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核桃青皮多酚的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对核桃青皮多酚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核桃青皮多酚在各体系中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并且其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所选浓度下,核桃青皮多酚对DPPH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对三价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均明显强于VC。当其质量浓度高于10 mg/L时,核桃青皮多酚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强于VC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当其质量浓度低于22.3 mg/L时,核桃青皮多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力强于VC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
紫苏等4种天然色素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紫苏、紫甘蓝、黑米、紫甘薯这4种天然色素为试验材料,从还原力、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方面对它们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这4种色素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亚油酸过氧化有抑制作用,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4.56%,33.04%,45.61%,54.39%;对DPPH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能力,最大清除率为92.59%,93.2%,78.4%,66.29%;对超氧阴离子也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最大清除率为46.85%,57.69%,41.2%,65.08%。紫苏、甘蓝、黑米、甘薯色素是优良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3.
付莉  彭威威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4):283-287
为了研究紫茄皮红色素的抗氧化活性,为其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以紫茄皮为原料,以抗坏血酸、柠檬酸为对照,以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OH),邻苯三酚自氧化反应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为试验模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茄子皮红色素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猪油作底物,采用烘箱贮藏法测定油脂的POV值,研究了紫茄皮红色素对油脂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茄子皮红色素对上述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对羟基自由基清除效果比柠檬酸、抗坏血酸好,且清除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浓度大于0.5 g/100 mL,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趋于稳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效果比柠檬酸、抗坏血酸好,最大抑制率为91%,当浓度大于0.6 g/100 mL后,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作用趋于稳定;抑制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强于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在0.7 g/mL的浓度下,协同增效作用趋于稳定。紫茄皮红色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不同葡萄品种废弃枝条叶片的可再利用资源价值与差异,以美洲种酿酒葡萄‘Conquister’和欧美杂交种鲜食葡萄"井川1014 (Yigawa 1014)"为试材,测定了不同组织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周年期变化。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组织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供试品种均呈现为叶片新梢,但多酚含量及周年期变化因品种而异。不同组织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DPPH)、羟自由基清除力(HRSC)、铁氰化钾还原力(FRAP)存在差异。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力的周年期变化趋势与总酚类似;各品种不同器官中HRSC的动态变化则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2个供试品种不同组织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酚类物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铁氰化钾还原力与总黄酮之间的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研究酸橙果实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在含量及抗氧化贡献上的差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以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的四因素回归模型,优化酸橙果肉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提取测定酸橙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采用HPLC-MS法分析其酚类物质组成,并评价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酸橙果肉多酚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6(g∶mL),乙醇体积分数46%,p H值2.5,浸提温度39℃,此条件下的多酚提取率达0.45%。酸橙中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存在,其中游离酚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橙肉橙皮橙籽,而游离黄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橙皮橙籽橙肉;酸橙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橙肉橙皮橙籽。  相似文献   

6.
以NFC扁实柠檬汁为试材,测定了扁实柠檬汁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VC和总黄酮含量,并将10%扁实柠檬汁分别与0.05 mg/m L合成多肽AMP-D、0.1%茶多酚配制复合保鲜剂,研究其对冷鲜肉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扁实柠檬汁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中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扁实柠檬汁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受温度影响不大,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扁实柠檬汁中的VC和总黄酮含量较高,VC含量随储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总黄酮含量在35℃以内受温度影响不大;10%扁实柠檬汁分别与0.05 mg/m L合成多肽AMP-D、0.1%茶多酚配制的复合保鲜剂对冷鲜肉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与对照相比,在储藏温度4℃下,能够将肉样一级鲜肉等级延长4 d,在储藏温度15、25℃下,可延长鲜肉品质1 d。  相似文献   

7.
红景天复合饮料抗氧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红景天等材料配制饮料的抗氧化功效成分及抗氧化的活性。试验测定了该饮料及配方原料的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同时也测定了饮料对脂质过氧化消除能力。结果表明,该饮料中含有抗氧化黄酮成分,浓缩液中总黄酮含量为3.13 mg/100 mL,还原力相当于VC(83.29μ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49%,显示该产品具有的抗氧化功效可起到消除运动疲劳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水浸提法分别在不同提取温度(40,60,80,100℃)下提取得到4种蛤蒌叶粗多糖,并测定其总多酚和蛋白质的含量。然后测定4种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粗多糖的还原能力来评价提取温度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蛤蒌叶粗多糖中总多酚和蛋白质的含量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提取温度在40~100℃内,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蛤蒌叶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下降趋势,而提取温度对其还原能力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对于蛤篓叶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粗多糖中的总多酚和蛋白质含量来影响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以W/O型猕猴桃籽油微乳液(含油量24.32%)为原料,研究其氧化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Schaal加速氧化试验分析其氧化稳定性,通过测定还原力与对O_2~-·,DPPH·,ABTS+·和·OH体外模型的自由基清除率,探讨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体外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过氧化值(POV)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较普通猕猴桃籽油更具稳定性;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还原能力,以及对O_2~-·,DPPH·,ABTS~+·,·OH的清除率均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质量浓度达到15 mg/mL时,猕猴桃籽油微乳液对O_2~-·清除率达到87.57%,且对·OH的清除率明显高于VE,呈现出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及进步,近年来对桑椹的营养成分、总黄酮、总多酚、多糖、挥发性成分、抗氧化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均有进展;通过对库尔勒市、阿瓦提农场、英下乡等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桑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总糖、叶绿素、总酚、总黄酮及清除羟基自由基、清除DPPH自由基、总还原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瓦提农场中黑桑资源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品种,为今后桑椹果实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鉴定筛选优良雨花茶适制品种,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对南京市6 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雨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比、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雨花茶适制性及其呈味特征。