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解长期定位施肥下砂姜黑土区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研究了5种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该区小麦根系性状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M)小麦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根尖数、总根分叉数、根干重皆高于长期单施化肥(NPK),其中,开花期M处理小麦的总根体积、总根尖数、总根分叉数、根干重显著高于NPK处理,根直径M与NP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传统施氮量(MNPK)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施氮量(HMNPK)处理间小麦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总根体积、总根分叉数差异皆不显著,而MNPK处理小麦的总根尖数和开花期的根干重显著高于HMNPK处理。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相对于长期单施化肥和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小麦根系性状,其中,开花期MNPK和HMNPK处理小麦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根尖数、总根分叉数显著高于NPK和M处理,而MNPK和HMNPK处理小麦的平均根直径与M处理差异不显著。长期不施肥(CK)小麦的根系性状各指标显著低于其他各施肥处理。拔节期CK处理小麦的根冠比最低,其次为HMNPK,NPK、M、MNPK处理间的根冠比差异皆不显著,开花期HMNPK处理小麦的根冠比最低,其次为MNPK。研究认为,在改善根系性状方面,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效果最优,其次为长期单施有机肥、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下施氮量偏高并不利于根系的改善,增加施氮量会降低根冠比。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条件下,对超高产大豆品种和普通大豆品种的根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产量及倒伏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除大豆根系直径外,其他根系形态指标都呈单峰曲线变化;适量的磷酸二铵可显著提高大豆植株根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其中超高产大豆品种根干重上升幅度更大;根系形态指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根系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不同施肥处理对超高产大豆品种倒伏指数影响较小,超高产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大豆.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磷酸二铵施用量下超高产和普通大豆品种的根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产量及倒伏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除大豆根系直径外,其他根系形态指标都呈单峰曲线变化;适量的磷酸二铵可显著提高大豆植株根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其中超高产大豆品种根干重上升幅度更大;根系形态指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根系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不同施肥处理对超高产大豆品种倒伏指数影响较小,超高产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大豆。  相似文献   

4.
磷素对甘薯生长前期源库关系建立和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盆栽试验研究不施磷P0(P2O5 0 g/kg)、适量施磷P0.04(P2O5 0.04 g/kg)和过量施磷P0.08(P2O5 0.08 g/kg)对鲜食型甘薯‘烟薯25’和‘普薯32’生长前期(栽后0~40 d)根系活力、根系形态分化、潜在块根重量、结薯数、薯块重量、根生物量、叶面积、茎叶生物量、根干物质分配比例、茎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及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根形成期(栽后0~30 d),与不施磷处理相比,适量施磷显著提高了甘薯总根条数、根尖数、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系体积和总根鲜重,并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提高了潜在块根鲜重;显著提高叶面积、叶鲜重、茎鲜重、地上部总鲜重;显著提高甘薯茎叶干重、根干重和植株干重,显著增加干物质根分配比例,降低干物质茎叶分配比,显著提高根冠比,为块根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而过量施磷抑制干物质在根中的分配比例,导致根冠比降低,不利于块根的形成。在封垄期(栽后40 d),与不施磷处理相比,适量施磷可以显著增加单株结薯数(主要提高直径5 mm以上的块根数量)、单薯重和单株薯重,若继续增加施磷量将导致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显著降低。因此,适量施磷可以促进甘薯根系和茎叶发育,增加干物质根分配比例,降低干物质茎叶分配比,显著提高根冠比,增加甘薯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提高单株薯重,促进甘薯生长前期源库关系建立和平衡,为甘薯丰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盆栽试验条件下,以辽豆18为材料,分别在V2~R1,R1~R5,R5~R7期设置3个控水处理,控水结束后取样测定根系性状,成熟后测定产量。结果表明:干旱影响大豆产量的形成,干旱(W1)胁迫引起产量下降的程度要高于轻度干旱(W2)。不同时期干旱(W1)引起产量下降程度为:鼓粒期>花荚期>营养生长期。干旱胁迫(W1)主要通过降低大豆的单株荚数从而降低单株产量。大豆的根长比例和根表面积比例主要为根系直径为0~1.0 mm的细根,分别约占总根长的90%和总根表面积的60%。大豆根体积的分配比例主要是根系直径大于4.5 mm的粗根,其根体积所占比例在48%以上。R1~R5和R5~R7控水大豆细根(根系直径为0~1.0 mm)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分配比例较V2~R1控水时增加。干旱降低了植株中直径大于4.5 mm粗根的根长比例、根表面积比例和根体积比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生物量密度逐渐增加,土壤干旱胁迫降低了根生物量密度。  相似文献   

