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四川的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制,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多年,种植面积突破1500万亩,为了将现有的旱三熟制从用多养少型改变为用养结合型,我们设计了以高产骨干的中茬玉米为中心,前  相似文献   

2.
两旱一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谢广如,姜学夫,钱志余,陈新生(江苏省如皋市农业局226500)两旱一水,两年五(六)熟是在江苏省如皋市人多地少、农业负荷大的情况下,以改革耕作制度为核心,以增产增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经多年...  相似文献   

3.
四川的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制,在大面积生产上已推广多年,种植面积已突破1500万亩。为了将有的早三熟制从用多养少型改变为用养结合型,我们特设计了以玉米为中心,前茬配置蚕豆替换小麦,后茬配置花生替换甘薯的新旱三熟组合,并实行组合轮换种植试验研究,以达到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浙中地区是本省的旱粮主产区。旱地吨粮工程建设主要推广麦/春玉米/甘薯新三熟制,春玉米成为旱地吨粮主要作物之一。从气候条件看,春玉米种植季节,有丰富的光资源,积温偏多,春季回暖较早,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雨量丰富,风沙较少等有利条件,但春季回温不稳定,春夏之交雨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扬花灌浆期易遭高温干旱为害等不利的气候障碍。从土壤条件看,旱地以红黄壤为主,间有部分紫色土等9个土类,缓坡低丘地的旱地具有易耕作、利排水、较通透、养分矿化率较高之优势,但比之平坦的水田,却存在着持水…  相似文献   

5.
晋中旱地玉米耗水规律及农田水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子测水技术与蒸发模拟微区相结合的农业物理学法,测得晋中旱地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为300~350mm,其中玉米蒸腾耗水占40~50%,棵间土壤蒸发耗水占50~60%.土壤湿度越大,棵间土壤蒸发越高.浅层土壤水分蒸发较强,深层蒸发较弱.130~150cm土层蒸发几乎未波及到该层.玉米蒸腾与土壤蒸发耗水虽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属于两个独立的过程.蒸腾与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农田水分平衡状况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两旱一水耕作制度不仅具有多熟增产的优点,而且有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两旱一水耕作制度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粮油、粮蔬、粮经结合,以后季稻为支点,可形成各种形式多熟高效的种植方式,实现稳粮增收,并满足人们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而后季稻生产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其产量高低对能否稳定、巩固和发展这种种植制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后季稻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已形成一套后季稻高产9000kg/hm2的栽培技术。并在此技术指导下,如皋市后季…  相似文献   

7.
水稻三旱栽培,即旱育秧、旱整地、旱管理。它是根据山东临沂稻区水源不足和降雨季节特点,利用水稻自身的阶段耐旱性和以省水为中心,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综合技术措施。 临沂稻区过去主要靠库水种稻,因库水蓄存量无法控制,稻田面积不够稳定,给生产带来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湘北红壤旱土季节性干旱现状,以防旱避旱节水栽培为中心,通过试验与示范总结提出了湘北红壤丘岗旱地玉米节水避旱丰产栽培配套措施:①选用早熟耐旱紧凑型品种;②适期早播,一般以3月下旬播种为宜;③保温育苗移栽可早播早栽,争季节,节水避旱;④抗旱节水覆盖栽培具有避旱防旱保水保肥丰产效果;⑤旱坡土等高筑梯土,改土培肥,综合运用玉米密肥调控技术可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9.
旱植水稻可以做到全程机械化,节水、省工、省力,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产量高,效益好,是改良土壤和降低病虫害发生最好的一种农业生产种植技术,适合新疆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适宜黔西南州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杂交玉米新品种,通过两年(2006~2007年)品种异地栽培重演性试验和示范技术措施的完善、配套、优化、组装,为进一步提高中低产旱坡地粮食单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杂交粳稻品种中杂2号,经偃师县1983~1984年连续两年进行麦茬直播旱种试验,结果是:1.成熟期比育苗移栽早15天,中杂2号育苗移栽全生育期132天,而麦茬旱种从6月7~9日播种,10月3~5日收割,全生育期只有117天;2.产量结构合理,亩播量12斤,基本苗……  相似文献   

