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盛夏覆盖对幼龄茶园土壤温湿度和杂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旭霞  毛宇骁  吴嘉璠  余继忠 《土壤》2016,48(5):918-923
江南茶区夏季高温少雨,新建茶园易受旱热草害,从而影响茶苗成活率和生长。为了探讨不同覆盖材料在幼龄茶园中保湿、降温、抑制杂草的效果,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设置4个覆盖处理,1个裸地对照,在杭州盛夏高温季节对各处理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及控草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晴热高温季节,黑膜、无纺布和覆草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减小温度日较差。持续晴热7天和14天时,黑膜和覆草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覆盖均能极显著抑制茶行杂草的生长,其中黑膜和无纺布处理的杂草生长量极显著低于白膜和覆草处理。所有覆盖处理都能极显著降低拨草人工费,最高效的黑膜覆盖处理可以节约8 550元/hm~2,所用工时只有对照组的24.95%,扣除覆盖成本投入,每公顷可以节约6 370元。综合比较各种覆盖材料在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控制杂草生长及降低除草成本方面的效果,发现黑膜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无纺布和覆草处理。因此,新茶园夏季覆盖材料推荐使用黑地膜、覆草和无纺布。  相似文献   

2.
以山地茶园杂草自然生长为对照,设间种白三叶草、五节芒茎秆覆盖、防草布覆盖3种不同措施控草,研究不同控草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五节芒茎秆覆盖处理效果最好,防草布覆盖处理效果较好,间种三叶草处理有一定控草效果.综合比较,山地茶园杂草防控效果为五节芒茎秆覆盖>防草布覆盖>间种白三叶草.五节芒茎秆覆盖处理对山地茶园杂草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间种白三叶草和稻草覆盖控制丘陵茶园杂草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展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可减少对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野外应用小样方多点采样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和茶芽密度等指标,结合实验室的茶叶内含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春季(4月)以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cm以下的杂草为主,夏季(7月)以生长快、植株高和生物量大恶性杂草为主,秋季(9月)恶性杂草开始减少,酢浆草、白花蛇舌草等生物量小、株高矮的杂草逐渐增多;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清耕对照,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清耕对照;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清耕对照,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清耕对照;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季茶芽重和产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鲜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清耕对照,茶叶感官评审得分高于清耕对照处理。这表明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陇亚10号为指示品种,观察了不同地膜覆盖条件下胡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覆盖白色地膜时,胡麻田杂草出苗早、密度高。其中5月26日至6月24日期间杂草生长快,对胡麻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覆盖黑色地膜时,胡麻田杂草均分布在种植穴周围,密度低、生长较慢,5月15日前对胡麻幼苗生长影响不大;5月26日至6月24日期间杂草生长快,对胡麻正常生长发育有影响。露地胡麻田杂草密度明显高于覆盖黑色地膜胡麻田杂草,但不及覆盖白色地膜胡麻田,且生长较慢;5月15日之前对胡麻幼苗生长影响不大,5月26日至6月24日期间杂草密度较高且生长快,对胡麻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综合分析认为,覆盖黑色地膜结合种植穴覆土,是胡麻田杂草有效的物理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5.
茶叶是北川羌族地区茶农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从茶园建设、茶树定型修剪和草害防控等方面探讨了北川苔子茶高山幼龄茶园管护问题。建议根据北川茶园地貌、北川苔子茶的茶树特性,加强北川苔子茶幼龄茶园的基本建设、查苗补苗、施肥管理、杂草防除、茶树修剪、合理间套作等环节。  相似文献   

6.