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雨花茶总分依次为‘龙井43’>‘苏茶早’>‘迎霜’>‘浙农117’/‘锡茶5号’>‘乌牛早’,其中‘龙井43’的香气、滋味、汤色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种。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原料对雨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影响较小,对茶多酚含量、GA含量、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有着较大影响,‘龙井43’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茶树品种,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也均排在首位。呈味特征研究认为,雨花茶的滋味特征多由具有苦涩味的儿茶素类决定;茶汤中鲜味氨基酸仅谷氨酸达到鲜味阈值,而GA浓度远高于其阈值(0.034 mg/mL),认为GA是雨花茶鲜爽滋味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茶多酚含量最高的‘龙井43’还表现出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仅为26.65 μg/mL,抗氧化活性最强。综上,‘龙井43’用于制备雨花茶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藜麦和红米两种谷物为原料,对其中的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进行提取,利用Folin-Ciocalteau法测定藜麦和红米中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的含量,并对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红米的可溶性多酚含量高于藜麦,而键合多酚含量低于藜麦,其中红米的可溶性多酚含量最高。红米中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还原能力和TEAC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藜麦,红米中可溶性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为藜麦和红米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产品深加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不同浸提剂、浸提剂浓度、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5个因素对桑籽皮多酚提取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桑籽皮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剂(丙酮)体积分数为70%,料液比1∶35,回流温度45℃,回流时间1.5h。在此提取条件下,提取量达到1.332mg/g干籽皮,为桑籽皮多酚的工业化提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旨在了解莽山茶区13个野生茶树单株的优势组分,从而根据育种目标进行大量培育繁殖,为莽山茶区选育新的适制性强的专属优良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13个莽山茶区野生茶树单株表型性状的观测统计,以及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HPLC法测定其内含成分中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以及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结果]结果表明13个试样内含成分总体表现为高水浸出物、高可溶性糖、高茶多酚、低氨基酸、低酚氨比。[结论]推测其中一个资源有望成为红茶适制性品种,四个有望成为绿茶适制性品种,尤其以MS-9单株茶多酚和茶氨酸含量均较高,推测其为提取茶多酚和茶氨酸的特异性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金毛猴’、‘金罗汉’、‘留兰香’、‘玉麒麟’、‘玉观音’等5份武夷名丛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茶多糖,分析了茶多糖的基本组分,并采用D-脱氧核糖-铁体系法研究了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5份名丛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茶多糖中糖醛酸、中性糖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武夷名丛种质资源具有生化成分多样性;‘玉观音’、‘金毛猴’、‘玉麒麟’、‘金罗汉’、‘留兰香’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IC50分别为4.37、4.80、6.21、6.31、6.75 mg/mL,均高于阳性对照Vc (IC50= 26.03 mg/mL),表明武夷名丛茶多糖是一种较好的羟基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不同名丛间茶多糖活性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祁门红茶初制中萎凋与初烘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试验设置高、中、低的3种萎凋风力处理和重、中、轻3种初烘程度处理,研究祁门红茶初制中不同的萎凋、初烘工艺对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应试验茶样所检测得到的水解产物、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含量数据有一定差异、却大都并不显著,说明现有的制茶设备调控适应性强。风力大的萎调方式工效较高但水解作用较弱,果胶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水解产物含量略低,风力小的萎调方式水解作用较强、水解产物略高,但工效较低、调控难度大,中等风力的萎凋方式工效较高、理化品质表现较好。初烘程度偏轻的处理,酶性反应及湿热作用较强、时间较长,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等主要理化品质成分含量相对较低,茶褐素含量较高。初烘程度适中的处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等主要理化品质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比例相对适宜。初烘程度偏重的工艺处理掌控不佳时,容易造成急火或高火,并且不利于后续的足烘焙香。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古丈群体品种单株间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差异情况,初步判断各茶树资源的特点和适制性,筛选一批符合不同茶类要求的优良单株,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古丈地方茶树资源春季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测定结果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出共5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0%;聚类分析将10 个供试样及2 个对照样分为4 类,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在各分类间存在较大差异,测定的其他生化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所研究的古丈茶树资源整体表现为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可溶性糖、低茶多酚、低酚氨比、低咖啡碱。试验从10个供试茶样中筛选出8个适制绿茶单株、2个红绿茶兼制单株,其中游离氨基酸高于4%的种质资源3 份、茶多酚含量低于16%的种质资源3 份、咖啡碱低于2%的种质资源为1份、酚氨比低于5的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18.
葡萄多酚类物质是葡萄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葡萄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很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剂,其抗氧化性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很多应用。就葡萄多酚的提取方法和抗氧化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客观地评价不同主产地绿茶品质的差异性,统计分析了四川、湖北、福建的16个绿茶样品的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灰分、水分、重金属、农药残留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川产绿茶的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湖北,3个省份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含量最高的产地分别为宜宾市、峨眉山市、眉山市(编号3)。湖北产绿茶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四川和福建,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四川;不同主产地绿茶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研究结果将为绿茶原料的产地选择、品质评价等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