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系福建省马尾松林中最严重的历史性大害虫。1989年3月,安溪县的城厢、湖头等11个乡(镇)、场,有12.68万亩松林不同程度受害,严重影响了马尾松林的生长。相思树种子拌白僵菌粉防治松毛虫,是结合飞播进行的,每架次750kg种子伴白僵菌粉100.5kg(含孢量90亿/g,高的可达160—180亿/g),作业面积4000~4500亩,经固定标准地观察,用这种材料飞机防治松毛虫,既能取得理想效果,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1988~1989年,金华县进行应用25%菊乐合酯乳油防治马尾松毛虫药效试验,并在大面积防治中推广应用了这种新的复配农药。结果表明:应用25%菊乐合酯孔油防治马尾松毛虫3~4龄幼虫在地面超低量喷雾防治时,60ml/hm~2就可取得96.3%的效果,用药成本1.05元/hm~2,比用2.5%溴氰菊酯乳油(3.60元/hm~2),20%杀灭菊酯乳油(2.55元/hm~2)分别下降2.55元/hm~2和1.50元/hm~2;飞机超低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3~4龄幼虫用药120g/hm~2即可,效果可达94.8%,用药成本比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杀灭菊酯礼油分别下降1.50元/hm~2和0.45元/hm~2。  相似文献   

3.
用2.5%溴氰菊酯及其与1kg白僵菌粉制成的10kg悬浮液混合,再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药液,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浓度在6ml/L和8ml/L时,杀卵率为93%~98%;混合液浓度在4ml/L和6ml/L时,对2~5龄幼虫毒杀率在82.60~99.20%;白僵菌对活虫体的致病率达94%~99%。  相似文献   

4.
应用粉拟青霉防治南方马尾松毛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于油松毛虫上的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经室内测定,在低温下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杀虫效果优于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15℃时,其LD_(50)=1.3×10~6孢子/毫升,LT_(50)=17.5天,幼龄马尾松毛虫比老龄马尾松毛虫对粉拟青霉更敏感。本文还比较了粉拟青霉和白僵菌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约分生孢子萌发率。实验结果表明:粉拟青霉对越冬代的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超轻型飞机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3年和1995年春季,在将乐、沙县、建瓯和武夷山等四县(市)应用超轻型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海燕6508飞机防治松毛虫具有机动灵活、防治效果好、成本低廉等特点,适用于低山丘陵区的森林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含孢量)的白僵菌、绿僵菌和森得保三种生物农药混配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混配剂中三种生物农药的最佳浓度组合为A3B1C3。即:即含孢量90亿/g白僵菌粉400g/667m2、含孢量50亿/g绿僵菌粉200g/667m2、1000g/667m2森得保的混配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达94.15%,其混配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利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性、重要性和安全性,并且说明了应用这种方法的最佳时间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白僵菌菌株,为生产上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方法]从不同地区林间收集僵虫和采集土壤,分别采用组织分离和稀释涂皿法分离白僵菌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白僵菌菌株的种级分类地位,通过孢子液浸渍法筛选对马尾松毛虫的高毒力菌株.[结果]共分离获得20株白僵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各菌株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形态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相似,且20株菌株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球孢白僵菌遗传距离最近.对20株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B-2、B-14、B-19、B-1和B-13等5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其中B-2、B-14和B-19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接种11d后马尾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为100%,3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死中时(LT50)均小于8.00 d,分别为7.63、7.62和7.88 d,致死中浓度(LCs0)分别为0.63× 106、0.96×1 06和0.78× 106个/mL.[结论]筛选得到3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2、B-14和B-19,且均具有较高的生物防治潜力和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时利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性、重要性和安全性,并且说明了应用这种方法的最佳时间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南平市延平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发生趋势,为当地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近10年延平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与发生程度,总结当地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采用不同剂型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进行了室内致病力测定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近10年来马尾松毛虫在延平区呈周期性波动趋势,间隔3~5 a爆发一次,主要以轻度危害为主,2015年全区危害等级保持在中度水平,2011、2019年延平区存在局部大面积的重度危害。