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电管理》2012,(8):2-F0002
乘用车换电成套设备乘用车换电成套设备采用全自动后备箱换电模式,同时在乘用车换电区实现电池配送功能。乘用车换电系统由电池架、电池配送箱、配送车、堆垛机、电池输送系统和前面的换电机器人组成。集中配送系统由堆垛机、穿梭车、电池转用平台和输送机组成。该  相似文献   

2.
吴兴强  高鹏  张晨 《南方农机》2021,(7):124-125
基于市场上主流单体电池的相关数据,分析电动两轮车换电模式的科学性,通过对电动两轮车电池的模块化设计,保证电动两轮车电池在模块层面上可以相互代换,结合电动汽车换电模式,提出电动两轮车换电模式采用电池租赁方式,降低用户的初始购车费用,大大缩短电动两轮车电池能源补给的时间。该模式对电池进行集中充电管理不仅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还可避免大规模电动二轮车随机充电对电网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项可以使换电时间缩短50%、换电人力成本减少2/3的电动汽车全自动底盘换电技术,近日经浙江省杭州市电力局开发成功。在杭州古翠路电动汽车换电站,换电机器人通过带有真空吸盘的手臂,在电动汽车底盘处操作换装电池工作,整个过程耗时仅为1分多钟。而且,通过把电池安装在底盘,可以有效节省车内储物空间,使电动汽车内部空间利用率提升30%以上。目前,国内多数电动汽车都采取后备厢电池舱结构。杭州市电力局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电  相似文献   

4.
<正>杭州供电公司积极服务全国首个纯电动汽车示范社区建设,为企业自建充换电站和小区居民充电提供电力支持。据悉,社区居民第一年只需交3675元的车辆保险和1000元押金,就可将电动汽车开回家。电池保养和维修都由车企负责。电动汽车可直接在家里充电,也可到充换电站充电。  相似文献   

5.
换电站是电动汽车能量补给网络中的重要组成类型,换电设备是整个换电站的核心部分。由于电动汽车电池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标准化,且同一辆车上的电池箱之间不具备互换性,当前电动汽车换电设备仅能满足特定车型的换电需求,换电站建设后使用效率较低。针对当前换电设备  相似文献   

6.
分析电动汽车恒流恒压充电法、三段式充电法和脉冲式充电法的缺点,设计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快速直流充电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模块功率变换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由18只3kW的小模块并联而成,各功率模块由内部单片机进行控制,再由计算机主机统一通过串口控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电池组充电状态,自适应调整充电电流的大小及脉宽,发挥电池最大接收电流的能力,达到快速充电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磁耦合谐振式安全型无线充电系统,该系统输出端实时监测电池电压与电流以及电池温度并反馈给输入端,电池端在充电时期采用主流的恒流—恒压充电方式。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在充电过程中电压电流波形平滑,电池温度良好,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中国普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动力电池自动快换系统投入使用。该套系统仅需3分钟就可以将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乏电电池更换为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短,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电动汽车采用再生制动来回收制动能量是增加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给电动汽车安装电制动系统,可以回收在制动过程中的一部分动能,并转化成电能再利用.文章设计了一种电制动系统,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交流电整流,通过DC-DC直流变换器把电能充进电池,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从而增长续航里程.  相似文献   

10.
据《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河南省电动汽车发展的总量目标是:到2015年,电动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能力达到25万辆,包括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电动专用车、电动场地车等。到2015年,全省建成充(换)电站220座,充(换)电设施在中原城市群完善普及,形成网络。  相似文献   

