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热带滨海台地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及土壤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岛滨海台地5种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调查法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及土壤表层细根的碳含量、碳密度和单位面积碳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1.79~10.60 g/kg之间,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密度和单位面积碳储量分别介于0.79~1.47 kg/m2和7.9~14.67 t/hm2之间;桉树林(2.11 t/hm2)和木麻黄林(1.73 t/hm2)凋落物单位面积碳储量高于其他3种林分;5种类型森林土壤表层细根单位面积碳储量介于0.29~0.47 t/hm2之间,木麻黄林最高(0.47 t/hm2),大叶相思林最低(0.29 t/hm2)。  相似文献   

2.
滨海防护林及半自然次生林禁伐后的植被结构、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是认识林地演替生态过程和盐碱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海南岛北部低海拔滨海地区1994年开始禁伐的人工林与次生林,采用典型样地法,比较研究3类人工林(大叶相思林、木麻黄林、桉树林)和邻近的次生林、混交林(对照)等5个森林类型的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5种森林群落内主要植被共计34科54属57种,次生林和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较其他纯林物种丰富,木麻黄林内无灌木生长,除次生林外,其他森林类型草本层物种最丰富;(2)5种森林的土壤皆呈酸性,桉树林、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P<0.05);(3)混交林土壤速效钾最高为11.27 mg/kg,其他森林类型均很低甚至未检出;(4)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群落物种组成呈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树龄、树高等呈正相关。因此,土壤养分随着禁伐时间增长而增加;桉树林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和氮含量,但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的磷含量较高,次生混交林则有着较高的钾含量。  相似文献   

3.
热带海岸森林是重要的碳库,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包括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因此,迫切需要探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热带海岸森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热带海岸4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致,表层含量较高,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含量逐渐降低,且不同土壤层次间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5~7.06、0.08~0.61 g/kg,其中椰子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值最高,分别为7.06、0.61 g/kg,其次是香蒲桃天然次生林(6.07、0.44 g/kg)。各森林类型土壤碳氮比平均值依次为大叶相思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各森林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椰子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大叶相思人工林和木麻黄人工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椰子人工林和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稳定状态,其碳汇效益较木麻黄人工林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显著,对热带海岸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经营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橡胶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更好地了解橡胶林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成龄橡胶林及另外2种主要类型人工林——澳洲坚果林和茶园的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采用完全收获法采集平均标准木全株,划取样方采集土壤、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并对所有样品进行实际称重和含碳量测定,进而计算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橡胶林的总生物量为(289.18±15.15)t/hm2,其中林木生物量占比97.06%;橡胶林的总碳储量为(285.02±15.12)t/hm2,其中土壤碳储量占比54.18%、林木碳储量占比45.30%。橡胶林的总生物量远高于茶园[(56.82±12.10)t/hm2]和澳洲坚果林[(44.46±3.83)t/hm2],但三者生物量分配特征相同,均是林木生物量占绝大部分而枯落物和林下植被占比很小;橡胶林的总碳储量也远高于澳洲坚果林[(162.70±3.83)t/hm2]和茶园[(112.03±8.52)t/hm2],且三者都是土壤碳储量占比最大、林木碳储量其次,但澳洲坚果林和茶园都是土壤碳储量的占比(88.18%和77.64%)远高于林木碳储量的占比(10.76%和21.70%)。尽管橡胶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与热带雨林(生物量约420 t/hm2,碳储量约310 t/hm2)相比低很多,但比其他类型人工林高,而橡胶林复合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显著提高林分生物量的积累和储碳固碳能力,提升橡胶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汇功能。本研究为评估橡胶树种植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 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 2;中水平:尿素450 kg/hm 2;高水平:尿素600、750 kg/hm 2),研究不同氮肥水平甘蔗内源激素含量(GA、CTK、BR和ABA)、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150 kg/hm 2>300 kg/hm 2> 0 kg/hm 2>450 kg/hm 2>600 kg/hm 2>750 kg/hm 2,其中150 kg/hm 2和300 kg/hm 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0%和2.54%(P<0.01),超过300 kg/hm 2施肥量后甘蔗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量下的每公顷含糖量从大到小顺序与产量顺序相同,但施氮肥多少不同不会对糖分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顺序为150 kg/hm 2>0 kg/hm 2>300 kg/hm 2>450 kg/hm 2> 600 kg/hm 2>750 kg/hm 2;不同施氮肥水平下GA含量和BR含量的表现一致,在150 kg/hm 2施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ABA则呈相反趋势,即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TK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林土壤有机碳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国营广西东门林场雷卡分场内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为试验地,以当地典型的次生林——马尾松林为对照林,采用“时空替代法”采集3代完整代次的桉树人工林土壤,分析了不同代次桉树林及对照林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桉树林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稳定态碳、胡敏酸碳、胡敏素碳等均随着代次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富里酸碳则呈现增加的趋势;(2)桉树林替代马尾松林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Kos)增加,表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油茶资源,以油茶饼粕为试材,通过提取剂筛选和均匀试验设计等优化提取条件,采前1 d喷施粗提液,观察其对火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油茶饼粕最佳提取条件为是1 g饼粕15 mL 85%甲醇料液比在75 ℃下超声波辅助提取2 h,提取2次。采前喷施粗提液可显著提高火龙果采收时果皮色泽b *和果实抗坏血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果皮硬度、果肉黏度、TSS(总可溶性固形物)及还原糖含量(P<0.05);采前喷施粗提液显著延缓贮藏期间火龙果果肉黏度的急剧增加(P<0.05),维持果皮亮度L *b *、果肉硬度、TSS及抗坏血酸含量,从而延缓霉烂指数的升高,维持火龙果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林下枯落物现存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3种林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总碳储量分别为:椰子林4.53、1.51 t/hm2;次生林1.76、0.65 t/hm2;人促更新次生林1.53、0.60 t/hm2;均为分解层(包括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未分解层。1 m深土层深度内,3种林型土壤SOC、EOC及LFOC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EOC及LFOC相互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土壤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基本一致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库组分比例及变化规律相似,但土壤各组分含量大小各异,从土层分布情况来看,林下凋落物质量和人为因素是碳储量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热带沿海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储存能力的差异,选取林地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青皮林和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随机样地,采集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凋落物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及其释放率。结果表明:(1)木麻黄林凋落物层现存量为29.49 t/hm2,是青皮林的2倍,2种林型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2)2种林型不同分解层养分元素含量基本遵循C>N>Mg>K>P的变化模式,随着凋落物分解,青皮林各养分元素含量逐级降低,木麻黄林则因养分元素不同而异,可能因凋落物C含量流失过多出现损失速率大于分解释放养分速率而造成半分解层N、P、Mg的含量相对增加,但均在已分解层含量最低;(3)木麻黄林凋落物层养分储量值为8448.23 kg/hm2,是青皮林的2倍,各分解层凋落物养分元素的储量依次为C>N>Mg>K>P,与养分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一致,而养分释放率从未分解层(-1.79%、-0.97%)到半分解层(0.65%、1.23%)呈现增加趋势。总之,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型的凋落物现存量、养分含量及其储量的差异可能与植物叶片生物学特征、微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群及活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施用新型土壤调理剂改善烟草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新型土壤调理剂施用对植烟酸性障碍土壤的调理效果,在田间条件下以不施用调理剂以及传统调理剂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用量的新型土壤调理剂对烟草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调理剂可以显著提高烤烟根层土壤pH(P<0.05),比不施调理剂的处理提高0.7~1.3,土壤pH和烤烟的产量以及上等烟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和传统调理剂(白云石粉)相比,新型土壤调理剂在1100(三分之二用量)和1500(等量)kg/hm 2用量下,上等烟叶比例比传统调理措施分别提高了6.5和6.9个百分点,烟叶产量分别增加4.8%和5.1%,烟叶产值分别提高4830.0、3989.3元/hm 2。同时,1100、1500 kg/hm 2这2个用量下烟草无论在农艺性状、烟叶产量、上等烟比例和烟叶产值上均无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1100 kg/hm 2为最佳的调理剂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形态适应研究对准确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为探索滨海恶劣环境条件下木麻黄林下植被天然更新特征,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林下野生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高度级木麻黄野生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分析林下3种草本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野生苗高度级的增加,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和总根体积显著增长(P<0.05);高度级1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随根系径级的增加显著减少,高度级2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在0~2.0 mm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减少,但在>2.0 mm时显著增加(P<0.05);与林下草本植物相比,木麻黄野生苗的根系生长不占优势,其平均根系直径是窃衣和一点红的2~3倍,但是总根尖数最少且显著少于天门冬(P<0.05);此外,在根系径级>1.5 mm时,仅木麻黄有根尖存在,根尖数占总数的0.33%。研究结果为促进林下植被的更新和保持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滨海沙地不同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并评价土壤质量,旨在充分了解滨海沙地竹林防护林土壤肥力状况,指导滨海沙地竹林防护林建设和经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国有防护林场选取8种滨海沙地适生竹林,分别测定各竹林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运用主成分分析、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竹林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指标与其他竹林对应物理性质指标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pH平均变化范围为5.01~7.36,除绿竹(Bambusa oldhamii)土壤pH偏中性外,其他竹林土壤pH呈弱酸性,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平均变化范围为4.43~11.06 g/kg,福建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 var.convexa)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竹林。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4.59~79.33 g/kg和0.78~43.11 mg/kg,土壤全氮和全磷平...  相似文献   

