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公英俗称蒲公草、婆婆丁,味微苦,可采食鲜嫩根叶食用,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还可用于治疗腮腺炎,乳腺炎和流行性感冒。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全面,是得天独厚的“绿色食品”和“营养保健品”,倍受消费者喜爱。  相似文献   

2.
<正>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的功效。蒲公英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  相似文献   

3.
《农家顾问》2011,(4):56-56
春季有许多野菜可以食用.不仅调节人们的口味.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 蒲公英其主要成分为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果胶、菊糖、胆碱等。可防治肺癌、胃癌、食管癌及多种肿瘤。有清热、解毒、散结、利尿功能。食疗:①蒲公英粥:蒲公英3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②蒲公英茵陈红枣汤:蒲公英50克.茵陈50克,大枣10枚,白糖50克。制成汤,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上等辅疗药物:③蒲公英桔梗汤: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  相似文献   

4.
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婆婆丁,为菊科植物。其带根全草,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葡萄糖、果胶、胆碱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等作用。可治疗多种常见疾病。1.蒲公英15克,加水煎服治疗咽喉肿痛。2.蒲公英30克,防风10克,地龙10克,蝉蜕10克,竹叶6克,加水煎服,治疗眼睑炎。  相似文献   

5.
正蒲公英30克、铁观音茶叶20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待温度适宜后坐浴。每日坐浴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使用2天,21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饮酒及食用辛辣、油腻食物。蒲公英性味甘、微苦、寒,富含蒲公英醇、蒲公英素等成分,可治热毒、痈肿、湿热、小便淋沥涩痛等症。铁观音含茶多酚、多种氨  相似文献   

6.
邓婧 《当代农业》2014,(23):6-7
采用林下中草药高效栽培模式,栽培蒲公英、紫苑、黄蜀葵、芍药等中草药,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以蒲公英为例,该植物体内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除此之外,它富含营养,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植物,目前市场需求较大。林下种植中草药是一条致富好门路。林下栽培中草药效益好市场前景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目前已种植杂交大叶蒲公英达5000亩,  相似文献   

7.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含蒲公英醇、胆碱、有机酸、菊糖、葡萄糖、Vc、Vd、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素,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含有大量的铁、Ca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因此,蒲公英具有十分重要的营养价值,是一种高维营养菜。蒲公英其食用部分为嫩苗或嫩叶,经过洗净后可生食或炒食、做汤、凉拌。蒲公英野生长在路边、沟边、宅畔、荒地、田间及丘陵地带,适应性很强,也可人工栽培。蒲公英的人工栽培模式有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等。  相似文献   

8.
蒲公英:其主要成分为蒲公英素、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苦素、果胶、菊糖、胆碱等。可防治肺癌、胃癌、食管癌及多种癌症。纯菜:其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岩藻糖、阿拉伯糖、果糖等。纯菜叶背分泌物对某些转移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可防治胃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鱼腥草:亦称折耳根。其主要成分为鱼腥草素(癸酰乙酸)。通过实验将鱼腥草用于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癌细胞有丝分裂最高抑制率为45.7%,可防治胃癌、贲门癌、肺癌等。魔芋:其主要成分为甘聚糖、蛋白质、果糖、果胶、魔芋淀粉等。甘聚糖能有效地干扰癌细胞的代谢功…  相似文献   

9.
正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属传统性中药材,又是人们喜欢的保健蔬菜。嫩叶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和大量的钙、铁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在冬季,蒲公英超市售价40元/kg。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蒲公英使当地大棚户经济效益增加。现将日光温室蒲公英(春茬作物收获后种植)栽培技术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蒲公英又名婆婆丁、尿床草、西洋蒲,为菊科多年生药食兼用草本植物。其植物体内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菊糖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散结、利尿、利胆、催乳等多种功效,历代医学专著均有高度评价。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蒲公英还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降血糖及美颜美容作用。同时,蒲公英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特别是钙、铁含量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  相似文献   

11.
国明 《油气储运》2011,(17):4-5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相似文献   

12.
<正>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黄花苗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木植物。蒲公英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既可作为佳蔬食用,又可全草入药,是一种珍贵的菜药兼用型植物。蒲公英能治病疗疾,古藉早有记载。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曰:"女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乌须发、壮筋骨。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现代医药学也已研究确认,其根所含的多种三萜醇为蒲公英甾  相似文献   

13.
<正> 特大型多倍体蒲公英是我国科研工作者近年开发培育成功的营养保健型特菜新品种。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多倍体蒲公英食用方法很多,当前主要以鲜食为主,叶片脆嫩,苦中略有甜香。 1 特征特性 多倍体蒲公英植株大、长势强、产量高。叶片一般长40cm左右,呈簇状直立生长,无主茎。它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草药,蒲公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蒲公英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单独或与其它中药配合使用,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根据国内、外对蒲公英属植物的研究报道,现综述了蒲公英属各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蒲公英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及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已引起医学家和营养学家的广泛重视。蒲公英不仅作为中药栽培,且已被列入特菜的栽培热中。其种植方法简单方便,很适合家庭庭院、路边、果园、山坡种植。现将蒲公英常见病虫害防治及其采收加工技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春季到了,各种野菜长得蓬蓬勃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野菜也成为时尚之举。野菜的吃法很多,可清炒,可煮汤,可做馅,营养丰富,物美价廉,殊不知野菜在抗癌方面也有一手。1.蒲公英其主要成分为蒲公英素、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苦素、果胶、菊糖、胆硷等,可防治肺癌、胃癌、食管  相似文献   

17.
蒲公英系列产品的加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广泛,其营养成分极为丰富,每100g鲜菜中含碳水化合物11g,蛋白质3.6g,脂肪1.2g,粗纤维2.1g,胡萝卜素7.35g,维生素C47mg,维生素B10.03mg,维生素B20.39mg,尼克酸1.9mg,钙216mg,磷115mg,铁12.4mg.另外,还含有肌醇、天冬酰胺、苦味质、皂甘、树脂、菊糖、果胶、胆碱、蒲公英甾醇等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化学成分,所以蒲公英可以作为保健品,也可在中药上利用.  相似文献   

18.
蒲公英俗称婆婆丁、黄花地丁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0-25 cm,叶汁乳白色,根深,根表皮黄褐色。蒲公英的地上茎叶可生食、凉拌、炒食等,属于药食同缘的中草药。全株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随着人们对蒲公英保健认识的明晰,蒲公英的利用向蒲公英中成药、蒲公英饮料、蒲公英茶等多元化发展,需求逐年扩大,而野生蒲公英资源却在逐年减少,所以人工种植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途径。人工种植蒲公英平均亩产250 kg左右,亩产值6 000-7 000元,种植蒲公英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蒲公英,俗称婆婆丁、黄花地丁等,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全株可入药,其茎叶还可生食、凉拌、炒食等。随着人们对蒲公英保健功效的逐步认识,蒲公英的利用开始向中成药、饮料、茶叶等多元化发展,需求量逐年扩大,而蒲公英的野生资源却在逐年减少,所以人工种植蒲公英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一、选地、整地、施底肥  相似文献   

20.
褚方钢 《新农村》2011,(4):24-25
蒲公英的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每100克鲜菜中含碳水化合物13克、脂肪1.4克、蛋白质4.1克、粗纤维2.4克、胡萝卜素7.7毫克、还有较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尼克酸,其铁的含量为各种野菜之冠。蒲公英的嫩叶洗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