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樗蚕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樗蚕(PhicosamiacynthiaWalkeret.)属鳞翅目,天蚕蛾科。在河南省主要危害臭椿苗木及幼树叶片,受害苗木提前40d左右落叶。1989年在信阳地区有零星发生,苗木叶片被食20%。199年虫口密度大增,每株多达40余头,苗木叶片被食6O%以上。为了掌握樗蚕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我们于1989~1991年在息县城关镇和八里岔乡进行了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现将结果报导如下。l生物学特性1.l生活史根蚕在淮河流域,l年发生3代,以蛹在茧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卵期15d;5月下旬孵化出第】代幼虫,幼虫期25d36月中旬开始结虽,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felder)在蒙城县连续发生,对臭椿生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县林业部门对樗蚕进行了调查、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已初步掌握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本文对樗蚕发生、危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物理和生物方法为主要手段的可持续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3.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臭椿片林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4.
运用野外随机取样与室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以臭椿、泡桐、枣树、石榴为寄主树种樗蚕蛹重之间的差异 ,初步探讨了樗蚕对寄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吴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是椿片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6.
樗树俗名臭椿树 (AilanfhusalfissimaSwinglt) ,属苦木科 (Simarubacear) ,原产我国华北、华中一带。公元前四世纪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写到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 ,人谓之樗……”。宋嘉佑《杂志记》亦有“橄榄树 ,其花如樗”的记载 ,可见我国古时人们熟知此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白秃不生发 ,取樗叶捣汁涂之”。清孙福保在《植物近利志》(1 898)中写到“臭椿植之可养山蚕 ,其丝可作茧绸”。因此樗树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较高的经济价值。樗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瘠薄、耐盐碱、病虫害少 ,在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中具…  相似文献   

7.
臭椿的培育和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椿是我国北方常见的用材树种,其生长快,抗逆性强,常用于造林绿化。木材可作工农业生产原料,树皮和种子供药用,叶可饲养樗蚕。经过充分利用后,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臭椿又名樗,因枝叶有恶臭,俗名臭椿,有的地方直呼为椿树。臭椿分布较广,在中国南至两广,北至辽宁,为山东的乡土树种。树名屡见经传,《诗经·豳风》有“采荼新樗”,《诗经·小雅》里有:“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左传》、《庄子》里都有樗树的记载。因臭椿有恶臭,《左传》里说它是“恶木”。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樗蚕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南昌市郊区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茧附着在寄主(樟、臭椿、乌桕等)枝叶或其它灌木上。6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为害烈期。  相似文献   

10.
樗蚕又名椿蚕、“吊颈鬼”,在陕南南郑、勉县、宁强等县均有发生。主要为害香椿、臭椿、花椒、冬青等树木,对椿树为害最重。为了解决该虫的防治技术,我县植保站于1992年对该虫的发生范围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观察和探索,现将该虫的发生与防治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tder)属鳞翅目大蚕蛾科。自1991年以来,在沧州市南皮县大量发生,1992年迅速扩散至全市各县及邻近地市,并暴发成灾,对重要乡土的绿化树种——臭椿造成严重的危害,个别地段树叶被吃光,影响了椿树的生长和环境美化,给林业生产和绿化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在食料不足时还可为害枣树、泡桐、石榴等树种。作者自1992年起对其越冬代成虫羽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越冬代樗蚕羽化始盛期预测进行了研究,以对该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樗蚕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樗蚕(Philo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在保定1a发生2~3代,以2代为主,以蛹在茧内于树上越冬。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8日,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7月16日。4龄幼虫排粪量为26粒/头。4龄幼虫期平均抓着力为42g,5龄幼虫平均抓着力为195g。樗蚕性比为雌∶雄=1∶103。在河北省主要寄主植物有臭椿、臭檀、花椒、枣树、泡桐等,另外有13种植物,共18种,分别隶属于16科。  相似文献   

13.
<正> 为控制樗蚕大发生,正确地指导防治工作,我们1982—1985年在研究樗蚕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樗蚕预测预报的研究工作,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tder)属鳞翅目大蚕蛾科。近几年在河北省部分市、区连续大发生。该虫不仅为害椿树,同时也为害枣树、泡桐、石榴、花椒、刺槐等树种,是一种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力强的暴发性害虫。1994~1996年,我们对樗蚕幼虫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寄主树种对樗蚕幼虫存活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樗蚕对寄主的适应性,为生产上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测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警惕迷信之风死灰复燃一脉今年8月,由于雨水偏多,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地区的臭椿、泡桐、洋槐等树滋生了一种叫樗蚕的害虫,这本是一种极普通的害虫,用一般的农药即可杀死。可是,个别村民听信谣言,说这种虫子如果掉到孩子身上会溃烂成疮,导致死亡,并造传河北廊坊...  相似文献   

16.
臭椿,又叫樗树、白椿、红椿、椿树,为苦木科落叶乔木。臭椿的花、叶和嫩枝都带有明显的臭味,树名因此而得,并常常受到人们的轻视。特别是在古书中,人们常用微词形容它。如《诗经》说它是贱劣的“恶木”,只能做薪柴;《庄子》说它树干疏松、枝叉弯曲,根本不能当木材用;唐代诗人白居易更是借树喻情,在《林下樗》中用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下臭椿幼苗几个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臭椿苗木在水分胁迫下,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降低,质膜进性增大。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苗木这几项生理指标所受的影响程度也加重。臭椿不同年龄阶段的苗木抗性不同。叶片质膜透性、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可作为评价臭椿苗木早期抗旱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8.
樗蚕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张有省陈彦华闫香彬高山丛高春祥邓国胜刘春生张瑞兴(大城县林业局)樗蚕,又名乌桕樗蚕蛾(Philo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国内分布于华东、东北、华南、四川一带,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美国、法...  相似文献   

19.
樗蚕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樗蚕属磷翅目大蚕蛾科 ,是一种食量大、食性杂的暴发性害虫。通过 3年的试验研究 ,弄清了该虫在沧州市椿树上 1年发生 2~ 3代 ,且 8月 18日前化蛹的樗蚕可产生第 3代 ,以后化的蛹可直接越冬 ;枣树和其它寄主植物上的樗蚕 1年仅发生 2代 ,没有世代分化现象 ;同时摸清了各世代卵、幼虫、成虫的发生时期和历期 ,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樗蚕 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Felder 俗称桕蚕、小桕天蚕蛾、乌桕樗蚕蛾。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分布于我国东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等省。本省各乌桕产区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