实现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 可有效减少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 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本研究根据生态位先估和生态位竞争原理, 设计覆盖稻草和间种豆科绿肥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两种杂草生态控制技术, 同时设置清耕对照(CK), 采用小样方多点取样连续两年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等指标, 发现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 3个处理春季(4月)发生的杂草特征表现为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 cm以下; 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照的优势恶性杂草多度(Pi)高达0.788和0.759, 稻草覆盖处理分别为0.256和0.420,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恶性杂草种类较少发生(Pi值均低于0.050); 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杂草物种丰富度(S)、种群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对照, 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对照;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对照.结果表明两种生态控草处理措施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 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陇亚10号为指示品种,观察了地膜覆盖条件下胡麻田杂草发生危害规律。结果表明,覆白色地膜的胡麻田杂草出苗早、密度高、生长快,与胡麻幼苗争夺肥、水、光,严重影响胡麻幼苗正常生长;其中5月20日至6月14日因杂草生长快,对胡麻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覆黑色地膜的胡麻田杂草均分布在种植穴周围,密度低、生长较慢,5月20日之前对胡麻幼苗生长影响不大;但5月27日至6月20日因杂草生长快,对胡麻正常生长发育有影响。露地胡麻田杂草密度高于覆黑色地膜的胡麻田,但不及覆白色地膜的胡麻田,且生长较慢;5月20日之前对胡麻幼苗生长影响不大,5月27日至6月14日因杂草生长快,对胡麻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综合分析,覆盖黑色地膜结合种植穴覆土,是防除胡麻田杂草的有效物理和人工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8.
可降解生态垫在河滩地造林中抑制杂草的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检验可降解生态覆盖垫在河滩地造林中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分3个处理(有生态覆盖垫、无生态覆盖垫、空旷地对照)对北京延庆县中德合作项目示范区的油松、刺槐、元宝枫、蒙古栎、侧柏和铺地柏等树种下的杂草盖度等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可降解生态垫的杂草抑制率超过821%;杂草生长越旺盛的林地,可降解生态垫的杂草抑制率越高;大苗和冠幅较大的树种,可降解生态垫抑制杂草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苜蓿生物覆盖对幼龄茶园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带型苜蓿生物覆盖对幼龄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盛夏季节,随苜蓿种植比例的增加,系统郁闭度提高,茶园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渐次降低,而湿度增加;苜蓿种植比例的增加,可明显改善盛夏季节茶树叶片的“午休”现象,茶树的净光合速率(Pn)提高,2:1带型、2:3带型和2:5带型的Pn分别比纯茶树处理(BS1)增加29.17%、57.29%和80.73%。幼龄茶树与苜蓿间作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幼龄茶树生长,但带型差异对幼龄茶树生长速率、新稍数量影响规律性不强;幼龄茶园苜蓿生物覆盖可以获得可观的优质牧草,不同带型与纯紫花苜蓿(BS2)之间以及2:1带型、2:3带型、2:5带型之间的苜蓿干草、鲜草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5带型的间作模式效果最好,在改善幼龄茶园生态环境的同时,可收获可观的优质紫花苜蓿。构建茶树、苜蓿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幼龄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为南方丘陵山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  相似文献   

10.
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结果期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 通过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加秸秆覆盖和对照共4 个处理的小区试验, 研究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结果期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温室辣椒生产的较佳覆盖模式。结果表明: 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结果初期土壤温度升温幅度大于秸秆覆盖, 结果盛期和结果末期土壤温度降温趋势小于地膜覆盖; 各覆盖处理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 增加结果期辣椒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植株总干重及各部分干重, 并显著提高辣椒产量, 减少耗水量, 其中, 地膜加秸秆覆盖表现尤为突出; 地膜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对照的2.17 倍、2.09 倍、1.67 倍。总之, 地膜加秸秆覆盖是利于日光温室辣椒生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较佳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刺梨园土壤、刺梨树枝梢生长及成花坐果的影响,筛选适宜于刺梨园覆盖的适宜地膜类型,试验以自然生草不覆盖为对照,设置四种不同颜色(无色T1、红色T2、绿色T3及黑色T4)地膜覆盖处理,地膜材质均为PE,比较分析各处理下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微生物碳含量、刺梨树枝梢生长量、成花坐果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1)地膜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温度,并导致物候期提前,其中覆盖黑色和红色地膜的处理开花期较对照提前4~5d。