使用含孢量为10×10~9个·g~(-1)的不同剂型球孢白僵菌接种后,喷粉处理5 d时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为72.8%,14 d的死亡率为83.7%,校正死亡率为87.6%;喷雾处理5 d的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为64.5%,14 d的死亡率为79.3%,校正死亡率为82.8%。林间防治试验中,在幼虫越冬期按1.125 g·m~(-2)进行防治,施菌14 d后,防治效果可达85.3%。[结论]采用两种剂型白僵菌处理后,喷粉方式接种的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喷雾处理,且死亡速度较快。林间防治可显著降低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虫口密度。使用白僵菌进行防治可有效保护南平市延平区松林健康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共毒系数分析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比单独使用提高了1.75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概述了浙江省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目前在生产上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世代的胞外蛋白酶产酶水平与其毒力关系。结果发现,B.bassiana各世代在明胶和虫尸粉两种液体培养基中均表现出随着继代移殖次数的增加胞外蛋白酶产酶水平依次降低的趋势,但同一世代在虫尸粉培养基中的产酶量显著高于明胶培养基中的产酶量。各世代在两种培养基中的产酶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各世代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也表现出了随继代数增加而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邓玮  银燕  石立新  段英  吴志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78-17583
通过对2008年4月21日河北省正定1次飞机探测气溶胶垂直分布和云微物理结构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探测的气溶胶数浓度为10^2~10^3个/cm^3,平均直径为0.19~0.70μm;云滴数浓度为10^0~10^2/cm^3,云滴平均直径为4~15μm。边界层是气溶胶和云凝结核(CCN)最密集处,云区为1176~2465m,云底云滴数浓度低,蒸发释放核膜态粒子使得气溶胶进入云层后数浓度减少幅度较小,另云滴对CCN有消耗作用。气溶胶平均谱基本为双峰型,高层云区云滴增加促使气溶胶由核膜态向积聚模态、粗模态转变。云滴谱较复杂,具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云顸平均谱最宽。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初探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绿僵菌在室内对马尾松毛虫3~4龄幼虫的毒力与白僵菌相当,其LD50=7.95×107个/L,LT50=6.61~13.08天(孢子数在1.0×1011~1.0×107个/L).本文还比较了绿僵菌和白僵菌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实验结果表明,绿僵菌在防治马尾松毛虫上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僵菌生物防治林中马尾松毛虫天敌昆虫群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多年应用接种式放菌的林地进行马尾松毛虫天敌昆虫群落调查发现,林区内存在着丰富的松毛虫天敌昆虫群落,其中以松毛虫幼虫期最为丰富,种类最高可达9种;卵期次之,可达4种;蛹期1种.在天敌昆虫群落结构最丰富时,可在林间同时出现13种松毛虫天敌昆虫.天敌昆虫群落呈现出时序变化的特征.与对照区相比,接种式放菌对天敌昆虫影响小,能持续控制松毛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以金龟子绿僵菌菌株M337和M104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1011-1.0×107个孢子.L-1)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体表接种试验,测定马尾松毛虫对供试菌株的感染反应。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作了拟合,并与球孢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进行比较。接种后第10-12天绿僵菌M337菌株的LC50分别为1.86×109、1.52×108和1.67×107孢子.L-1,在浓度梯度为1.0×1011-1.0×108孢子.L-1下的LT50为7.69-11.18 d。结果表明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骆海玉  邓业成  廖永梅  李瑞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99-13801,13803
[目的]探讨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家蚕致病力的关系,为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我国各地收集6个白僵菌杀虫剂,并从广西养蚕区采集3个僵蚕样品,对从中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同时对家蚕进行致病力测定,比较各菌株菌落直径、产孢量、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等生物学特征指标的差异。[结果]获得的9个分离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Vuillemin);各菌株对家蚕都有较强致病力,且致病力有一定差异;各菌株菌落生长直径、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并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各菌株产孢量和胞外蛋白酶活性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