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红外测温仪对果树树冠遮阴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作了测量。2年的结果表明,裸地地表温度的降低值ΔT(℃)主要取决于树冠透光率τ和太阳的光合有效量子通量密度U0(μmolm^-2s^-1),它们之间满足关系式:ΔT=0.0113U0(1-τ)。  相似文献   

2.
近150年北京春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对北京春季6种物候的计算得出其代表性指标一山桃始花期,并分析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模式。根据气温变化态势,将历史时期气温和物候资料划分为4个时间段,并采用u检验论证时间段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模式和机制,得出: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增高与降低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在同等增、降温幅度下,因降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因增温而导致物候期提前幅度小;平均气温增高1℃,北京春季物候期提前2.8—3.6d。并估算了未来北京春季物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疆冬小麦物候与气候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980 ̄1990年新疆气象局所属的24个农业气象观测点所获得的冬小麦物候资料及相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冬小麦物候期及其分布规律,冬小麦物候期间隔日数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候农业。结果表明:纬度愈高,海拔高度愈高,冬前冬小麦物候期愈早,而春季返青后物候期愈晚,但纬度及海拔高度对冬小麦物候期的影响不是常数,随物候期而异;冬小麦物候期间隔日数从播种到冬前停止生长为58d,从返青到孕穗为60d,抽穗  相似文献   

4.
近40年中国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59,自引:16,他引:59  
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中26个观测网络中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近40年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地理分布规律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上升,我国的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提前,西南东部,长江中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推迟,同时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江西82个气象站1959-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的双季早稻物候期资料,分析了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的变化及其对双季早稻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0℃初日在51a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极差达36d;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90年代最为剧烈,2000-2009年次之,60、70年代较为稳定;整个分析期内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91-2009年呈明显提前的趋势。51a间全省10℃初日的区域分布变化明显,3月20日、3月10日分界线从20世纪60-90年代逐步南压,2000年以来大幅度北收;赣南变化幅度大于赣北赣中。10℃初日与双季早稻营养生长期物候期呈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物候期相关性不明显。典型早年与典型迟年比,双季早稻营养生长期的物候期普遍提前,全省平均提前3.7~9.1d;而在生殖生长期,部分站的物候期转为推迟,总体上早迟年物候期差异在±4d以内;全生育期平均延长3.0d。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稻生产布局调整和农事安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苹果树体氮含量与氮累积量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对树体生物量及不同器官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月26日至4月30日,树体和树冠的生物量变化较小,4月30日以后迅速增加;3月26日至7月30日,根系生物量几乎没有变化,7月30日以后快速增加。果树新生器官(果实、叶片和新梢)中氮含量均表现为物候期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成龄器官(枝、干、根系)中氮含量呈"V"字变化。3月26日到4月30日,器官建造时树体氮累积量逐渐增加;4月30日到7月30日,树体氮累积量稳定变化;7月30日至1月15日,树体氮累积量明显增加。年周期内不同时期各器官中氮累积量差异较大,树冠氮累积量始终高于根系。  相似文献   

7.
青海小叶杨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青海省4个农气观测站的小叶杨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了小叶杨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小叶杨呈现出近10多年来树木绿叶期延长的趋势,但物候的早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小叶杨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上年9月至当年4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小叶杨平均叶芽开放期提早5d,展叶普期提早4d,开花始期提早4d;上年9月至当年6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平均种子成熟提早3d左右;上年9月至当年8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平均叶全变色期约推迟4—5d,树木绿叶期延长12d;但小叶杨物候对降水的响应不明显,对日照时数变化的响应各地不一。  相似文献   

