂交种或三系杂交种.制种田母本不用人工去雄,省时省力,种子纯度高,成本低,产量高.当今世界利用的玉米雄花不育系(简称不育系)主要有3种,即T型、S型和C型.科研和生产实践表明,只有利用不育性稳定和纯度高的不育系作母本,配以纯度高的父本恢复系,才能获得纯度高、产量高的不育化杂交种.因此,搞好雄花不育系的防杂保纯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两系法杂交小麦,是当前我国作物育种的一项高新技术,是提高小麦单产的最佳途径。 所谓“两系”就是一系两用,只有不育系(兼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和保持系为同一材料。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转换受隐性主基因控制,该立基因的表达又受外界温光条件的控制。在不育系敏感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外界日均温度连续3d低于14℃时,则不育系表现为全不育,用于杂交种的制种;高于18℃,则恢复正常可育,用于不育系的繁殖;二者之间为育性转换期。敏感期因光照变化极小,故在自然条件下对育性的表达作用不显……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玉米胞质雄性不育的生化机制,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478及其保持系478、恢复系H01为材料,对叶片及雄穗小花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不育系苗期、抽雄期、开花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间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差小;不育系除抽雄期外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保持系、恢复系.玉米雄穗发育过程中,保持系雄穗小花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雄穗孕育完全但没抽出期(时期Ⅱ)、散粉期(时期Ⅲ)显著高于不育系;不育系小花中各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特别在时期Ⅱ、时期Ⅲ显著低于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每个时期小花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都显著低于保持系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8.
1970—74期间,用普通小麦的 T 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品种或品系)和具有 timopheevi 细胞质的恢复系研完了它们对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普通小麦中,根据各品种对不育系和恢复系育性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由这三种类型品种转育成相应的易恢复或难恢复不育系,或不能转育成不育系。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难易,可通过具部分恢复力的恢复系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品种)测交鉴别。难恢复的不育系,可以通过易恢不育系的保持系来改良.恢复系与具有部分恢复力的品种杂交,有可能提高其恢复力.  相似文献   

9.
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种种子皱缩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小麦 T 型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A×B)、不育系与恢复系(A×R)、保持系与恢复系(B×R)以及恢复系与保持系(R×B)等杂交种的试验分析表明,不育系及其杂交种种子皱缩的生化原因在发种于子育后期α—淀粉酶活性增强所致;其遗传原因与种子本身的基因及母体效型应有关:种子形成过程中的条件对种子皱缩程度也有影响。据此提出了克服 T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种种子皱缩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辣椒雄性不育系1442A(灯笼型)和13733A(羊角型)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为试材,对花蕾中SOD、POD和CAT3种同工酶活性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蕾发育,不育系1442A、13733A,保持系1442B、13733B,和恢复系1442C、13733C的SOD活性变化趋势分别一致,POD、CAT亦同。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蕾中SOD活性均高于相应的不育系;不育系花蕾中S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在2级花蕾时期最低;保持系花蕾中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2级花蕾时期最高;恢复系花蕾中SOD活性变化趋势大约呈“~”形。恢复系花蕾中POD活性一直高于相应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除1级花蕾时期外,不育系花蕾中POD活性一直低于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恢复系花蕾中CAT活性一直比相应的保持系高,只在1级和7级花蕾时期,不育系花蕾中CAT活性高于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随着花蕾发育,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蕾中CAT活性持续下降;不育系花蕾中CAT活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