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用试验数据,分析说明了机耕船名义接地比压q_o、重心偏离系数ξ、长宽比φ及船头斜角γ变化对船体运动和受力的影响,建立了q_o、ξ、φ及速度V与船体滑行阻力P_c关系的数学模型,模型反映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机耕船船体和总体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机耕船船体的滑行下陷和滑行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课题组田间电测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模型试验结果,从土壤变形、船体运动和受力、数据分析等方面探讨了机耕船船体的滑行下陷和滑行阻力问题,以及机耕船名义按地比压对它们的影响。 文中将船体的滑行下陷分为用土壤承压参数和名义接地比压表示的部分,以及因测头尺寸影响的补偿部分,给出了结合本次试验结果的经验方程。 分析表明,船体在深泥脚水田中的滑行阻力用压实功原理或单纯摩擦阻力来表示都是不恰当的,它是包含了摩擦、吸附、推挤、拖带等作用的综合阻力。从简便实用的角度考虑,本文由试验结果引出了滑行阻力与名义接地比压呈线性关系的经验方程。  相似文献   

3.
机耕船犁耕时总体动力学若干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耕船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水田动力机械。本文通过对机耕船的实践过程,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公式的推导,试图从定性的阶段向定量阶段的发展作一初步尝试。通过机耕船的主要作业项目——犁耕的纵向平面内总体受力状态的分析,建立力和力矩平衡方程式,对方程式诸力和力矩作了较全面地阐述。对船体行驶阻力、驱动轮滚动阻力、犁的阻力建立了解析式或半经验公式。对行驶阻力的测定以及船体支承反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给予了阐明。从已建立的公式,计算诸力及力的作用点位置之值,可以较全面地解释机耕船的若干现象。文章列举了几种机耕船的总体参数,通过在湖田和浅泥脚田犁耕时,船体支承反力合力作用点位置的计算,分析比较了总体设计参数相互关系的若干特点。文章还阐述了要使机耕船获得一定牵引力的同时,尽量减小机耕船行驶阻力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机耕船一机多用,提出了对整机总体布置以及总体参数选取一些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序言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大办农业机械化的群众运动。在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中,南方水田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农机战线上广大工人与革命科技人员创造出利用船体作为承载体这一独特形式,研制出许许多多水田耕作机——机耕船这种新机型,它们具有各式各样的船体形状和尺寸。据我们收集的资料,船体的承载能力从310公斤到773公斤,船体面积从8400厘米~2到14700厘米~2,而每平方厘  相似文献   

5.
船式拖拉机作业过程中容易形成兴波,其严重影响种苗的播种质量。为降低船式拖拉机在水田行走过程中的兴波,通过旋转流变仪试验测定泥浆参数,基于CFD算法建立VOF空气和泥浆双相流的船体滑行模型,研究船式拖拉机的前进速度、船体长宽比对船体兴波阻力、兴波高度及兴波作用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兴波阻力、兴波高度和兴波作用区域随速度增大而增大;当前进速度为2 m/s时凹船壳相对于平船壳船首和船尾兴波高度分别降低0.052 m和0.028 m;船行波衰减率为3.7%,当船体长宽比为19时船体所受兴波阻力最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正> 船壳不但是水田作业机耕船的主要部件,同时又为可调节驱动轮入土深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当机耕船进行水田作业时,为使其滚动阻力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机耕船处在最佳技术状态,要求驱动轮入土深度能随所需牵引力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这样,机耕船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都会得到显著的改善。一般说,在同一工况下,如驱动轮入土深度过深,发动机功率多消耗20~40%;入土深度过浅,又将增加机耕船的打滑次数,甚至不能正常作业。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对旱地型拖拉机和水田机耕船的研究分析,拖拉机和机耕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区别。1985年机械部农机局下达了“11千瓦多用机耕船的研制”任务,经过  相似文献   

8.
1986年在福建省建阳市窗口镇首先推广的石首12型简易机耕船,目前已在该市崇乡掀起石首简易机耕船热,有近20户农户自愿选择这种机型从事机耕作业。简易机耕船从事水田机耕作业,有如下几点优势:①成功地实现长期困扰农户的机械化稻草还田,达到提高土壤肥效的目的;②因为是船式,所以水田泥脚相对不深,拓展了机耕面积;③能实现烂泥田双圆盘犁机犁,分解插秧前为两道工序,优先占领机耕市场,又能实现用组合耙一道工序机耕插秧;④机手操作舒适,乘坐驾驶相对于净而不易劳累;⑤在我省水田耕作机械中,简易机耕船耕作有速度快,功效高的…  相似文献   