8.
近50年北京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3,自引:7,他引:53  
分析了北京近50年春季物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北京各种春季物候的多年变化具有相关性、同步性、顺序性;(2)各种春季物候现象出现的早晚与春季月份的气温波动有高度相关,与生长季的积温和年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这说明用物候做农时预报是有科学根据的;(3)用积分回归法作了气温对春季物候影响的统计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物候的影响系数是变化的;春温波动的影响系数是正的,而且愈近该物候出现期,其影响系数愈大,可以说该时期是这种物候现象的温度敏感期;冬温的影响系数是负的,说明较冷的冬温有利于打破冬季休眠,其值虽然不大,但它的生态意义不可忽略;(4)近50年来,北京春季物候经历了3个周期的早晚振荡,近十几年来北京春季物候持续偏早,特别是近10年,其偏早天数创历史记录,这与北京近年持续的暖冬相一致。现阶段正处于北京春季物候偏早期的峰区,估计未来10多年春季物候仍持续偏早。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田氧化亚氮的排放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1990-1992年间冬小麦田氧化亚氮排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预测了N2O通量土壤温度的关系。在整个实验阶段,不施肥田和施肥田N2O能量的平均为10.5μtN/m^2.h和22.6μgN/m^2.h。小麦地上所施尿素排放N2O-N的释放系数为0.09%。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近40a阿拉善荒漠监测点气候要素和植被物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该地区1981−2019年气候变化特征以及短脚锦鸡儿、猫头刺两种豆科植物主要物候期时间的演化趋势,探讨阿拉善荒漠豆科植物物候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旨在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荒漠地区植物物候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近40a监测点平均气温为8.8℃,并以0.46℃10a−1的趋势显著上升(P<0.01);年日照时数平均为3136h,以约98h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P<0.01);年降水量平均为159.0mm,呈波动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倾向率为19.08mm10a−1(P<0.05);(2)研究区短脚锦鸡儿、猫头刺的返青期、开花期明显提前,黄枯期略有推后,整个生长季呈延长趋势;短脚锦鸡儿、猫头刺多年平均返青期日序分别为898、9010,开花期日序为11610、13116,黄枯期日序为30810、31510;(3)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短脚锦鸡儿和猫头刺物候期变化主要受到气温的限制,日照时数对两种植物的返青期略有影响,降水量仅对短脚锦鸡儿黄枯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_2释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I-301PS红外CO2分析仪,测定了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2排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CO2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日最大排放速率在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出现于凌晨4:00~8:00。白天大于夜晚。(2)植物生长季,CO2释放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物候变化,日平均释放速率为(320.86±130.49)mg/m2·h,CO2释放速率的物候变异为草盛期>草枯黄期>草返青期。(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进程主要受气温和地表温度制约,而季节动态与气温及0~30cm地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退化草地上CO2释放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83-2016年临汾市不同海拔高度上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尧都区、隰县、安泽县)的6种典型木本植物物候期和温度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其变化特征及相互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及四季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尧都区增温幅度最大,春季增温极显著;月平均气温除隰县个别月份略有下降外,大多以增温趋势为主,其中3月增温极显著(P0.01),是年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2)研究区内木本植物物候期最早和最晚平均相差1~2个月,物候期变化呈现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尧都区和安泽的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植物生长季延长;隰县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推迟,秋季物候期提前,植物生长季呈缩短趋势。(3)木本植物展叶始期对年、春季及展叶前1~2个月的平均气温响应显著,随着气温升高,木本植物展叶始期表现为一致提前趋势;木本植物落叶末期在尧都区和安泽县随着气温的升高表现为明显的推迟趋势,受年、秋季及落叶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影响显著,在隰县随气温的升高表现为普遍提前趋势,受年均气温变化影响显著;随着气温升高尧都区和安泽县的木本植物生长季延长,隰县木本植物生长季变化不明显。说明晋南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及其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各代表站典型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和生长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对山西南部典型植物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和长治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典型木本和草本植物1982-2004年物候观测资料及各地1970-2004年气温资料,运用距平、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各地气温和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季物候期普遍呈提前趋势,生长季呈延长趋势;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呈推迟趋势,大部分地区草本植物黄枯始期表现为略提前趋势,黄枯末期表现为推迟趋势。(2)随着年平均气温的不断升高,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呈推迟趋势,草本植物黄枯末期大多呈提前趋势。气温每升高1℃,植物展叶始期提前1~18d。  相似文献   