6.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咖啡是热区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长期的连作产生了严重的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咖农增收、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采集咖啡园病株根际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其4个浓度的水提液(0、0.50、1.00和2.00 g/mL,分别表示为CK、T1、T2和T3)对咖啡幼苗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明晰咖啡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为克服咖啡连作障碍提供科学和试验依据。结果表明:发病植株根际土壤水提液导致其幼苗根系表皮细胞变小、排列更加紧密,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根系细胞壁及内膜系统逐渐被破坏,形成空腔;初生木质部细胞的木质化程度逐渐增加。根系鲜重、干重、总根长、根体积、根尖数、总根表面积以及根系活力均随根际土壤水提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T2处理与CK相比差异显著(P<0.05),T3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根际土壤水提液浓度的升高,根系木质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T1处理与CK相比,木质素含量增加29.53%,差异显著,T2、T3处理木质素含量分别增加42.38%、66.52%,差异均达极显著;T2、T3根系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加34.40%、58.30%,差异均达极显著。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土壤水提液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T2处理与CK相比,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61.75%,差异显著。MDA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均随着土壤水提液浓度升高而升高,T3处理与CK相比,SOD活性增长56.77%,差异显著;POD活性增加96.28%,差异极显著。综上可知,发病咖啡植株根际土水提液中存在自毒物质,破坏咖啡幼苗根系结构、抑制根系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不同供氮形态下水稻苗期磷吸收累积与根系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植物根系形态对于适应低磷胁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提高磷的吸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推的102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根系形态与水稻幼苗磷吸收利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在NH_4^+-N和NO_3^--N供应条件下苗期植株生物量、磷含量和磷素累积量及其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供氮水平(40 mg/L)下,供应NH_4^+-N时,水稻苗期平均生物量为67.87 mg/株,比供应NO_3^--N时高4.27 mg/株;水稻苗期平均磷含量为0.49%,比供应NO_3^--N时高0.10%;水稻苗期平均磷累积量为0.37 mg/株,比供应NO_3^--N时高0.10 mg/株。在NH_4^+-N条件下,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变异系数呈现根尖数>总根长>分支数>总根面积>交叉数>总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的规律;在NO_3^--N条件下,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变异系数呈现根尖数>分枝数>总根长>总根面积>交叉数>总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的趋势。在NH_4^+-N条件下,总根长、总根面积、分枝数、交叉数四个形态指标与植株生物量、磷含量、磷累积相关最为显著(P<0.01),而在NO_3^--N培养下,总根长、总根面积、根尖数、交叉数与植株生物量及磷素吸收累积指标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结论】供应氨态氮,水稻营养指标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性更高。水稻苗期根系总根长、总根面积、交叉数可作为水稻磷高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理解橡胶树的化感抑制作用,采用适当浓度的橡胶叶水浸提液处理刚萌动的花生种子10 d,测定花生幼苗早期根系形态及其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橡胶叶水浸提液能显著降低花生幼苗胚根长度、苗高、根鲜重、地上部鲜重以及根冠比,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地上部强烈;能显著降低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但对根平均直径有轻微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能显著降低根系SOD、POD、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却明显增加根系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说明橡胶叶水浸提液可通过破坏花生幼苗的抗氧化防御机制,降低其渗透调节能力,减少根系的吸收面积,抑制根系的吸收活性来抑制花生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杂交籼稻C两优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降低,苗高、叶挺高和根冠比呈降低趋势,叶龄、茎基宽、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分支数和根尖数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叶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重高比呈上升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苗高、叶龄和叶挺高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茎基宽、地上部干质量和重高比、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分支数均呈降低趋势,而根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得出,秧龄为55d和播种量为每孔2粒处理下秧苗综合质素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0.
