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水稻品种抗性对虫体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褐稻虱 Nilapauata Ingens Stal 是水稻上重要吸汁害虫之一。其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数量消长、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86~1988年中粳稻褐稻虱损失动态模型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对褐稻虱不同虫量、虫态,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温度下的蜜露排泄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高感褐稻虱的盐粳2号。分别移栽不同生育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稻株于口径20cm 的陶钵内,每钵1株并剪除分蘖株,将圆形滤纸(直径10cm)中  相似文献   

3.
敌杀死导致褐稻虱再猖獗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70年代起褐稻虱一跃成为水稻的首要害虫。此虫因食害稻株造成枯死和传播病毒病而对水稻产量构成严重威胁,至今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该虫的主要手段,然而国内外报道一些常用杀虫剂(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在稻田使用后引起褐稻虱的再猖獗,敌杀死是引起再猖獗的杀虫剂之一,作者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和自身的工作,用生态学的观点剖析敌杀死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为害损失测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盆栽单株罩笼接虫试验,测定褐稻虱三龄若虫在水稻分蘖末、孕穗和乳熟期,一龄若虫和成虫在孕穗期为害15天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根据褐稻虱的发育历期及其与累计取食量的关系,推算出每头褐稻虱在各虫龄期内的平均为害损失,由此推导出不同虫龄若虫和成虫的逐日为害损失率模型。探讨了一种较为准确的褐稻虱为害损失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稻虱捻翅虫是我县稻飞虱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寄生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若虫,被寄生的飞虱内部生殖系统受到阻碍,不能正常交配,失去有效的繁殖能力。一、稻虱捻翅虫寄生率根据我们于1989年7~9月在田间的捕虫调查,在本地区稻虱捻翅虫寄生率是比较高的,其中白背飞虱高于褐飞虱,后期高于前期,详见表1。  相似文献   

6.
1978~1982年,作者对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进行了研究,认为是调节当地褐稻虱种群数量的优势天敌。这类线虫分布区域较广,与害虫同一季节发生。感染线虫的褐稻虱寿命缩短,为害力减低,丧失繁衍后代的机能,在自然情况下的控制作用与寄生率(x)基本呈对应的线性关系,y=2.1845+0.9691x,r=0.9751(P<0.01)。因此,两索线虫是影响褐稻虱繁殖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早秋平均最低气温(x_1)和褐稻虱雌虫的线虫感染率(x_2)与褐稻虱繁殖系数(y)问的关系十分密切,复相关系数 R=0.9146,(P<0.001),y=24.9376+0.1820x_1-0.2823x_2±2.3892。根据此预测模式,可用以中期预测单季稻田穗期褐稻虱地方种群的发生量和发生程度,提高了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在水稻穗期分阶段设点,进行小区接虫和田间查虫分级,至收获前测定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褐稻虱每穴虫量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在同一生育阶段,虫量越大损失也越大;在相同虫量条件下,产量损失随齐穗后天数的增加而下降。据此,求得各生育期褐稻虱虫量与损失率的综合关系式: ■=e~(4.0893-0.1793K 0.0121K~2-0.00022K~3-(6.7914e~(0.0624K))/x并提出在当地生产水平下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e~(1.12 0.06K)。进而提出中粳稻褐稻虱的防治阈限。早发年ET与EIL相交,迟发年ET恒小于EIL。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稻虱苗期抗性测定,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表现抗性,抗性级别为1.0级,对褐稻虱存活率、取食量、种群建立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系统调查,抗优80上的虫量仅为感性品种汕优63上的1/7~1/20。因此,在褐稻虱中等或偏重发生年,抗优80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不需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拟褐飞虱Nilaparavata bakeri(Muir)属同翅目飞虱科,生活在小溪边,塘边,圳边和田塍边的杂草上,取食假稻(亦称游草)。其外部形态特征和稻褐飞虱十分相似,两者常易混淆。自1976年以来,笔者对该虫陆续作过一些调查,1984年对其生物学  相似文献   

10.
湖南褐飞虱越冬虫源及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是我国南方稻区的大害虫,在我省为四大稻虫之一,七十年代以后,为害更加猖獗。对褐飞虱的越冬虫源问题,较长期以来,国内外争论很大。同外有关报导,褐飞虱的寄主有60多种,主要寄主为水稻、茭白、甘蔗、李氏禾(又名游草)、假稻等,近年来,国内一些报导:褐飞虱是专食水稻的害虫,只在四季有水稻存活的地区才能越冬。因此认为在我国只有海南岛五指山分界岭以南地区为常年繁殖区,雷州半岛北纬21°为间隙少量过冬区。在我国过冬以一月份12℃等温线为北限,常年在北回归线以北无  相似文献   

11.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2.
嘉兴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籼稻抗源的选择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3.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14.
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广西兴安地区单双季稻混作模式下褐飞虱发生规律,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早、中、晚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 4.8对2011年褐飞虱迁飞高峰进行了迁飞轨迹分析。广西兴安地区褐飞虱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褐飞虱发生高峰期与单季中稻生长期吻合,在单季中稻田的发生量最大。2011年广西兴安褐飞虱5—6月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海南稻区以及泰国、越南和老挝中部稻区;7—8月迁入虫源来自广西南部、东南部和广东西部稻区;回迁虫源来自湖南西南部和江西西部;10月从本地迁出的虫群主要迁向广西中部和贵州南部。研究表明,偏南方向的低空急流为褐飞虱的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是迫使稻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褐稻虱大发生的频率较高,对水稻生产的严重危害,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关于褐稻虱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过去多是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依据,而在虫龄结构、种群变动和寄主反应等对产量损失的影响方面尚少报道。1986年,我们采取田间分期接虫和分期定点标记的方法,建立了褐稻虱虫量,水稻齐穗后天数与产量损失的曲面模型。1987年又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越南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0万公顷.褐稻虱是越南水稻的主要害虫,为害面积每年为10万公顷.迁飞和种植感虫品种是褐稻虱猖獗的主要原因.越南对该虫的防治计划是以筛选抗虫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计划.  相似文献   

17.
1982年是我区稻飞虱特大暴发的年份。早稻的早、中熟品种穗期普遍遭受白背稻虱严重危害,二季晚稻中、后期大面积褐稻虱猖獗成灾,对产量损失极大。据6月25日调查,正处于穗期的早稻,白背稻虱百丛虫量为3250—8520头,褐稻虱为20—302头,其  相似文献   

18.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T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西药用野生稻抗褐稻虱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药用野稻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把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1983年来我们特开展其抗褐稻虱的研究.供试野稻材料均采自我院药用野稻保存圃,共202份.供试虫源是上年11月采自田间虫群,在温室内用感虫的栽培稻台中本地1号(后简称TH_1)或耐寒和耐虫性强的普通  相似文献   

20.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