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用陷阱法对莱阳丘陵区苹果园及其边界上的星豹蛛等6种游猎蛛的活动规律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星豹蛛不喜高温,多在植被相对较矮的地带活动;小狼逍遥蛛早期在地面较多,尤其在碎石地带;后期大多在植被上活动;类水狼蛛较耐高温,多在苹果园墒情较好的地带活动;狭孔双窗舞蛛不耐高温,喜在高杆阔叶植被上活动;鞍形花蟹蛛可能在边界植被和苹果树上活动较多;亚洲狂蛛则喜低温、干燥,早春和深秋多在边界活动。  相似文献   

2.
用陷阱法对莱阳丘陵区苹果园边界定点调查,初步鉴定该地有游猎性蜘蛛8科18种,其中主要成分依次是:狼蛛科、平腹蛛科、逍遥蛛科和蟹蛛科。研究表明,游猎性蜘蛛在4、5月间主要聚集于边界活动,但6月后随边界植被的长高开始进行生态位扩散。苹果园农事操作后,边界可作为部分蜘蛛的庇护场所,其中以狼蛛科为主。对两段不同植被类型的边界进行了蜘蛛群落调查,发现植被多样化程度高的边界游猎性蜘蛛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植被相对单一的边界。加强边界管理有利于蜘蛛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桃园及其边界游猎性蜘蛛的种类及优质蛛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若很好地保护好游猎蜘蛛资源,将会对桃园中害虫的控制起到较大作用;而鞍形花蟹蛛是较好的生防物种,其在未喷药的桃树上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4.
狼蛛科(Lycosidae)蜘蛛是一类游猎型蜘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捕食天敌之一,狼蛛科蜘蛛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狼蛛科蜘蛛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其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也受广泛关注。为同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狼蛛科蜘蛛的分类学、生物学及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从加强狼蛛科蜘蛛毒素资源、同类相食在营养生态中的作用及作为害虫天敌在生物控制上的潜在用途等方面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蜘蛛优势种喜马拉雅狼蛛LycosehimalayaensisGravely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记载了喜马拉雅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亚成蛛及性成熟。喜马拉雅狼蛛在西藏林芝地区1a发生2 ̄3代,第3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或幼蛛越冬;5月中旬即由田边草丛向青稞地内迁移,在青稞作物全生育期间出现2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在室内发现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属游猎型蜘蛛,性凶猛,常游猎在植株、陆地、草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蚜虫等多种青稞害虫以及其他小型昆虫,其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可产卵3 ̄5次,卵囊含卵量20 ̄60粒,平均40粒。平均孵化率89.8%。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4 ̄7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6 ̄7次,出卵囊前至少蜕皮1次。喜马拉雅狼蛛的产卵前期3 ̄7d,平均5d;卵期11 ̄17d,平均14d;幼蛛期65 ̄142d,平均98.6d;成蛛期112 ̄168d,平均115d左右,雌蛛较雄蛛长20 ̄45d,平均34.6d。性比除第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幼蛛出卵囊后至性成熟的成活率为18.4% ̄51.3%,平均达31.8%。室内饲养发现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不提供食物成蛛可存活23 ̄52d,平均36.5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茶园游猎蛛取食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种间竞争作用,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茶园游猎蛛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法、Fuzzy分级法和竞争系数法对安徽农业大学科技示范园茶树Camellia sinensis‘农抗早’‘Nongkangzao’和‘平阳特早’‘Pingyangtezao’茶园小贯小绿叶蝉与游猎蛛的种群动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游猎蛛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得出竞争力最强的游猎蛛,再将灰色关联度与竞争系数相结合引申出竞争强度指数的概念以验证所得结果准确性。【结果】由灰色关联度结果可知:与小贯小绿叶蝉数量相关性最大的游猎蛛,‘农抗早’茶园为斑管巢蛛Clubiona reichlini(0.896 7)和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 (0.890 2),‘平阳特早’茶园也为斑管巢蛛(0.860 3)和粽管巢蛛(0.857 1);根据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在取食茶园小贯小绿叶蝉时,无论竞争对手为何种游猎蛛,粽管巢蛛都与其他蜘蛛差异显著,其次为斑管巢蛛,且游猎蛛里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与...  相似文献   