12.
水田两旱一水主要组合栽培技术何荣鹤,孟水苗,童相兵,钱久谦,黄正国,王日辉,叶天峰(浙江省宁海县农技推广中心315600)宁海县两旱一水起步于80年代初,到90年代全县各地迅速推广。实践证明,随着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取得协调发展。实...  相似文献   

13.
旱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特别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旱种是水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节水技术,对于发展节水农业和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旱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特点,从光合特性、物质生产与运转、根系活性、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激素和酶学机制以及土壤养分等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讨论了旱种水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旱青立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在旱改水田中发生较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但因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难度。通过调查湖南省茶陵县旱改水田2020、2021年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了该病的发生原因,并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防治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2020年茶陵县旱改水田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病穗率与发病粒率分别达到了26.42%、26.96%,2021年两项数据也分别达26.30%、24.00%,2020、2021年造成水稻减产分别为25.11%、22.92%。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长期淹水灌溉是旱改水田该病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通过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施用硫酸钾、撒施生石灰和科学水管理等,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得到了有效控制,综合治理区该病的病穗率与病粒率分别仅为1.36%、0.72%,而空白对照区分别达26.30%、24.00%。本研究为旱改水田水稻旱青立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水旱两用杂交稻玉优柳旱1号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优柳旱1号是广两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玉林市农科所育成的不育系玉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旱1号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水旱两用三系感温型早籼中熟杂交稻新组合,于2011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节水农业及桂中旱片的"望天田、水尾田"种植具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旱种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汕优63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覆膜旱种稻的产量。覆草旱种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与水种稻无显著差异,而覆膜旱种稻米的垩白度明显高于水种稻,胶稠度和碱解值则显著低于水种稻。水稻旱种后,淀粉谱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提高,覆膜旱种尤为明显。旱种稻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根干重增加,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提高,灌浆中后期根系活力下降较快。表明覆草旱种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物质生产均优于覆膜旱种。对覆草旱种和覆膜旱种在产量和品质形成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花生地喜旱莲子草防除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喜旱莲子草 (Alternan 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是一种生物入侵恶性杂草,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南方省份花生生产中急待解决的草害问题。本试验通过比较熏蒸除草(FWCN)、化学防治(CW)、人工除草(MW)和不除草(NW)4种防治方法的效果,试图找出控制喜旱莲子草的生态安全有效方法。结果表明,1)熏蒸除草在苗期前30d内防效最高,且碳酸氢氨作为氮肥能有效促进花生苗期生长,增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相对安全、环保,后期防效略有下降;2)化学防治和人工除草对喜旱莲子草防治效果较稳定,然而化学药剂残留可能对环境有影响,且操作不慎易伤害花生,人工除草则人力资源消耗大,只适合人多地少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节水抗旱稻在易涝的旱作田、缺水的水稻田麦后旱种旱管需慎选品种、抢时播种,确保安全齐穗,提高播种质量,做到一播全苗。除草以封闭为基础,茎叶处理为重点。重施基肥,减半施用氮肥。严重缺水地区需保证出苗水、孕穗水和抽穗灌浆水。控旺防倒药剂的第 1 次使用时间前移,以提高防倒效果。病虫害防治做到达标用药。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利用我省稻田水热资源,从1980年起,根据莫先武同志设计的“水稻半旱耕作法”,在侯光炯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稻田半旱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新耕作制。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1984年我省稻田半旱栽培面积约达20万亩,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半旱栽培的特点是,将稻田实行微地形  相似文献   

20.
引言稻—豆复种轮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技术。研究资料表明,在南方三熟制地区,长期来,由于忽视了豆类轮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高产品种的选育,使品种混杂,栽培管理粗放,豆的产量难以突破150公斤/亩,与稻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