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特定温度条件下,用胡椒、假药、糯米香等植物叶片处理香蕉果实后熟,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植物叶片处理均有催化香蕉后熟作用,当温度25~30℃,叶片与香蕉质量比约1:5时,后熟香蕉果皮颜色较好,其中,假药叶处理香蕉后熟时间短,果皮颜色好;糯米香叶能延长香蕉果皮褪绿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后熟温度对Tommy Atkins栽培种芒果质量的影响.后熟温度对果实的颜色、风味和质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12℃下保存16天的果实,无法成熟到完全可食程度.与在其它温度下贮藏的果实相比,其含糖适中,含酸较高,保持少许绿色,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不完全软化.在17℃下存放15天的果实,软化和褪绿均如人意,但果肉颜色不理想,含糖量较高,含酸量也高,糖酸比较低.在22、27和32℃下后熟的果实,叶绿素分解大,品质优良,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质地好,糖酸比均衡.37℃下后熟的果实有类似表现,但果皮常出现杂斑,果肉糖酸比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香蕉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对巴西香蕉、粉蕉和皇帝蕉果实采前发育和采后成熟过程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皮中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黄酮含量。从抽蕾、断蕾到采收,3个品种果皮中的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表现出与发育负相关。采前巴西蕉和黄帝蕉果肉中黄酮含量也是逐渐降低,但粉蕉果肉中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采后成熟过程中,3个香蕉品种果皮果肉中的黄酮含量逐渐升高。且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香蕉果皮和果肉中的黄酮含量明显受外源乙烯诱导而增加,受1-MCP的抑制而减少,表现出与成熟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土壤缺水对香蕉果实生长和营养累积模式表明,土壤缺水,其基质势为-85KPa;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其蕉指鲜重、干重、蕉指长和果围都显著地降低.土壤缺水和不缺水蕉指总营养浓度随成熟而下降.与土壤不缺水的蕉指相比,土壤缺水降低了蕉指N、K和Mg浓度,提高了P和Ca浓度,使总可溶性固形物稍有增加.果肉/果皮比率降低.抽蕾22周以后采收的蕉指,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后熟时果实、果皮开裂.根据果实生长和质量参数的变化,建议不管土壤缺水与否,宜在抽蕾后20—21周采收‘Robusta’香蕉.  相似文献   

5.
在开花后55天或60天果实绿熟阶段,采收温室栽培的西番莲果(Passifora edulis sims),并在10℃下贮藏10d天.贮藏后取一半果实用乙烯(10微升/升)处理35小时,然后在21℃下贮藏48小时,对处理果和不处理果果汁进行分析,并与蔓熟果(开花后70-80天采收)果汁比较,不管是否用乙烯处理贮藏后果汁的蔗糖浓度降低,果糖和葡萄糖浓度升高。开花后55天或60天采收的果实(用或不用乙烯处理)的糖和可溶性固形物浓度相同,它们的PH则与蔓熟果相同,乙烯处理增加绿熟阶段采收的果实表面的紫色色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催熟条件对香蕉后熟均匀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作为参考指标,研究采收后贮藏时间、催熟时间和催熟温度对2种香蕉果实后熟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后仅贮藏5 h的香蕉,在22 ℃、12 h乙烯催熟处理的条件下,尾蕉的成熟指数、表皮颜色、可溶性总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和头蕉相比有显著差异,尾蕉成熟速度显著低于头蕉;22 ℃下贮藏5 d后再进行乙烯催熟处理,头蕉和尾蕉的成熟速度基本一致;适当提高催熟温度或延长催熟时间至24 h,也能提高头蕉和尾蕉的后熟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以3个香蕉品种‘巴西蕉’‘粉蕉’‘皇帝蕉’为供试材料,利用福林酚法测定其整个生育及成熟期果皮、果肉的多酚含量,探索不同香蕉品种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多酚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果实发育成熟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香蕉果实整个生育期,多酚物质含量果皮均大于果肉。多酚物质在香蕉果皮、果肉生长发育期迅速积累,到采收期下降,采后果皮多酚物质含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果肉多酚物质基本维持不变。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与对照果实相比,乙烯促进其多酚物质的积累,而1-MCP抑制其积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西洋参种子成熟后,果肉的存在对其种胚形态后熟的影响.从种子成熟到胚成熟阶段,果肉包被种子能对种胚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西洋参果实采收后,以不同的时间除去果肉,对胚率和烂籽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证实,西洋参果实采收后应立即除去果肉.  相似文献   

