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棉盲椿象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发生较多!一般绿盲蝽发生期比中黑盲蝽早7~10天。绿盲蝽除危害蕾铃造成脱落外,还刺吸嫩头顶芽和嫩  相似文献   

2.
棉盲蝽是危害棉花的各种盲蝽象的总称。主要种类有绿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和中黑盲蝽。麦盖提县发生主要见绿盲蝽。棉盲蝽危害棉花茎、叶,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四十六团农业科通过对艾美乐不同浓度的药剂防治对比试验,筛选出了防效好、对天敌危害轻的艾美乐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3.
绿盲蝽热激蛋白90基因AlHSP90是绿盲蝽体内重要的抗逆基因,参与绿盲蝽耐受高温、杀虫剂等胁迫反应。为了明晰绿盲蝽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体内抗逆基因的表达特征,本试验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杂交技术,重点分析AlHSP90基因及其蛋白在绿盲蝽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表达谱。结果表明:绿盲蝽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P0.01);与对照四季豆相比,取食茼蒿之后AlHSP90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雌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分别比对照上升了1.77、1.74倍;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表达量则分别比对照上升了1.98、1.94倍。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之后,AlHSP90蛋白的表达谱结果与其基因的表达谱结果高度相似。绿盲蝽雌、雄成虫取食Bt棉、常规棉后,AlHSP90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P0.01);而取食茼蒿之后,AlHSP90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AlHSP90基因是绿盲蝽适应棉花取食过程中重要的抗逆基因,并在绿盲蝽寄主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叶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网室抗性鉴定和室内测定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及棉花叶片棉酚和单宁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棉酚和单宁含量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花铃期叶片棉酚和单宁含量与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棉酚、单宁含量越高,棉花对绿盲蝽的抵抗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5.
 以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和其轮回亲本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绿盲蝽危害后转Bt基因棉花顶部嫩叶的几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部嫩叶氮代谢受到一定破坏,引起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这对叶片成熟后光合作用是不利的。棉花顶部嫩叶受危害后,缩合单宁含量提高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LA)活性增强,表明棉花植株抵御盲蝽危害能力提高,但转Bt基因棉品系顶部嫩叶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低于非转Bt基因棉品种;即使是绿盲蝽危害后的顶部嫩叶也均未达到非转Bt基因棉品种正常水平,这可能是导致转Bt基因棉盲蝽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棉花顶部嫩叶受害后,非转Bt基因棉泗棉3号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升高;非转Bt基因棉品种受绿盲蝽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不利于绿盲蝽的发生,而转Bt基因棉品系受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不利于对绿盲蝽的危害控制,这可能是转Bt基因棉绿盲蝽危害重于非转Bt基因棉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6.
棉花叶片茸毛和色素腺数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网室抗性鉴定和室内观察,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及棉花叶片茸毛数量和色素腺密度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为抗棉盲蝽棉花品种选育和制定棉盲蝽防治技术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茸毛、色素腺点在不同生长期均存在显著差异;棉花叶面、叶背和叶片茸毛...  相似文献   

