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杉木连栽林地混交林土壤酶的分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杉木连栽林地营造不同混交林的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度增加,多种酶活性显著下降,一般以0-20厘米最米最为活跃,20-40厘米次之,40厘米以下的层次酶活性较弱,边栽多伐杉木林地土壤酶活性下降较快,不同混交林地土壤酶活性下降较缓慢,各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混交林地>连栽多代杉木纯林,不同混交林有所不同。多种土壤酶活性的水平分布,随着距根系距离越近,活性越强,距根系的距离越远,活性越弱,且在水平地段上,随着距根系距离越近,活性越强,距根系的距离越远,活性越弱,且在水平地段上,不同混交林地均大于多代的杉木纯林,表现出混交林的良好改土作用,本文中以柳杉×薄姜木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酶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杉木连栽林地的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多种酶活性显著下降,一般以0~20cm最为活跃,20~40cm次之,40cm以下的层次较弱,一代林地土壤酶活性的下降趋势比连栽二代、三代林地缓慢些。剖面的各层次酶活性均表现出一代>二代,一代>三代。 各种土壤酶活性的水平分布,随着距根系的距离越近,活性越强,距根系距离题远,活性越弱。在各水平地段上,均表现出一代>二代,一代>三代。  相似文献   

3.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80,自引:14,他引:80  
本文通过对不同连栽代数的杉木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化学性状的系统研究,探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状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变化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二代比一代下降了10—20%,三代比一代下降40—50%,尤其以有机质最为显著;土壤生化活性除个别酶外,大多数酶活性表现为一代>二代,一代>三代,二代比一代下降5—10%,三代比一代下降40—50%,显示出连栽后地力下降和生化性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杉木—光皮桦混交林对微生物量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光皮桦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纯林3种营造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土层(0~5、5~20、20~40 cm)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C、SMBN)的生态分布特征以及有机质、有效氮、土壤酶活性(酸性磷酸酶(ACP)、脲酶(URE)、蔗糖酶(INV)和过氧化氢酶(CA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土层条件下,杉木—光皮桦混交林下土壤有机质、有效氮、SMBC、SMBN、ACP、URE及INV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光皮桦纯林,然CAT活性略高;随着土层加深,各林下土壤有机质、有效氮、SMBC、SMBN、ACP、URE和INV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地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微生物碳氮、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混交模式下的林地土壤生物量、有机质、有效氮以及酶活性均高于杉木纯林模式,土壤生物学性质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杉木连栽多代林地及连栽地营造不同类型混交林后林地的上壤化学性状和土壤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探讨杉木连栽多代的林地营造不同混交林后土壤酶活性及化学性状的变化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杉木连栽多代后营造不同类型混交林,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有显著的增加,以有机质增加最为显著,土壤的生化活性除了个别的酶外,不同类型的混交林显著比多代的杉木纯林高,其中以柳杉×薄姜木为最佳;各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状关系密切,单相关系数可达0.3452—0.9745,复相关系数0.8710—0.9745,可用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杉木连栽林地土壤改良中土壤肥力变化的指标之一;综合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杉木连栽后营造成不同类型的混交林,均能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改土作用,本研究中,以柳杉×薄姜木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3种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榉树及杉木2种纯林为对照,分析林分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脲酶等土壤酶活性,评价不同的混交模式对林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模式下,绝大部分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表层土壤显著性更加明显;所有混交模式中,混交林林分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和纯林酶活性高低程度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在丘陵地营造6杉木2榉树2南酸枣混交林能够较好地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不同树种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在森林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在黄陵地区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油松、侧柏、华山松、刺槐及辽东栎纯林和它们的混交林,并测定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结果表明:(1)在0~40 cm的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明显呈递减规律变化,即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2)在不同树种条件下,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表现差异较大,蛋白酶活性大小依次是阔叶纯林>天然荒草地>混交林>针叶纯林;其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的大小总体规律表现为: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天然荒草地;(3)研究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各种酶活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蛋白酶与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微生物量C未达到显著水平;除过脱氢酶外,其余各种酶活性之间以及与微生物量C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外,对土壤表层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10个样地分为不同的类别,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最高,阔叶纯林次之,针叶纯林最小.针阔混交林能够显著性地提高土壤的生物学性质,有利于微生物的再分配;土壤微生物量C和酶活性能够及时地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探讨不同杉木混交造林对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纯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杉木+红锥+柳杉+米槠(混交林1)、杉木+红锥+福建柏+南方红豆杉(混交林2)、杉木+马尾松+米老排+南方红豆杉(混交林3)4树种混交林及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杉木人工纯林相比,混交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较高,混交林1和混交林3的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含量(MBC)比杉木人工纯林分别提高了37.82%和1.84%,混交林中土壤DOC∶DON均显著低于杉木人工纯林(P<0.05),土壤MBC∶MBN则显著高于杉木人工纯林(P<0.05);混交林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AP)显著高于杉木人工纯林(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碳(TC)、全氮(TN)(P<0.01)、DON(P<0.05)与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BG)、酸性磷酸酶(A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与杉木人工纯林相比,尽管在幼林期间,杉木混交林的造林模式可以更好地改善土壤有机氮、微生物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相似文献   