7.
人工饲养奇异獾蛛,观察和记录其生物学特性及越冬生态特点,测定其耐饥耐旱能力,发现幼蛛的发育历期为109~181 d,2龄幼蛛的历期最短,随着蜘蛛的生长,各龄期的历期越来越长。3龄之后,蛛体越来越大,蜕皮的间隔期也逐渐延长,4龄之前和6龄之后蜘蛛的生长速度均比较慢,4~6龄之间蜘蛛生长速度最快;奇异獾蛛以成蛛、亚成蛛和幼蛛3种蛛态越冬,其中幼蛛所占比例最多,约为50%。其耐饥耐旱能力与蜘蛛的发育阶段和性别有关,平均生存天数是成蛛亚成蛛低龄若蛛,雌成蛛雄成蛛。  相似文献   

8.
蒋明华  涂鸣丽  郑晓芳  陈亮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20-121,161
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初步了解花溪区稻飞虱捕食性天敌共20种,其中以蛛型纲的蜘蛛为主。对田间数量较大的天敌—部分蜘蛛进行了捕食能力的研究发现,游猎型的蜘蛛捕食能力显著高于结网型蜘蛛,同种蜘蛛对不同稻飞虱捕食能力存在差异,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拟环纹豹蛛和前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捕食量和不同空间条件下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利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分析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联合控制作用和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2种蜘蛛对小菜蛾捕食量随温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作用大于前凹豹蛛,2种蜘蛛对小菜蛾四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Ⅱ型,但 Holling-Ⅲ型能完善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价。不同体积对拟环纹豹蛛的取食作用影响较大,瞬时攻击能力 a′、处理1头猎物所用的时间 Th和捕食作用 a′/Th在小体积要高于大体积。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联合捕量与三者密度正相关,总体平均效应为:小菜蛾幼虫密度>前凹豹蛛密度>拟环纹豹蛛密度。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密度显著影响拟环纹豹蛛的取食量,但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没有偏嗜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这2种蜘蛛对田间小菜蛾的控制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扩散系数(C)、聚集指数(I)、扩散型指数(Iδ)聚集度指标(M*/X)、K值、C_A值以及Iwao的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X)回归和Tayor的方差(S~2)与均数(X)幂回归等方法,测定了冬麦起身拔节期齿须微蛛、弱小皿蛛、狼蛛的空间分布型。综合各项结果,三种蜘蛛均属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环境条件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水蛛(Argyroneta aquatica)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栖息在小溪、池塘、沼泽等小型水体中以捕食小鱼、小虾、昆虫幼虫为生的蜘蛛,广泛分布于古北界。本文对水蛛气管结构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研究,并与3种常见陆生蜘蛛——宁波熊蛛(Arctosa ningboensis)、广缕网蛛(Psechrus senoculatus)和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的气管结构进行了比较。发现水蛛气管为两条并排的圆柱体,其圆柱体两端伸出许多微气管分支,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入水蛛头胸部以及水蛛腹部中后端。其他3种蜘蛛的气管结构均为简单的4管型。复杂的气管结构体现了水蛛对气管更为高效的利用率,同时也发现水蛛的气管结构最为发达,说明其新陈代谢水平与运动水平也超过了常见的陆生蜘蛛种类。本文不仅对水蛛气管进行了观察比较,还讨论了水蛛气管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现高度复杂的气管结构是水蛛对其独特的水下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证明了气管在蜘蛛进化中的重要地位,为国内蜘蛛气管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蜘蛛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而迄今新疆的蜘蛛区系资料缺乏。本文记述的7种蜘蛛分属4科,依次为:皿蛛科Linyphiidae的活跃皿蛛Linyphia impigra、兴旺侏儒蛛Meioneta beata和乡间侏儒蛛Meioneta rurestris,球腹蛛科Theridiidae的芦苇罗蛛Robertus arundineti,狼蛛科Lycosidae的顽皮豹蛛Pardosa lasciva,卷叶蛛科Dictynidae的开展婀蛛Argenna patula以及跳蛛科Salticidae的同足斑蛛Euophrys aequipes。  相似文献   

13.
化学通讯被认为是结网类蜘蛛两性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但对结漏斗网蜘蛛两性间的交流方式却少有研究.在了解刺近隅蛛Aterigena aculeata的求偶和交配过程的基础上,验证了处女雌蛛蛛网可以触发雄蛛的求偶行为,表明处女雌蛛蛛网上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即性信息素.继而,将雄蛛置于不同生殖状态的雌蛛蛛网上,发现雄蛛面对处女雌蛛蛛网时的求偶延迟时间最短;已交配雌蛛蛛网也可以引起求偶,但延迟时间较长;而亚成体雌蛛和雄蛛的蛛网均不能触发求偶反应.表明雄性刺近隅蛛可以通过蛛网判断出它靠近的这头蜘蛛是否适合自己进行交配.漏斗蛛和其他结网类蜘蛛类似,化学通讯在两性交流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无卵囊雌蛛>亚雄蛛>有卵囊雌蛛。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当猎物数量不变时,蜘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E=QP~(-m)模型;当猎物密度随蜘蛛密度成比例增加时,平均每头蜘蛛捕食的猎物数量差异不显著。同一空间内,当白背飞行虱多于褐飞虱时,蜘蛛对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选择性;当白背飞虱少于或等于褐飞虱时,蜘蛛则喜食褐飞虱。  相似文献   

