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西是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村人口3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77%,农村基层党组织4.5万多个,占全省9.6万个基层党组织的47%。全省1822个乡镇机构共有人员15万余人,平均每个乡镇有80多人,每个村需要负担5名以上的乡镇干部,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较重。1996年以来,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这两大根本任务,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突出抓了乡镇分流人员,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全省1822个乡镇中,已选派分流干部6万余人,占原有…  相似文献   

2.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一项重要途径。近年来,玉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扶持培植了一大批主导产业,区域特色已初具规模:发展秋豌豆1.5万亩,白玉豆1万亩,笋竹3000亩,水果8.2万亩,白银鹅出笼68万羽,油茶40万亩。二是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6个,与之相关的生产基地40余个,参与农户3万多户,覆盖了全县1/3的农村人口,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强了农产品的流通工作。据调…  相似文献   

3.
沈阳农业大学一级学科作物学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于1998年经国家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该博士点具有优良的科研条件和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实验室)和多个经农业部和辽宁省批准成立的实验室、研究所等机构。该学科在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著名玉米专家顾慰连教授、戴俊英教授等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现已形成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和经过国内外深化造、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组砀学术队伍,梯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该学科现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22人,讲师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12人在国外留学1年以上。 该学科以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小麦)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重点,强调栽培与育种的结合,捉进了两个学科的发展和统一。该学科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等研究方面,历史久远、基础坚实、领域开阔、成就卓著。尤其在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理论、作物抗逆生理与育种、作物高产优质我抗育种及生物技术等研究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已进入了该学科的前沿领域。1992年以来,住房偿科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6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总数2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专著20余部。 该学科拥有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及先进完善的培养条件。自1981年获博士、硕士授予权以来,共招收41名博士生,其中已毕业19名,在读22名,培养博士后1名,硕士生200余名。由于注重对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毕业的研究生水平较高,毕业后很快成为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骨干,有些已成长为本学科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 面向二十一世纪,该学科十分注重农业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建设,瞄准我国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将科研工作定位于国际前沿领域,加速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将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我校已有十余年研究生教育历史,目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在培养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高。已毕业533名硕士生和11名博士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为农业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我校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其重要原因就是狠抓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沈阳农业大学一级学科作物学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于1998年经国家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该博士点具有优良的科研条件和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实验室)和多个经农业税和辽宁省批准成立的实验室、研究所等机构。该不科在著名水稻韧家杨守仁教授、著名玉米专家顾慰连教授、戴俊英教授等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现已形成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和经过国内外深造、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组成的学术队伍,梯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该学科现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22人,讲师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12人在国外留学1年以上。 该学科以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小麦)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重点,强调栽培与育种的结合,促进了两个学科的发展和统一。该学科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遗传能种学等研究方面,历史久远、基础坚实、领域开阔、成就卓著。尤其在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理论、作物抗逆生理与育种、作物高产优质多抗育种及生物技术等研究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已进入了该学科的前沿领域。1992年以来,该学科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6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总数2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专著20余部。 该学科拥有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及先进完善的培养条件。自1981年获博士、硕士授予权以来,共招收4名博士生,其中已毕业19名,在读22名,培养博士后1名,硕士生200余名。由于注重对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毕业的研究生水平较高,毕业后很快成为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骨干,有些已成长为本学科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 面向二十一世纪,该学科十分注重农业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建设,瞄准我国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将科研工作定位于国际前沿领域,加速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将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 印度十分重视发展高等农业教育,近年来各农业大学为农业战线培养了大批毕业生,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如奥里萨邦农业和技术大学自1962年8月建校以来到1986年,已培养了兽医、农业工程、电力和机械、渔业等专业毕业生4800余名。此外,还为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培养了112名研究生。喀拉拉邦农业大学每年培养的专业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是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由此催生市场导向型大学的出现。此类大学客观上要求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以提升高校研究生的就业服务能力为培养方向,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构建现代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农业高校有效管理和研究生自我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完善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原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处唐山市胜利桥东,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拥有试验用地36公顷,固定资产672万元,在职职工总数125名。全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名,其中正高职7名、副高职33名、中职21名;有硕士研究生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省管中青年专家1名,省市跨世纪人才20名。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下设8个专业研究所,即:玉米研究一所、玉米研究二所、小麦研究所、油料杂粮研究所、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植保研究所、果品花卉研究  相似文献   