13.
黄曲条跳甲是目前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为害特点,目前常用的喷雾法防治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杀虫剂残留超标。为了筛选对黄曲条跳甲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本研究以芥菜为供试蔬菜,通过土壤处理试验,评价了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在供试剂量为2 kg/667 m 2时,处理后14、21、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7%、72.00%、70.64%,优于对照药剂1%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同时,该药剂对芥菜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与空白处理相比,2 kg/667 m 2的处理剂量下对芥菜的增产率为58.80%,在采收期芥菜残留分析结果显示,芥菜、土壤中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对这2种杀虫剂的残留量的要求。由此可见,施用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采用根施法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本研究中的根施法为一次性施药,与常规喷雾方法比较,大大降低了药剂用量和施药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毛竹林带状采伐后采取垦复施肥经营方式对竹林快速更新恢复的效果,筛选最优组合模式,为毛竹林采伐更新恢复过程中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福建省漳平市毛竹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8 m采伐宽度,采用竹蔸施肥(A)、垦复方式(B)和施肥比例(C)3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带状采伐下毛竹林垦复施肥对出笋数、立竹数以及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新竹生长及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毛竹出笋数和立竹数重要性顺序相同,均为B>C>A,但对土壤不同养分指标表现不同,其中B因素为首要因素且占较大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出笋数、立竹数均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出笋数与立竹数、立竹数与土壤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考虑毛竹林带状采伐后林地迹地更新效果,最优的垦复施肥组合为A3B2C3,即用竹篼施肥2(200 g/竹篼),垦复方式为带状深翻,氮、磷、钾配比为17∶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