9.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是呼吸跃变型水果,对冷害的敏感度随其成熟度增加而减弱.冷害症状包括果皮灼伤,脉管束周围果肉硬化和组织渗水等.绿熟果实对寒冷相当敏感,在2℃下存放10天或在7.5℃下存放20天,便出现冷害.而60%转黄的果实,在2℃下贮藏17天却没有冷害.要达到2℃下安全贮藏12~14天的目的,必须将果实置于12.5℃下预处理4天,使果实部分成熟、降低冷害敏感度.上蜡和以聚乙烯塑料包裹可减少冷害,但也会影响风味.使用高浓度CO_2(2%或10%),有或没有高CO_2(2%或10%)的氧(1.5~5%)的气调可延缓成熟,但不能减少冷害.钙处理会增加冷害.在果实后熟后再予贮藏,可减少冷害发生、延长低温条件下的贮藏寿命.60%转黄的果实在2℃下装运,还是杀灭果蝇的好办法.不同栽培种果实冷害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香蕉果实采收后果肉中腐胺(PUT)含量随贮放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果实出现乙烯高峰后又明显增加。果实采后初期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逐渐增加,果实出现乙烯高峰后,精胺明显积累,但亚精胺的变化较小。果皮中精胺的变化与果肉中的相似,但腐胺、亚精胺的变化则不同。精氨酸脱羧酶(ADC)和鸟氨酸脱羧酶(ODC)在果实采后初期活性较高,果实明显衰老时活性迅速降低。果肉中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活性先有增加,然后下降;而果皮中SAMDC则呈下降趋势。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CS)变化与SAMDC不同,酶活性最高值较乙烯高峰提前二天到达。S—腺苷甲硫氨酸(SAM)在乙烯高峰出现时含量明显下降。结果认为,多胺对果实后熟、衰老的调节机理不但与竞争SAM有关,还与代谢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外源乙烯浓度、果实温度和果实各个变量值来确定香蕉[芭蕉(AAA群香芽蕉亚群)“大香芽蕉”]乙烯催熟所需最少处理时间(MTT)的数值表达式.在乙烯处理之前,测定果实中糖、有机酸和ACC含量以及乙烯合成酸(EFE)的活性作为果实的各个变量.对在30℃下用浓度为1000μl/l乙烯处理所测得的MTT与果实各个变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看出MTT与ACC(r=-0.84)和单糖之间相关性显著.若选用的乙烯浓度为xμl/l,温度为t℃,开始时果实内ACC含量为Knmol/g,则MTT值(hr)可以由下列方程求算:Y=(0.202-0.238K)t(?)(11.92-13.1K)t+185.8-190.7K-(0.02t~2-1.3t+22)log10x.MTT的计算值与观测值比较看出,这一方程能适当地表达了日本商品蕉的MTT值.ACC的化学名称为1-氨基环丙烷-1-羧酸.  相似文献   

12.
夏季不同采收时间对香蕉果实品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江周  王斌  刘林  李宝深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1):2272-2278
选取威廉斯 B6 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cv. ‘Williams B6’)为试材,分别于断蕾后 50、60、70、80 d 采收 (对应果实分别记为:F-50,F-60,F-70 和 F-80),以探究夏季不同采收时间对香蕉果实品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主要 考察指标有单果重、可食率、果实失重率、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果肉硬度、果肉多酚含量和褐变速率。结果表明:F-80 的单果重和可食率(分别为 189.7 g 和 65.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果实失重率、果肉多酚含量和褐变速率显著低于 F-50 和 F-60;F-6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 F-70 和 F-80。因此,适当延长采收时间可提高果实单果重和可食率, 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多酚含量和褐变速率。综合考虑香蕉产量和品质变化,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 的时间采收香蕉。  相似文献   