7.
 以转基因棉国抗22,sGK321及其亲本棉泗棉3号、石远321为材料,研究了上述4种寄主上绿盲蝽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及海藻糖含量。结果表明:与亲本棉相比,2种转基因棉绿盲蝽若、成虫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均值较高,且若虫淀粉酶活性、成虫海藻糖含量在转基因棉国抗22和其亲本棉泗棉3号之间差异显著;同一品种棉花上成虫的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均高于若虫,并差异极显著。绿盲蝽若、成虫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及海藻糖含量在转基因棉及其亲本棉上的频率分布高峰基本一致;但与亲本棉花相比,2种转基因棉所测指标在低区间段分布较少,在高区间段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8.
绿盲蝽危害对棉花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诱导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2种转基因棉品种国抗22、sGK321及其亲本泗棉3号、石远321为材料,研究受绿盲蝽危害胁迫后,其叶片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动态。结果表明:接种绿盲蝽前后,2种转基因棉花品种叶片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与其亲本棉花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对棉花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无影响。同一棉花品种在绿盲蝽不同刺吸诱导的时间中,叶片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品种和接虫时间互作效应中,SOD、MDA、PAL活性或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品种与接虫时间在这几个指标水平上存在真实的交互作用,而其余生理指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生境对绿盲蝽生长影响,从分子角度确定绿盲蝽在果园的适合生境。采用绿盲蝽专用诱芯调查了枣园、葡萄园的绿盲蝽发生量,并根据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克隆精氨酸激酶片段,荧光定量PCR检测了绿盲蝽成虫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枣园绿盲蝽的发生量始终高于葡萄园,枣园有3个发生高峰,而葡萄园有2个。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序列含有783个核苷酸,可编码261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树表明AL-AK与其他昆虫AK相比近似度85%以上,且同半翅目昆虫较为靠近。枣园绿盲蝽精氨酸激酶基因表达量低于葡萄园。以上结果说明枣园生境比葡萄园适合绿盲蝽的发育,为针对性的防治绿盲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区棉盲蝽发生比较普遍,其中以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和苜蓿盲蝽(Adelphocorislineolatus Goeze.)为主.近年来,在新疆有猖獗发生和危害上升的趋势,该虫以2代若虫、成虫危害棉花造成蕾铃大量脱落,严重影响着棉花的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11.
旨在明确低温下绿盲蝽的存活能力、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及体内主要耐寒物质含量的变化,探究低温下绿盲蝽的耐寒能力以及生理响应。设置不同低温处理,测定绿盲蝽成虫的存活率;采用热电偶法,测定不同低温和时间组合下绿盲蝽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法比较山梨醇、葡萄糖、海藻糖、果糖等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5、-10℃处理24 h及以上时间后,绿盲蝽成虫存活率均为0;0、5、15℃处理24 h及以上时间后,绿盲蝽成虫存活率均达96%以上。低温处理能够降低绿盲蝽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5℃处理24 h时下降幅度最大;但处理时间进一步延长至48 h和96 h后,不同低温均不能有效降低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低温下绿盲蝽成虫体内的耐寒物质含量发生变化:处理24 h后,果糖含量在15℃下增加;处理48 h后,在10~15℃的低温下,果糖、葡萄糖、海藻糖、山梨醇含量增加。研究结果为揭示绿盲蝽的耐寒机理及其预测预报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邓州市棉田绿盲蝽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以成、若虫危害棉株顶芽、旁心和嫩叶,造成叶片破烂,幼蕾受害后变黑脱落。20世纪80~90年代为我市棉田次要害虫,1997年和2003年先后大面积推广种植BT抗虫棉和杂交棉以来,棉田防治用药次数少,使该虫逐年加重发生,已成为棉田主要害虫,笔者通过定田调查,大面积普查等方法对绿盲蝽进行调查研究,以掌握发生变化规律及发生现状,旨在为防治绿盲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不少植物上会有盲蝽象这类昆虫,这类昆虫对植物的嫩芽与花蕾等非常感兴趣,主要以植物作为食物,也有部分盲蝽象以其他小型软体昆虫为食。这类昆虫以绿盲蝽象类最多,一般生活在比较阴湿的地区,所以基本上是昼伏夜出的生活规律。而阿克苏地区有着比较大的昼夜温差,水源也十分充足。虽然阿克苏地区是倾向于暖热型气候的地区,但依然适宜盲蝽象的生存,在植物种植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盲蝽象的为害。对核桃种植过程中盲蝽象的规律进行调研,并根据最终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阿克苏当地的实际状况,研究出最适合的防治盲蝽象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正>"蝽三疯"(叶切疯、破叶疯、破头疯)是绿盲蝽的三个俗名,其学名是叫Lygus lucorum Meyer-Dür,别名又叫小臭虫、粉谷虫、天狗蝇,属半翅目、盲蝽科的一种害虫。此虫具有"三多"、"三广"、"三强"、"三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绿盲蝽分龄与其形态发育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龄数和龄期的确定是害虫预测预报以及制定其科学治理策略的重要依据,为了掌握绿盲蝽虫龄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通过测微尺对绿盲蝽3项形态指标进行了测量,以期探明其形态发育特征,选择最佳的分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形态指标的增长规律,绿盲蝽形态发育过程划分为速增期、缓慢期和停滞期3个时期;相邻龄期间头宽变幅的重叠度最低,变异系数小于体长和体宽;绿盲蝽形态发育特征不符合Dyar和Crosby法则.对所测3项形态指标和龄数进行线性和指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指数模型决定系数均较小,拟合程度较差;3项指标与龄数间的线性拟合的决定系数均较大,其中以绿盲蝽头壳宽值与龄数的二次、三次线性决定系数最大(R2=0.961),直线决定系数为R2=0.942,体长和体宽的直线决定系数均为R2=0.940.因此,可以根据绿盲蝽头宽来识别其龄数,为准确识别绿盲蝽虫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光周期对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光周期对绿盲蝽种群增殖的影响,应用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照强度4000 lx),系统研究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在5个光周期L︰D=8︰16,10∶14,12︰12, 14︰10和16︰8下的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繁殖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绿盲蝽各虫态存活率、产卵前期及产卵量等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绿盲蝽最高孵化率(L︰D=10︰14)比最低孵化率(L︰D=16︰8)高25.06个百分点;若虫最高存活率(L︰D=8︰16)比最低存活率(L︰D=16︰8)高25.26个百分点;雌成虫最高平均产卵量(L︰D=12︰12)比最低平均产卵量(L︰D=8︰16)多27.29粒。综合来看,光周期L︰D=12︰12处理下的绿盲蝽种群内禀增长率(rm)最大(0.1093),种群加倍时间(DT)最短(6.3417),表明该光周期处理十分有利于绿盲蝽种群的发育与繁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原来的次要害虫棉盲蝽上升为主要害虫,加之农民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不足,使其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一般发生田危害株率达10%,严重地块达25%~30%,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为此2006、2007两年笔者对棉盲蝽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治方法,供农民朋友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抗虫棉种植面积的连年扩大,主要害虫棉铃虫已经降为次要害虫,而以往的次要害虫棉盲蝽为害却逐年加重。据笔者今年调查,平均百株虫量达20~30头,最高达65头,棉花平均百株受害率57%,叶片平均受害率82%,蕾铃脱落中有50%~60%是由棉盲蝽为害造成的。棉盲蝽常造成叶片破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棉花中对绿盲蝽为害产生防御反应的基因,初步构建了绿盲蝽刺吸胁迫诱导棉花抑制性消减杂交正向文库,构建文库过程中随机挑取960个克隆进行菌落PCR鉴定,插入片段在250~1500 bp之间.经反向Northern筛选,测序拼接后得到78个非重复独立基因(unigenes).通过Blast2GO软件对unigenes...  相似文献   

20.
<正>据新疆植物保护网消息,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盲蝽在全区棉花、小麦、果树上发生为害逐年加重。8月上中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陆宴辉研究员和自治区植保站一行,赴昌吉州、石河子、沙湾等地调查棉盲蝽发生危害情况时,在玛纳斯县棉田首次发现绿盲蝽危害。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据文献记载,绿盲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此前在新疆棉区无相关发生报道,当前绿盲蝽在西北内陆棉区发生,给全区棉花安全生产带来了新的隐患。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