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的和依据1925年我国以蚕品种一代杂交优势首先应用于桑蚕生产增产措施,长期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蚕丝增产效果.但如再用它的单杂交或双杂交的二元、多元杂交一代交杂种重复制种,则其后代经济性状一般分离驳杂,蚕儿大小不一,龄期经过快慢不齐,难于饲养,而且产量逐渐下降,不适于生产应用.现阶段的蓖麻蚕,一般高产的多是野生型——饲育型的过渡型蚕种,品种间的血缘还不太远,其杂交遗传优势,应与桑蚕品种有所不同,并且由于蓖麻蚕一般生命力较强,故我省从1960年试行推广以来,一直采用纯系品种的原种蛾区互交复制应用于生产,产茧量也相当稳定;为了探求利用蓖麻蚕品种间的杂交优势以提高单位蚕种的生产率,1960—1964年,我们也进行蓖麻蚕品种间的一代交  相似文献   

2.
蓖麻蚕是一种杂食性绢丝昆虫,可以取食蓖麻叶、木薯叶、臭椿叶、鹤木叶、马桑叶、乌桕叶、蒲公英叶等等.这是饲料植物很早就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就是野生的饲料植物分布也很广,遍及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因此,饲养蓖麻蚕可以因地制宜利用这些植物资源,不需要专为饲养蓖麻蚕而种植饲料.这是饲养蓖麻蚕的有利之处.但是,蓖麻蚕目前还不能缫丝,只能用作绢纺原料,所以经济价值不高,这一直是蓖麻蚕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蓖麻蚕茧工艺性能,我们自一九七○年以来,对不同蓖麻蚕品种作了丝质普查,又对用不同饲料饲养的蓖麻蚕茧丝质作了初步调查比较,期望能为改进蓖麻蚕茧经济性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现将试验结果概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1925年,我国首先应用杂交优势于桑蚕生产(一代杂交种)。长期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蚕丝增产效果。但如再用它的单杂交或双杂交的二元、多元杂交种重复制种,则其后代经济性状一般分离驳杂,蚕儿大小不一,龄期经过不齐,难于饲养,产量逐渐下降,不再适于生产应用。现行的蓖麻蚕品种,高产的一般多是野生型——饲育型的过渡型蚕种,品种间的血缘还不太远,其杂交遗传优势,应与桑蚕品种有所不同。并且由于蓖麻蚕生命力一般较强,故广东省从1960年试行推广以来,一直采用纯系品种的原种蛾区互交复制应用于生产,产茧  相似文献   

4.
ISSR方法在蓖麻蚕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ISSR技术对8个蓖麻蚕品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研究,并分析了其相互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所采用的19个ISSR引物中,有9个引物在供试的8个蓖麻蚕品种中都有扩增产物并能够很好重复,其中二碱基重复序列引物扩增效果要比三碱基和四碱基重复序列高,说明在蓖麻蚕基因组中二碱基重复序列的丰度可能比三碱基和四碱基重复序列的丰度高。这9个引物在8个蓖麻蚕品种中共获得ISSR标记76个,其中29个标记在品种间表现多态性。根据试验结果,用Nei的方法计算了蓖麻蚕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681~0.2703。根据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用UPGMA聚类分析软件绘制了聚类图。  相似文献   

5.
1964年我所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实验研究所、广东省蚕研所等单位引进蓖麻蚕13个品种品系.开展了蓖麻蚕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选育出南宁1号等16个蓖麻蚕品种,这些品种有的已先后在区内外推广饲养,有些品种还在继续选育、复壮,现将调查的11个品种的性状简述如下;(-)南宁1号:南宁1号是花黄的混血种,原为南宁地区五塘蚕种场由上海引入的保留品种,经我  相似文献   