(2)覆盖黑色地膜处理下土壤物理参数如盐度、体积含水率、总溶解固体、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等整体高于对照,其余几种地膜处理无此效果,但其土壤物理性质更趋稳定。(3)覆盖黑色和红色地膜可显著抑制刺梨园杂草生长,覆盖区域内杂草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减少88.36%和89.5%,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及对照。地膜覆盖均能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且绿色地膜对促进刺梨新梢生长最为有利。(4)覆盖无色和黑色地膜均可显著促进刺梨成花,前期坐果量较对照分别增加约43.8%和37%,最终覆盖无色地膜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突出,较对照提高52.55%,而黑色地膜因同时会导致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落果数增加从而其最终产量较对照仅增加14.39%。研究结果说明不同颜色地膜在改善或稳定土壤物理参数、促进树体生长、抑制杂草及提高产量等方面各具优势,生产上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其中无色地膜对提高产量的效果尤其明显,可作为刺梨覆膜栽培的优先推荐地膜类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新垦幼龄茶园套种草本植物及综合配套技术实施,改善茶园土壤性状,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幼龄茶园的抗旱、保水肥能力,提高了幼龄茶园茶苗成活率和裸地利用率,促进了幼龄茶园的管理,为生态茶产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严重危害我国农林畜牧业的生产。为探究生态高效控制三叶鬼针草的方法,开展了水稻秸秆与塑料薄膜相结合覆盖控制入侵杂草的研究。试验在以三叶鬼针草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为主的自然杂草荒地进行,设置不同稻秆覆盖量(0kg·m~(-2)、1kg·m~(-2)、1.5kg·m~(-2)),于冬季进行稻秆覆盖,春季在稻秆覆盖的基础上覆盖薄膜。通过测定秸秆覆盖中期(2月12日)和薄膜覆盖中期(4月12日)的午间土壤温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和近地表空气温湿度等环境指标和杂草生物量、种子萌发量、杂草群落结构和土壤种子库等群落指标,探究该方法控制入侵杂草的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冬季水稻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草地午间土壤温度、近地表空气温度、三叶鬼针草生物量和种子萌发量、优势杂草盖度和从属种的种类和数量;覆盖1.5 kg·m~(-2)稻秆的处理对各类指标的影响程度均大于1 kg·m~(-2)的处理。春季叠加薄膜覆盖导致浅层土壤高温干燥、近地表空气高温高湿;叠加薄膜覆盖处理使三叶鬼针草的土壤种子密度在0~5cm的土层内显著低于未做覆盖处理的对照,降低了79.49%;叠加薄膜覆盖处理的入侵杂草全部死亡且无种子萌发。说明冬季采用水稻秸秆覆盖,春季再叠加覆盖薄膜能有效防控三叶鬼针草的生长蔓延,在薄膜覆盖之前,覆盖1.5 kg·m~(-2)稻秆的处理对三叶鬼针草的防控效果要好于1 kg·m~(-2)的处理,在薄膜覆盖处理后,两个稻秆覆盖量处理对三叶鬼针草的防控效果均达到100%。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及其组合模式防控入侵杂草的扩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探究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模式的效果,寻找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的措施,为茶园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于2019~2020年在同一幼龄茶园设置清耕(CK)、间作‘茶肥1号’(T1)、防草布覆盖(T2)和黑色地膜覆盖(T3)试验,测定4个处理的杂草生物量、茶叶产量、茶叶品质成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并比较分析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杂草生物量为CK>T3>T1>T2,CK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间茶叶产量、品质成分无显著差异,T1产量、酚氨比略低于其他处理。T1、T2、T3的土壤湿度分别为76.5%、78.2%、63.8%,显著高于CK(49.8%)。T2的土壤pH值比CK低7.3%。T1可提高土壤肥力,T2、T3可降低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土壤淀粉酶活性为T3>T1>CK>T2,T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为T1>CK>T2>T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1、T2、T3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低3.1%、2.8%、4.9%。T1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K,T2、T3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略低于CK。T2的根际(T2R)、防草布边缘(T2WCE)和大行中间(T2MBL)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29.28、57.60和17.16 mg·g-1·24 h-1。T2WCE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MBL。T2MBL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T2R、T2WCE。T2MBL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WCE。T1、T2、T3每年每公顷总成本分别为CK的79.5%、62.6%、58.3%。可见,T2的综合效果最好,但存在有机碳、磷等元素分解相关酶的活性降低,以及反硝化作用增强等问题,还需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不同覆盖处理对辣椒田间环境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不同覆盖处理对田间杂草生长的抑制,对土壤温度、水分、孔隙结构以及辣椒生长情况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银黑膜覆盖较无色透明膜覆盖在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均衡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与结构及促进辣椒生长等方面优于无色透明膜覆盖。