15.
 在利用陷阱调查方法进行苍山火烧遗迹地蜘蛛群落演替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狼逍遥蛛属(Thanatus)蜘蛛两新种,分别命名为:镰状狼逍遥蛛(T. forciformis sp. nov.)和拇指狼逍遥蛛(T. pollex sp. nov.),文中提供了标本的分类特征图片。模式标本保存在大理学院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6.
2006年4~9月间采用陷阱法对莱阳地区丘陵山地5个地点的小狼逍遥蛛做了初步调查,发现小狼逍遥蛛是该地最主要的蜘蛛种类,尤其在上半年。研究表明,4月及5月上旬小狼逍遥蛛在边界的碎石地和光照区出现较多;5月下旬后随着高温季节的来临,各地点的小狼逍遥蛛数量明显下降,碎石地尤为明显,小狼逍遥蛛几乎全部移至桃园的杂草处活动,但更多地活动在丘陵地斜坡附近;其在桃园干旱区和湿润区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当桃园耕锄后,小狼逍遥蛛可能迁移至桃园附近的花生地中捕食害虫。定性试验表明,小狼逍遥蛛可捕食银纹夜蛾、大豆造桥虫、棉铃虫、绿盲蝽、谷子小长蝽等害虫,这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生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探讨草间钻头蛛在室内饲养的可行性。[方法]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下草间钻头蛛F1代的发育历期,2龄蜘蛛耐饥、耐旱能力,喂食不同食物的亚成蛛的捕食量和体重增长,F1代产卵数量、孵化率等指标。[结果]草间钻头蛛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增加而缩短;2龄草间钻头蛛的饥饿历期平均为(8.94±2.79)d,耐旱历期平均为(1.30±0.57)d,耐饥、耐旱能力较亚成蛛、成蛛弱;喂食不同食物的的捕食量在2头左右,体重增长不同,饲喂果蝇和棉铃虫的亚成蛛较饲喂人工饲料增长快;草间钻头蛛F1代平均产卵4.85次,第1次产卵间隔平均为(6.62±1.56)d,以后产卵间隔缩短;F1代室内饲养孵化率为96.9%,较室外蜘蛛的自然孵化率高。[结论]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江西永修云居山有机春茶园害虫较少和春茶品质优异的原因,将该茶场分成3个园区9个采集点,采用扫网和拍网法对蜘蛛的分布进行调查并对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4科37属49种蜘蛛,其中有4个江西新记录种、13个未确定种和1个雄性新发现种。群落中有1种枝间结网型、1种地面游猎型和3种叶面游猎型优势种,各区有1个特定物种。说明繁殖期成熟雌蛛较多而时温偏低是昆虫相有限的主要原因。各园区周边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与状况、水气光照条件和管理模式、昆虫相与人工干扰等是该茶园蜘蛛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为狼蛛科豹蛛属动物,为了探究游猎型蜘蛛接收外界信号的机制,通过对拟环纹豹蛛体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拟环纹豹蛛体表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及特征。结果显示,拟环纹豹蛛的单个裂缝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肢的跗节与胫节,数量较少,在整个触肢只能发现1~2个单个裂缝感受器;竖琴器在拟环纹豹蛛体表分布广泛,螯肢、触肢、步足均有发现,且胫节分布较多;而跗节器则见于触肢端部的前跗节上,其形态似水滴状小孔,为圆形或椭圆形空洞。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田间观察和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蜘蛛优势种黄褐新园蛛(Neoscona scylla)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年黄褐新园蛛发生3~4代,第4代不完整,以第2、3代历期最短,第4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亚成蛛或幼蛛越冬,其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属结网型蜘蛛。雌蛛、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最多可产卵12次,卵囊含卵量26~185粒,平均82粒。幼蛛期40~120 d,成蛛期33~176 d。除第2代外,各世代性比均为雌多于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