6.
樗蚕(臭椿蚕)的血缘同蓖麻蚕极近,很容易交配传种。利用樗蚕作原始材料培育蓖麻蚕品种,对解决越冬品种和增强体质、改进丝质的作用大。本之简介蓖麻蚕×樗蚕的一些主要性状遗传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蓖麻蚕原产印度,建国后再次引进我国试养.经过驯化、保种成功才逐步推广.推广饲养蓖麻蚕对增加轻纺工业原料,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市场和出口创汇都有积极作用.蓖麻蚕除蚕茧之外,它的卵、蛹、蛾都有用途,综合利用还大有可为.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冬暖夏长、雨量充沛,适宜多种经济昆虫生长.蓖麻、木薯、马桑等养蓖麻蚕的饲料十分充足.桂南和左右江河谷年平均温度在22℃以上,是我国蓖麻蚕最适宜饲养地区,也是蓖麻蚕保种和育种的理想基地,这是我国北方各省不能比拟的.开发利用蓖麻蚕(木薯蚕),除了有合理的蚕茧收购价格,协调农、工、贸的关系之外,还必须培育出粗生、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才能增加生产的后劲.本文就蓖麻蚕品种的选育,提一些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8.
1 广西蓖麻蚕生产的兴起蓖麻蚕是继桑蚕、柞蚕之后,在我国形成产业的绢丝昆虫。蓖麻蚕原产于印度,20世纪40年代引进我国,初期因未掌握其生活习性与饲养繁殖方法而导致饲养失败。1951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基本解决了蓖麻蚕在我国不同地域越夏、越冬及品种选育、保存、消毒防病、大规模饲养、制种繁育等关键的技术问题,为以后大规模开发蓖麻蚕奠定了基础。蓖麻蚕于20世纪中期引进广西,逐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至今仍是广西农村中广大农民所欢迎的一个农业生产项目。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是广西人民的创举。蓖麻蚕引…  相似文献   

9.
蓖麻蚕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泌丝昆虫,可全年人工饲养,除生产绢纺原料外,还是很好的昆虫食品资源。在对23个蓖麻蚕品种5龄幼虫、蛹、蛾的主要营养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合食用开发的专用蓖麻蚕品种。对23个蓖麻蚕品种蚕体营养品质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蓖麻蚕5龄幼虫、蛹、蛾营养品质的主要指标为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维生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含量。23个蓖麻蚕品种基于5龄幼虫营养品质的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是桂B、广白黄、B2,这3个品种可作为蓖麻蚕幼虫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基于蚕蛹营养品质的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是南一、红蚕、广白黄,这3个品种可作为蓖麻蚕蛹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基于雌蛾和雄蛾营养品质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分别是花白、B2、白友,681、南一、小花白,可分别作为蓖麻蚕雌蛾、雄蛾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上述可作为蓖麻蚕食用开发的品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蓖麻蚕品种。  相似文献   

10.
莫嘉凌  韦波 《广西蚕业》2000,37(1):53-55
通过对我所保育的蓖麻品种全茧量、茧层量这两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所保育的21个蓖麻蚕品种仍然保持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多样性,仍是一个有效的品种资源。各品种对环境的抗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发展蓖麻蚕生产,可增加蚕农收益,提供绢纺原料,促进蓖麻,木茹、臭椿、马桑的发展.同时蚕卵育蜂,推动生物防治工作.关于蓖麻蚕自然过冬问题,在理论上说是讨论蓖麻蚕化性,诱导蓖麻蚕冬眠,从生产应用来说,就是冬季保种问题,北方地区冬季如何把蚕种保存下来,以待来年大量凡育用于生产或春夏之间供凡蜂所需的寄主卵.本文着重讨论蓖麻蚕能否形成冬眠状态,自然过冬,怎样诱导蓖麻蚕自然过冬以及蓖麻蚕自然过冬种的应用.一、能否形成蓖麻蚕自然过冬:蓖麻蚕原生长在印度东北阿萨姆多雨的山区森林中.冬夏温度在14℃至37℃.相对  相似文献   