9.
机耕船是中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一项卓有成效的发明,是一种较好的水田动力机械。本文简述了机耕船的发明、试验、研究、改进、生产和推广的过程及其应用的现状,总结了机耕船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0.
<正> 机耕船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新型水田动力机械,是一种新形态的拖拉机。它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浮式工作原理,采用船-轮结合的行走机构,解决了拖拉机不能下深泥脚水田(湖田、沤田、冬水田、海涂田等)耕作的问题,填补了我国水田机械化中的一个空白点。  相似文献   

11.
机耕船船体接地比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体接地比压是机耕船重要设计参数之一。它对船体下陷深度,行驶阻力,通过性等影响很大。 接地比压视土壤机械性质、机耕船的几何尺寸和重量等因素而定。本文作者推导了船体行驶阻力的半经验公式,并用此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行驶阻力。最后,提出合理的接地比压范围。  相似文献   

12.
由一机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拖拉机》编辑部主持的全国机耕船理论研究学术报告会,一九七八年九月初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机耕船是我国科技人员和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因地制宜创制的新型水田动力机械,具有我国独特的风格。它的出现,打开了深泥脚水田,这个以往被人们认为是拖拉机工作的“禁区”,在一般水田地区也有良好的适应性能。自1974年湖北-12型机耕船定型以来,目前,在我国湖北、湖南、四川、广东、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内对机耕船船体底板进行了大量的试样磨损模拟试验、并结合田间实船试验和船体底板的磨损情况对底板的磨损机理和它早期破损原因进行了研究。着重试验研究了在滑动—振动(机耕船发动机的外激振动)磨料磨损中的底板材料迁移过程;论证了船体前、后底板不同的磨损形式;还进一步探讨了在滑动—振动磨料磨损中底板材料产生疲劳剥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机耕船的发展及其水田作业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介我国机耕船发展概况的同时,着重分析了机耕船水田作业性能优异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概述 目前生产的机耕船是水田机械化的一支生力军,但存在着机组纵向稳定性较差,直线行驶性能不好等缺点。只配一种驱动轮,且入土深度不能调节,缩小了机耕船的适应范围。虽作了适当的改进,但改进后的结构却较复杂,重量增大,制造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深泥脚水田的水稻收割作业问题,我所利用机耕船水田适应性好的特点,对联合收割机上船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南方-12型机耕船上配套成了南方-160型船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为解决深泥脚水田的水稻收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履带及轮式收割机只能在承压能力较强的水稻田中正常作业。履带的运动能力表达如下式:D_p=H-R_o D_p为土壤的强度储备,通常称为挂钩牵引力,它用于加速、越坡  相似文献   

17.
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水田动力机组的发展是实现水田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中国的自然、农业和社会经济特点给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困难出发,需要突破传统的拖拉机理论建立新的理论。简介了作者1973年著作的“拖拉机形态学”理论,并据以提出水田动力机组的形态要求和“浮式-半浮式”(简称“浮”式)工作原理。对各种水田动力机组的性能和使用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找出了采用“浮”式工作原理的船式拖拉机比生产率较传统水田拖拉机高一倍的一些主要原因。最后指出水田动力机组的选型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经济规律。对现有机耕船的经济效果作了初步统计分析。结论是采用“浮”式工作原理的各种船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带浮动船体的组合式拖拉机将是今后水田动力机组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以机耕船为主要动力的小型作业机械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四: (一) 从工作性能来看,机耕船比拖拉机更为适合我国南方水田土壤特点和要求。拖拉机在一般水田耕作一个时期,往往会破坏土壤硬底层,使泥脚逐年加深,以致无法再进行作业。据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对24个社队调查,结果表明:被用拖拉机耕作,使泥脚逐年加深的有20个,占83.3%。为了解决拖拉机下水田破坏土壤硬底层的问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M·C·贝克曾提出“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在水田承担大量作业的动力机械主要有水田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船式拖拉机(机耕船)和耕整机。30年来,经历了创制、引进和发展的历程。在这些机型中,有的注意引进国外样机,吸取先进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有的对  相似文献   

20.
船式耕作机械中的机耕船、机滚船、船形水田拖拉机都是利用浮式工作原理,在深泥脚水田的耕作中有很好的适用性。本文对船式耕作机械驱动轮动力学仿真中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简要说明了驱动轮动力学仿真建模的新方法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