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茶园草害,解决有机茶园人工除草难问题,通过在六堡茶茶园行间间种黑麦草,研究黑麦草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同时设置清耕对照,采用小样方调查法,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株高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黑麦草组中调查到7个科12种杂草,对照组共调查到13个科22种杂草,黑麦草组比对照组杂草少6个科10种杂草。2)从杂草密度、株高、盖度、干重、发生频率比较,黑麦草能有效抑制茶行间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宁南旱区沟垄覆盖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马铃薯产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垄覆塑料地膜沟内覆盖集雨种植模式可影响土壤水热状况,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探讨旱作条件下沟垄二元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效果,于2015年在宁南旱区设置垄覆地膜沟内覆盖不同材料(普通塑料地膜、玉米秸秆、生物降解膜、麻纤维地膜及液态地膜),以垄覆地膜沟不覆盖为对照,研究沟垄二元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耕层土壤温度、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覆地膜沟覆地膜处理在马铃薯前期、中期土壤蓄水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在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蓄水量最高(P0.05)。垄覆地膜沟覆地膜处理增温效果明显,马铃薯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而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植株株高和茎粗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P0.05),在马铃薯生育后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沟垄二元覆盖模式下马铃薯增产效果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最为显著,较对照增产56.1%(P0.05),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81.1kg/(hm2·mm))。总之,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对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效果显著,建议在宁南旱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山地幼龄茶园夏秋季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重庆山地茶园中,主要研究了夏秋季免耕栽培技术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保持效果,并提出:夏秋季离地4~7 cm时修剪杂草1~3次,既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能降低管理成本,是实行免耕较为理想的杂草管理模式;茶树行间10月种植绿肥翌年5月翻埋并配施追肥,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提高茶树生长势,形成土壤培肥模式。两种管理模式的配套,既培肥土壤又很好地控制了土壤侵蚀问题,是山地幼龄茶园较好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选用粤糖60号作为试验材料,开展新植甘蔗不同盖膜方式的效应研究,研究在不同地膜和不同盖膜方式下甘蔗农艺性状、工艺品质、产量性状和生理指标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盖膜方式下,覆盖光降解除草地膜平均产量高于覆盖普通透明地膜,双行盖膜方式平均产量高于单行覆盖普通透明地膜;覆盖普通透明地膜平均蔗糖分要高于覆盖除草光讲解地膜,双行盖膜方式蔗糖分高于单行盖膜;不同地膜的增温效果不同,其中覆盖普通透明地膜的增温效果最好,覆盖光降解除草地膜普通黑色地膜增温效果最差;在不同的盖膜方式下,覆盖普通透明地膜的甘蔗萌芽率最高,单行盖膜平均萌芽率高于双行盖膜萌芽率;在覆盖黑色地膜下很少生长有杂草,其他地膜都生长有少量或大量杂草。综合各项表现评价,认为使用双行覆盖光降解除草地膜为新植蔗最佳盖膜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面覆盖对土壤性状和秋播大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旺  周世洋  刘敏  蒋芳玲  彭怡琳  吴震 《土壤》2021,53(2):305-312
为探究秋播大蒜适宜的地面覆盖类型及其对大蒜产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地面覆盖在大蒜高产高效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麻江红蒜’为试验材料,以不覆盖处理为对照,分别设置白色地膜、黑色地膜、银灰色地膜、1~2 cm和3~4 cm稻草、1~2 cm和3~4 cm稻壳共7种地面覆盖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温度和酶活性以及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处理均可提高0~10 cm土层的含水量,而对10~20 cm土层的含水量影响不显著;3种地膜覆盖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温度,其中以白色地膜的增温效果最好,而稻草和稻壳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以白色地膜和1~2 cm稻草覆盖处理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以白色地膜和银灰色地膜覆盖处理最高,蔗糖酶活性以白色地膜覆盖处理最高。与对照相比,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处理可显著促进大蒜的植株生长,蒜薹产量和鳞茎鲜重产量均以白色地膜覆盖处理最高(367.63 kg/667m~2和653.57 kg/667m~2),黑色地膜覆盖处理次之(287.73 kg/667m~2和363.80 kg/667m~2),两者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鳞茎品质总体上以白色地膜覆盖处理最好,与对照相比,其可溶性糖(192.1mg/g)、可溶性蛋白(23.67 mg/g)和大蒜素(5.13 mg/g)含量均显著提高。综合分析认为:地膜覆盖可以改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稻草和稻壳覆盖仅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但不同处理均可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大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以白色地膜覆盖的效果最好,黑色地膜覆盖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