14.
应用样品一个稀释度间接ELISA法对产蛋母鸡及其小鸡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抗体效价测定,同时用病毒中和试验(VN)作比较检测。结果表明,该ELISA法比VN法敏感、精确、简便,所有样品只测定一个稀释度的P/N值,再根据线性回归方程(r1=0.8898,P≤0.05)计算抗体效价,达到省时省力、节约材料、减少试验误差和一次可进行大批样品检测的目的。2种方法相关性较高(r3=0.8492,P<0.01),小鸡母源抗体衰减与日龄呈线性关系(r2=-0.8758,P<0.01),IBDV母源抗体半衰期为6.3d。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省境内10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9年逐年春季物候序列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的趋势变化特征及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09年山东地区春季气温明显升高,春季水汽压呈增大趋势;(2)山东地区近29a的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提前的线性倾向率为0.13~1.11d.a-1;(3)山东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与其前期活动积温、春季气温和3月份水汽压呈负相关关系,物候前期的活动积温是诱发春季物候现象的重要因子,春季气温升高和3月份水汽压增大是近29a春季物候现象提前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6.
鲁西南木本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西南地区9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升温最显著,在春、秋、冬季及年际水平的气温变化中,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2)随着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其中旱柳的整个物候期及毛白杨和榆树的春季物候期均呈极显著提前(P0.01),榆树的落叶期和梧桐的叶全变期和落叶末期呈极显著推迟(P0.01)。(3)春季物候期与前1~2个月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秋季物候期主要与其前2旬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9种木本植物中,旱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明显,其次是毛白杨和榆树,合欢和梧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则较迟钝。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绿化及农时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冬季气温变化与小麦生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湖县自1980年以来,无论是冬半年或是小麦越冬前、越冬期间的气温,都比1980年以前同期明显偏高,>0℃积温多75.1℃·d,冬季负积温少24.6℃·d.充分表明冬季气温变暖。因此小麦生产应采取相应对策,除了优化品种结构,减少用种量,科学肥水运筹之外,适宜播期应较往年推迟3~4d,即半冬性小麦最适播期推迟到10月11~14日,春性小麦在10月20~22日,才能防止冬前、越冬期间旺长拔节,躲过冬季低温和春霜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的甘肃省庆阳市植被物候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区域——甘肃省庆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9—2012年的SPOT-VGT NDVI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和TIMESAT物候提取算法,得到了庆阳市近14 a返青期和枯黄期数据,详细描述了庆阳市物候期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庆阳地区近14 a期间返青期日序位于90~188天,东南地区相对于西北地区返青期要早,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差异性,枯黄期日序位于275~309天,南部地区相对北部地区枯黄期要晚;从时间上来讲,14 a间,庆阳市返青期日序呈降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返青期的提前和枯黄期的推迟;空间上来讲,55.46%的研究区返青期变化率基本不变(-1~1 d/a),49.61%的区域出现了枯黄期的推迟(1~3 d/a)。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较为一致,并详细描述了庆阳市物候期时空变化格局,可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评估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东部不同类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1980-2004年对多年生植物旱柳和中国槐物候期、1981-2008年对一年生植物春小麦和玉米发育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和方差分析,建立了关键物候期的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在分析期内,多年生木本植物相同物候期最晚与最早出现日期相差达20~38d,一年生草本植物达11~30d,反映出物候期对气象条件年际变化非常敏感。(2)分析期内多年生植物春季多数物候期提前(线性倾向率-2.008~-3.246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迟(线性倾向率6.631~7.108d/10a,P〈0.01)。一年生植物的春、夏季物候期均有提前的趋势(线性倾向率-1.494~-4.122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后不显著。(3)从各物候间隔期变化看,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延长速率为1.046~7.738d/10a,营养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877~8.454d/10a,干物质积累期延长速率为4.392~7.738d/10a,秋季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477~3.015 d/10a。一年生植物春季营养生长期缩短速率为2.17~3.41d/10a,秋季生殖生长期延长速率为3.322d/10a。(4)对多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是影响春、夏、秋季物候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越高春季物候期越提前,夏、秋季物候期越推迟。对一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也是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春、夏、秋季物候期均提前。  相似文献   

20.
棉花铃重与花铃期热量条件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3个气候年挂牌观测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棉花铃重与棉铃开花-叶絮期间热量条件关系密切,铃重与花铃期不同温度水平有效积温相关系数分别为r15℃=0.72,r20℃=0.71;铃重与花铃期平均温度相关系数r=0.53;花铃期热量条件影响铃重的关键时期为开花后5~20d。剪无效花铃界日期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5℃终日后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