9.
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根际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细柄阿丁枫和杉木纯林根际土、全土及混交林全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树种均具有明显根际效应,但细柄阿丁枫的根际效应比杉木的大;根际土有机质、全氮、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及土壤酶活性均比全土大,但速效性氮、磷、钾则比全土小;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生物学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是杉木纯林的1.16倍和1.20倍,混交林林分总蓄积比杉木纯林增加19.99%.  相似文献   

10.
杉木檫树混交林根系生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蒽酮比色法、Warburg呼吸计法分别研究了杉木、檫树及其混交林吸收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呼吸速率;用愈创森酚法及双缩脲法了根系过化物酶活性、根系浸出液中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结果表明:(1)杉檫混交林根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比对应的纯林小;(2)纯林杉木根系的浸出液电导率和浸出液蛋白质含量比混交林根系大,而檫树根系与杉木系的结果相反;(2)混交林杉木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速率则要明显大于纯林杉木 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
对感染半穿刺线虫病后的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微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及参与碳、氮循环的主要几种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明显减少,但土壤真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活性强度包括氨化、硝化、固氮和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研究结果揭示土壤肥力状况可能有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几种土壤类型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潴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及红壤旱地等12块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及种植不同作物的土壤,研究了土壤水份含量,土壤肥力因素与土壤酶活性及后者与甘蔗产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规律。结果发现,由于土壤水份含量与土壤层次及土壤肥力的不同,土壤酶活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蔗茎产量。经统计检验,土壤肥力因素与土壤中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磷酸酶、脲酶等酶活性有明显的正相关,供试六种土壤酶活性与蔗茎产量也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被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semipenetrans)侵害后的杉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趋势经测试表明:土壤酶活性包括蛋白酶、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明显降低.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包括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明显下降.预示被线虫危害后杉木林地土壤生化活性强度呈减弱趋势,土壤肥力状况有趋与恶化的可能.γ0.01=0.7062.1.2脲酶脲酶能促进尿素水解,产生的氨是高等植物的直接氮源.表1表明,脲酶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相关.因此脲酶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2.1.3转化酶转化酶能催化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是参与土壤的碳素循环的重要酶类.从表1可知,转化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与全磷呈显著相关.表明转化酶不仅能促进土壤碳水化合物的转化,而且与土壤的氮、磷、钾的状况相关.2.1.4磷酸酶磷酸酶能促进土壤有机磷化合物的水解,使其有效化.由于土壤中大部分磷是以有机态存在,而且在酸性土壤中有机磷的含量特别高[7].因此,磷酸酶对森林土壤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磷酸酶活性能够反映土壤有机磷转?  相似文献   

14.
Long-term monoculture leads to continuous cropping (CC) problems, which complic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oth locally and abroad. This study contrasted the different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strawberry soil subjected to CC, CC rhizosphere (CCR), non-CC (NCC) and non-CC rhizosphere (NCCR) treatments.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long-term CC. In addition, five variation trends were observed for the 11 major bacterial genera in the soil. Sphingomonas was the only stable group among all treatments. The proportions of Novosphingobium, Rhodoplanes, Povalibacter, Cellvibrio and Stenotrophobacter decreased after CC.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Pelagibius, Thioprofundum and Allokutzneria increased only in the CC treatment. Nitrospira were more abundant in rhizosphere soil than in non-rhizosphere soil.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illus increased after CC. Redunda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acillus, Pelagibius and Allokutzneria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se genera may be the key bacteria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altered by replantin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ng-term CC of strawberry leads to less favourable rhizosphere soil conditions, which can be understood as a stress-induced response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how the quality of soil is reduced by the shift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概述杉木栽培生物学研究意义、研究主要成果,包括杉木种源试验、生理生态研究;杉木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杉木产区区划,立地评价、计算机辅助造林设计系统,林地肥力改良和营养诊断、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等,并附发表的系列研究论著目录30篇。  相似文献   

16.
新疆部分地区盐碱荒漠化土壤养分及放线菌区系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新疆部分地区盐碱荒漠化土壤的养分状况及放线菌区系组成,结果表明:有机质平均含量中等偏低,并按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壤盐土、沙土顺序依次递减;全氮平均含量按照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土>沙壤盐土排列;其速效养分变化无明显规律;pH值均在8左右;水溶性总盐平均含量以沙壤盐土最高,分别为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土的17.5、58.0、30.1倍.在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土中,GA培养基分离的放线菌数量要大于GA'培养基所分离的放线菌数量,而在沙壤盐土中则相反;供试土样的链霉菌共可分为12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烬灰类群,每一类群在不同供试土样中的分离率也不同,白孢类群的分离率最高.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总盐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速效磷对GA培养基上放线菌的数量及放线菌的种类分布影响最大,有机质对GA培养基上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固沙林土壤与植被自然恢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修复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带宽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的变化过程,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行带式杨树固沙林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土壤与植被修复;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宽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多样性指数高,地上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及表面积均高,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好,微生物数量大植物残体分解快,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植被恢复程度不同,宽带间距20m的恢复效果>带间距15m>带间距10m.行带式固沙林通过带间宽度的变化可以调节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带间距固沙林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则由于造林密度大而受到抑制.宽带间距可以明显加快土壤及植被修复的速度,进而缩短土壤及植被修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