13.
海南秋芒采后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秋芒采后贮于室温条件,第6天呼吸速率达到高峰,果实变黄。果皮中果胶甲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分别在采后第7天和第11天了高。果肉组织中纤维素酶活性在采后第9天最高,其PE和PG活性与果皮中的变化规律相似,均与果实的后熟进程关系密切,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与果实软化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以红肉火龙果桂红龙系列‘金都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测定从果实谢花后第1天到果实成熟采收时,果实果形指数、鲜重、干重及含水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火龙果成熟时果形指数1.14,主要表现为近圆形,花后8~23 d为果实的快速生长期,平均增长速率为20.5 g/d,快速生长期结束后(果实开始转红),果皮厚度下降,果皮鲜重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未成熟果实中,细胞膜系统形成通透屏障,将水解酶与底物分隔开;果实进入后熟呼吸跃变期,膜酶活性升高,不饱和亚麻酸酯化为膜磷脂的作用加强,改变膜的组分.膜上不饱和组分的增加,提高了膜的流动性,对溶质的通透增加.人们通常以测定植物组织外渗液的电导率来表示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受损伤的程度.随着香蕉、大蕉、粉蕉果实后熟衰老的发展,果肉细胞膜系统降解.本试验是研究香蕉、大蕉、粉蕉果实常温贮藏时间与果肉的离子泄漏之间的关系,以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确定香蕉、大蕉、粉蕉果实的有效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育更优的杧果品种,百色市发展水果生产办公室于2001年5月从中缅边境引进水英达杧到右江河谷地区进行高接换种试种试验,经过试种筛选,选育出杧果新品种“百优-1号’。其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果实长椭圆状象牙形;未熟果果皮浓绿色,成熟后果皮呈黄绿色,后熟果皮黄至橙黄色。果实大小适中,平均单果重376.1g,果肉黄色,香气浓郁,可食率78.1%,可溶性固形物19.5%;丰产稳产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宝岛蕉果实为材料,研究3个不同贮藏温度25、20、16℃对果皮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贮藏条件下,乙烯呈先增后减变化,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上升,果皮正常褪绿变黄;25℃贮藏条件下,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20℃和16℃,叶绿素a不能完全降解,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增加,果皮不能正常褪绿,出现青皮熟。宝岛蕉在25℃出现青皮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叶绿素a不完全降解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皮PAL活性变化与炭疽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实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与炭疽病发生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实采后经热处理或接种炭疽病菌均可诱导芒果、香蕉果实果皮PAL活性提高,处理后 2 d,果皮PAL活性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热效应的减弱,果实的后熟,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果实完熟时达最低值,然后随着炭疽病的出现,PAL活性又有所上升。经热处理的果实,贮藏期间炭疽病发生速度较慢,发病率低,果皮PAL活性处于最低值。   相似文献   

19.
以辣椒绿熟果(果实绿熟时期采摘)和红熟果(果实红熟时期采摘)为试材,研究其保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保存下,胎座或果肉的辣椒素含量变化趋势均与二氢辣椒素一致。短时期低温(0℃)保存有利于保持采后辣椒果实辣椒素(二氢辣椒素)高含量,长时间保存时,常温(4℃~25℃)保存有利于保持辣椒素(二氢辣椒素)高含量。同一保存温度下,果肉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含量变化趋势与胎座相反。同一温度处理下,不同熟期果实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研究茶树油(TTO)处理对香蕉果实采后病害控制和贮藏期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1.25 g/L TTO熏蒸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香蕉果实的发病,推迟了果实果皮的褪绿变黄,延缓了果肉硬度和淀粉含量的下降,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保持果实的外观和品质;同时随着果皮表面残留TTO的迅速挥发,果实保持了自身较好的风味。TTO作为一种天然的防腐剂,在果蔬采后防腐保鲜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