9.
丰县位于江苏省最西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县耕地面积126.6万亩,总人口109万,其中农业人口90.8万,是传统农业大县。丰县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共取得了各级科技成果120余项,其中部级6项,省级30项,市级86项。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4%,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改革与发展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朝鲜沙里院农业大学创建手1959年,是朝鲜师资力量最强,设备较好,教学科研成果众多的重点农业大学。该校现设有9个学部(系),有教师400名,其中教授博士20名,准博士副教授140名。该校有4万余平方米校舍,并有实验室、综合实习农场、实习工厂以及5个现代化专业实习农场。该校每年除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外,还招收外国留学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发兰  汪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76-3380
在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路径及存在的困境,提出了破解困境的对策,即政府应该鼓励高校以县城为单位培养在职研究生,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中的政策与投入保障作用,确保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丰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学位类型.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远意义及必要性。分析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二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三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创新效益;四是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彰显高校办学特色,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技术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与教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科技与教育的现状,并对其发性提出了看法。认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应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教育应抓好农业的发展,加强2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加大对农业高校的投入和采取有关特殊政策;实行招生改革,为农业第一线和贫困地区培养更多“招得来,下得去,用得上”的农业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及各高等院校已把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基础平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文章在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基础平台建设的思路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农业院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以中国H农业大学为例,深入研究了中国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姬春 《农学学报》2017,7(8):101-108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是地方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为了研究地方农业高校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本文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运用调研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指出了地方农业高校面临着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少等问题及其原因,最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研究表明,通过采取制定明确的符合实际的科技事业发展定位,强化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与中央部属高校错位发展和协同合作,提高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将能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应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及办学方向的政策分析入手,通过高校产业发展的个案剖析,对农业院校科技产业提出了培植核心科技企业,培育农业科技要素市场,建好生物种苗工程项目,培养科技产业化人才的发展构想,以及实现构想的具体措施;建设农业科技园,产学研结合,合作发展,做好项目贮备和重点成果转化的确认,建立良性企业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30年广西蔗糖加工业专利的发展状况,为广西蔗糖加工业技术创新发展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关键词和国际专利分类号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北京合享新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ncopat数据库对广西1986~2014年蔗糖加工业专利数据进行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合并、整理检索结果,对蔗糖加工业专利的申请量、技术类型、法律状态及申请人状况等进行分析。【结果】1986~2014年广西蔗糖加工业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生物技术专利占比(34.78%)最高,深加工产品应用技术占比(13.04%)最低。在审专利占申请总量比(40.30%)最高,有效专利和失效专利占比(29.85%)相同,失效专利中因撤回而导致无效的专利占比(16.42%)最高。有效专利的专利权人中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比42.86%,其次是高等院校(28.57%)和科研院所(23.81%);专利申请人中高等院校的申请量占比(32.84%)最高,其次为企业(25.37%)和科研院所(23.88%),个人为11.94%。广西蔗糖加工业技术创新存在深加工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制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专利战略竞争意识不强、失效专利比重高及科研成果多停留在研发阶段、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建议】“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推进蔗糖深加工系列新产品研发;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建立完善专利信息利用工作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探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孟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3-354,387
通过在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对2000年以来我国牡丹科研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不合理,投入高、耗时长、见效慢的基础研究没有被给予足够重视是当前牡丹科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等院校是科研主体,应进一步着眼于产业链条,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融入牡丹产业中,提高行业科技含量,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改变科研评价中的急功近利倾向"是高等学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该文在分析高校科研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科研评价存在弊端的根源,对改革现行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