不同形态氮肥对大豆根系形态及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生物固氮(CK),NO-3-N,NH+4-N,Glycin-N,Protein-N和Urea-N 6种不同形态氮素对大豆各生育时期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及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N处理对大豆根系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及根尖数等)及磷吸收、利用效率影响不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NO-3-N和Protein-N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Glycin-N,Urea-N和NH+4-N均高于CK(生物固氮),但Glycin-N、Urea-N和NH+4-N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形态N处理的根干重、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均高于CK,而根冠比、平均直径以及磷利用效率则低于CK.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海南岛东北部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本文对该区湿加松林(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木麻黄林(Casuarina equisetifolia)、椰树林(Cocos nucifera)、次生林和混交林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次生林最高,为3.78 g/kg,木麻黄林最低,仅有0.90 g/kg;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46.06 t/hm 2、混交林40.52 t/hm 2、湿加松林39.08 t/hm 2、椰树林31.26 t/hm 2和木麻黄林15.22 t/hm 2。浅海沉积土上的次生林、滨海沙土上的混交林均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地高于同一母质上的椰树林和木麻黄林(P<0.05)。综上,该区不同类型森林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建立可能有助于该区增加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12.
檀香(Santalum album Linn.)+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混交林是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种植的典型模式。为揭示不同抚育措施下其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探索林地环境对这一特殊寄生特性林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年生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连续开展了3年铲草(W)、施肥(F)、铲草+施肥(W+F)抚育对其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下出现的植物种类为20科31属32种,其中木本植物6科7属8种,草本植物14科23属24种,抚育管理初期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后相较于对照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显著下降(P<0.05),施肥处理变化较小。连续抚育管理后,R值对照、施肥处理平稳变化,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最终超越对照;D值、H值、Jsw值对照呈逐年降低趋势,施肥处理逐年上升,铲草、铲草+施肥先增加后减小,最终D值、H值、Jsw值均表现为施肥最高,铲草最低。施肥增加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并表现出对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的一种拮抗作用,铲草则加剧了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从长远来看,施肥可增加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其生态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单木健康评价是森林健康监测的重要组分。强烈的沿海梯度环境造成我国沿海重要的人工防护林出现不同程度受损,但因忽视在生态系统脆弱情况下生长的树木健康情况,使得单木尺度和不同离海距离的健康评价研究甚少。为此,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将其离海距离由近到远划分为5个梯度,建立了由根部受损程度、冠层落叶度、树冠透视度、树冠重叠度、树冠枯梢比重、树冠层比重和树冠偏斜度等指标构成的单木健康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单木健康情况整体较差,17.78%的林木处于不健康等级,仅有4.44%的林木处于优质健康等级;由海岸向林地内部,木麻黄防护林表现出明显的健康变化趋势,距海越远,木麻黄单木健康程度越高;第1梯度不健康等级林木达33.33%,显著多于第2梯度(P<0.05),且没有优质健康等级的林木,而第5梯度不健康等级林木显著少于第3和第4梯度(P<0.05),且健康及以上等级林木占比93.33%。研究结果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睡莲观赏价值高,为世界性的著名水生花卉,品种繁多,花色丰富,被誉为"池塘调色板",在园林水景营造、水体净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微型睡莲体型较小,适合家庭种植观赏,米奴塔睡莲(Nymphaea minuta)是具有代表性的微型睡莲,是培育微型睡莲新品种的优良育种材料.为了推动微型睡莲在家庭园艺的应用,了解微型睡莲对光照的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毛竹林带状采伐后采取垦复施肥经营方式对竹林快速更新恢复的效果,筛选最优组合模式,为毛竹林采伐更新恢复过程中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福建省漳平市毛竹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8 m采伐宽度,采用竹蔸施肥(A)、垦复方式(B)和施肥比例(C)3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带状采伐下毛竹林垦复施肥对出笋数、立竹数以及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新竹生长及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毛竹出笋数和立竹数重要性顺序相同,均为B>C>A,但对土壤不同养分指标表现不同,其中B因素为首要因素且占较大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出笋数、立竹数均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出笋数与立竹数、立竹数与土壤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考虑毛竹林带状采伐后林地迹地更新效果,最优的垦复施肥组合为A3B2C3,即用竹篼施肥2(200 g/竹篼),垦复方式为带状深翻,氮、磷、钾配比为17∶8∶5。  相似文献   

16.