11.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的先行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分析,确定了"集中充电、统一配送、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通过"三网"(智能电网、物联网、交通网)技术融合,实施"三化"管理,实现对电动汽车客户跨区域全覆盖的"三同"(同网、同质、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12月8日,江苏首个电动重卡充换电站在徐州市铜山区茅山村投运,该站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提供电池和充换电服务。托运后,一辆新能源重卡整个换电过程仅需5 min。"十三五"以来,国网江苏电力在"水陆空"交通全领域布局,用绿色清洁电能代替原有的化石能源,截至11月底,仅国网江苏电力自建的充电设施就促进电能使用达2.18亿k Wh,较"十三五"初期增加34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造成的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换电桩负荷互动式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实现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行状态数据、电量数据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结合台区配变负荷预测、台区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台区配变功率限制3个主要因素,制定台区内电动汽车充电管理控制策略。通过有序充电控制,引导用户合理用能,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合理引导到非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充电,降低用户的充电成本,有效提高电网接入充电设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的物联网平台,并基于该平台研发设计了基于智慧城市的全省综合运营管理系统。该系统完善了充换电设施接入管理、综合展示、服务监管、服务评价、补贴申请登记、充换电设施集中监控、运维管理和用户服务等功能,积极配合省政府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共生、共建、共享的电动汽车产业生态形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农业机器人充电系统的研究,设计了基于AT89S52的智能型充电系统,实现了农业机器人蓄电池最佳充电曲线跟踪技术,给出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及软件流程。该系统可根据农业机器人蓄电池的状态自动改变充电电流大小,并通过全程窄脉冲放电消除充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缩短了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机器人的工作时间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电动汽车日益发展的需要,其动力能源—蓄电池的充电技术必须能够实现快速、高效、无损的充电,采用变电流最优频率控制的脉冲充电方法,实现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智能充电。针对最优频率做了交流阻抗的实验,再现脉冲充电过程蓄电池阻抗—频率关系,实现蓄电池的内部阻抗在充电过程中与充电系统的输出阻抗匹配,找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过程阻抗最小对应的频率段,即:脉冲充电过程的最优频率段,为脉冲充电过程的频率控制提供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用电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包括车、桩、网和人的安全。在这个环节中,充电桩作为电力传输的介质,安全风险犹为须要重视。针对充换电设备本地和其平台的研究,通过冗余保护、功率调配单元和智慧运营平台的联动机制,实现电动汽车充换电安全风险多层级智能防控。首先,充换电设备结合现有国标,优化设备选型和功能设计,降低安全风险;其次,鉴于变压器扩容不便、但同时满足多车辆同时充电的现状,采用增设功率调配单元监控充电需求与剩余电力容量,达到需求与能力有效平衡;最后,为共享分支箱和延用原有塑壳断路器及其电力线缆,保证设备的最大化使用的同时,采用智慧运营平台进行精准防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根据蓄电池充电特性,提出一套全新的充电模式,即“充电、放电、回充”。其充电初期,充电电流选择为蓄电池最大允许放电电池的10%~20%,取蓄电池充电电压的变化量(△U=E-E0)作为控制信号,调整充电电源与循环周期。当蓄电池充足电后,自动切断充电电源。  相似文献   

19.
《农村电气化》2020,(12):46-46
我国充换电网络建设迎来里程碑式突破。11月20日,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举办“新基建百万接入新动能能源互联”主题发布活动,宣布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103万个,覆盖全国29个省、273个城市,服务电动汽车消费者550万人,成为全球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服务能力最强的充电桩网络。目前,通过智能充电,电动汽车车主已经可以利用负荷低谷充电,全面降低充电成本,辅助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在助力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提升充电设备利用率。同时,通过V2G技术,用户还可以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令电动汽车成为移动的储能电站,并获得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牛场勤密饲喂,饲草推送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采用上置对接式,由充电桩、机器人充电控制部分组成。充电桩包含蓄电池充电器、充电电路和充电电极等;机器人充电控制部分包含控制器、行走驱动模块、电源监控模块、传感数据采集模块、继电器和充电电极等。在充电对接部位建立坐标系XYZ,根据电极长度、电极压缩行程、电极宽度,确定X、Y、Z轴的对接容错范围。根据半开放式牛场工作环境,在自动充电区域设置充电桩、磁条导航路径。饲草推送机器人在磁条导航过程中,通过磁导航传感器实时检测磁信号,获得磁导航偏差,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得到左右轮速度控制量后,转换成对应电动机角速度值,控制器输出对应占空比的PWM信号控制电动机转速。结合磁导航传感器特性和试验,获得模糊控制器的输出参数调整规则。自动充电磁条导航试验结果表明:当磁导航偏差绝对值|e|为最大值时,比例系数调整值ΔKp最大值为1.28,最小值为1.03;积分系数调整值ΔKi最大值为0.13,最小值为0.06;微分系数调整值ΔKd最大值为-1.18,最小值为-1.5;通过模糊PID控制,PID控制器系数可进行自适应修正;X轴、Y轴和Z轴最大对接偏差绝对值分别是4.1、1.9、0.7cm,对接偏差均在容错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