12.
蓖麻蚕原料茧生产中有大量鲜蛹.经分析测定蓖麻蚕不论品种与取食蓖麻叶或木薯叶,其蚕蛹的营养成分是基本稳定一致的.与家蚕蛹相比更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源,而且还含各种矿质元素及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而有毒成分游离氨基态氮及铅均在食品卫生标准柱之下.因此适合作老年和婴幼儿的保健食品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孙非  陈元霖 《蚕业科学》1991,17(2):112-113
<正> 家蚕和蓖麻蚕以及蓖麻蚕遗传转化体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已有资料,但把家蚕、蓖麻蚕、柞蚕和天蚕四种蚕丝心蛋白氨基在含量上的差导进行分析研究在国内尚无报道。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四种蚕的丝心蛋白氮基酸在含量上的差异作了科间、属间和种获得的家蚕和蓖麻蚕科间杂交后代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与基本蓖麻蚕在含量上的差异也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陶  诸声伟 《广西蚕业》2005,42(2):11-14
蓖麻蚕自上世纪中期引进我国后,我国科技工作在蓖麻蚕饲料资源、生理习性、饲养技术、良种繁育、品种资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一些显的成果。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昆虫性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 最近,印度政府为完善其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养蚕业,制订出一项发展蚕桑生产的新计划。 该计划的内容包括增加桑树种植面积、建立蚕种生产中心等。目标是针对穆加丝和蓖麻蚕丝两个品种。其方案为:帮助销售机构进行蓖麻蚕丝的销售;扩大蓖麻种植面积;建立一个蓖麻蚕种生产中心;建立中央蓖麻蚕研究所;建立培训中心。计划还规定要扩大穆加蚕饲料的种值;建立2个穆加蚕种生产中心;发展和使穆加蚕  相似文献   

16.
蓖麻蚕、柞蚕和家蚕是天然丝生产的三个主要蚕种,蓖麻蚕、柞蚕隶属于天蚕蛾科(Saturniidae)家蚕隶属于家蚕蛾科(Bombycidae).这三种蚕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染色体对数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自然情况下,异种间是不能交配繁殖后代的.但三种蚕都各具不同的优越性能,蓖麻蚕抗高温;龄期短;柞蚕丝质坚韧;家蚕丝质好、经济价值高.为了改变这些蚕的品质.广西蚕业指导所、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钱惠田等(1981)进行了异种间的人工授精试验,用注射计吸取精液注射到另一种处女蛾交配  相似文献   

17.
蚕的人工授精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蚕的混精杂交,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曾有试验报导,为了研究如何改变蓖麻蚕的经济性状,我们从一九八○年开始作了异种间的人工授精试验.试验中发现:异种间精液的刺激,意外地产生了强健好养、抗高温力较强的桑蚕后代.由于试验是探索性的,试验设计及调查还不够周密,有的子代也仅是第三代,有待完善和今后进一步试验.兹将初步试验汇报于下:  相似文献   

18.
蓖麻蚕自引进我国,已饲养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蓖麻蚕作为农村(桑蚕不发达地区)一项新兴副业,可增加收益,受到农民的欢迎.所以六十年代里,蚕茧生产很快发展起来.蓖麻蚕茧生产的发展,为我国绢纺工业提供了原料,对促进我国绢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七十年代以后,蚕茧生产虽然下降了,但是蓖麻蚕在农业生物防治方面,蚕卵为繁殖寄生蜂中间寄主,在发展农村经济作物一红麻生产副产物(红麻叶养蓖麻蚕)利用以及野生天然资源一马桑等的利用方面,都有一定前途.所以安徽、广西、河北、山东等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蚕茧生产.广西、广东、河北、安徽、上海、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年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蓖麻蚕生产,制订了鼓励蓖麻生产的饲养方针和奖售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养蚕.蓖麻蚕生产很快就在全国大多数省发展了.广东省湛江地区一九六二年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二万五千合,收茧皮七百六十五担 一九六三年饲养二十八万另三百五十合,收茧皮一万另四百二十九担,到一九六四年饲养量达四十五万合,收茧皮一万六千另五十六担.但一九六六年以后,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十年动乱,蓖麻蚕生产方针政策改变,及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挫伤了群众养蚕积极性,使蓖麻蚕产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0.
臭椿(樗树)是蓖麻蚕饲料植物之一.特别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各省区,由于春季无蓖麻叶,臭椿就成了蓖麻蚕良种繁育以及越冬品种保种和实验必不可少的饲料.但是,过去春季饲养蓖麻蚕所用的臭椿都是另星种植,让其自然生长成为高大乔木.树高枝条数少,叶小且叶质易硬化,加之枝条脆弱,不便采叶.所以有必要成片种植,便于加强管理,通过剪伐养成中干式,达到更好地为春季蓖麻蚕良种繁育及越冬保种实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