准确把握森林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是林分管理的基础。选择亚热带3种地带性森林类型,分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天然针叶林(马尾松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群落特征(高度、胸径、冠幅、盖度等)并计算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旨在探讨森林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闽桦-闽楠林胸径显著大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和米槠林、闽桦-闽楠林和米槠林之间胸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3种林分乔木层树高和枝下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灌木株高、地径和草本多度、盖度显著高于米槠林,草本层多度和盖度为马尾松林>闽桦-闽楠林>米槠林(P<0.05)。(2)3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基本都呈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趋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乔灌层多样性。(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3种林分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米槠林胸径、草本高度和盖度对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尾松林的灌木冠幅对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闽桦-闽楠林灌木冠幅和地径,树高和枝下高对灌草层丰富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枝下高和灌木高度生长,降低草本盖度、灌木冠幅和大小,可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价森林空间结构,制定合理经营措施实现物种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科学经营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质配比下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基质配比对组培苗移植效果的影响,以黄心土和泥炭土为基质,按照体积比设置5种基质配比处理,即T1(100%黄心土)、T2(80%黄心土+20%泥炭土)、T3(60%黄心土+40%泥炭土)、T4(40%黄心土+60%泥炭土)和T5(20%黄心土+80%泥炭土),分析不同基质处理对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成活率、生长量和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T1和T3处理有利于提高米老排组培苗移植后成活率,移植1个月的苗木成活率以T1最高(83.33%),T3次之(81.11%);随着泥炭土比例的增加,米老排组培苗的株高、叶片数、地径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并在T3时达到峰值,移植6个月的株高、叶数与地径分别为30.93 cm、8.1片和5.04 mm,均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P<0.01),分别是T1的2.11、1.82和1.67倍;6个月的苗木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大小均为:T3>T4>T5>T2>T1,T3的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分别为T1的8.51和5.56倍;T3的苗木质量指数达到了1.13,显著高于T5、T2和T1P<0.05)。60%黄心土+40%泥炭的混合基质是米老排组培苗移植的理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水培的方式,探究不同形态氮素以及不同形态氮素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处理对甘蔗生长、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缺氮(CK)相比,添加铵态氮(A)、硝态氮(N)或铵态硝态氮(AN)能够显著提高甘蔗植株的株高和茎径(P<0.05),其中株高增高了大约3倍,茎径增粗2~3倍,与硝态氮相比,铵态氮能促进甘蔗茎径变粗、鲜重增加以及侧根和不定根的形成;硝态氮为氮源可促进甘蔗根系的纵向生长;铵态氮和硝态氮共存时甘蔗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伤流液强度大于单一氮源处理。添加吡虫啉促进了缺氮条件下甘蔗的生长;与对应的氮素处理组相比,吡虫啉和氮素共处理组甘蔗的鲜重均增加,其中A+IMI处理比A处理增加17.69%,N+IMI处理比N处理增加46.19%,AN+IMI处理比AN处理增加29.43%,在硝态氮存在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吡虫啉和硝态氮共存显著提高了甘蔗根系总长、根表面积和伤流液强度(P<0.05)。结果表明铵态氮和吡虫啉共施对甘蔗整体的生长最为有利,吡虫啉和硝态氮共施可促进甘蔗鲜重增加以及根系的生长。本研究为甘蔗氮肥施用以及吡虫啉和氮肥在甘蔗中的共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药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以环保的方式提高桉树皮的利用价值,利用微生物腐熟发酵,使其成为理化性质与泥炭土相似的有机基质。通过培育经济植物辣木、青花、生菜、番茄、烟草和生石花,探讨桉树皮原料基质的育苗效果。研究不同腐熟程度桉树皮的主要养分含量,以及复配不同比例珍珠岩(10%、20%、30%)对6种供试植物种子发芽率,苗期株高、冠幅和地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腐熟60 d的桉树皮内速效氮磷钾的含量都高于泥炭土,且6种供试植物的生长量都显著高于生料(未经腐熟)与腐熟40 d的桉树皮(P<0.05)。其中腐熟60 d的桉树皮作为基质培育青花、番茄与生菜的效果均优于对照泥炭土,并以复配30%珍珠岩的效果为佳。而生石花的发芽率,以及辣木和烟草的生长量显著低于泥炭土(P<0.05),推测其受桉树内源生长抑制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腐熟60 d的桉树皮可作为基质代替泥炭土适用于青花、生菜和番茄育苗。而桉树皮腐熟程度与抑制物含量的关系,以及在辣木、烟草与生石花等抑制物耐受性较低植物上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