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多样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边疆省份,各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地域差异和民族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云南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是云南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云南自然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结合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多样性,造就了中华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姿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2.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著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安徽畲族聚居于皖南宁国,尤以云梯畲族乡千秋村的畲族人口最为集中。安徽畲族服饰与徽派服饰一道,是皖南地区最具文化特色的服饰艺术精品。从现代服装学的角度对安徽畲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围绕服饰图腾、造型、结构和服饰纹样这四大服饰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分别体现出了受强势文化所迫的图腾观念被动新构性;对于玄鸟凤凰的造型仿生性;二维构成的结构内敛性和多元涵化的纹样交融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有着优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和丰富的稻种遗传多样性,当地传统稻种蕴含了极高的生态、人文和经济价值。高度异质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多元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和丰富的农耕土著知识共同作用,使得哈尼梯田高度的稻种多样性依然存在。本研究主要分析当地传统稻种遗传多样性现状,分析传统稻种遗传多样性对抗病稳产的影响,分析农民种子系统对传统稻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它与自然、社区、文化的共生关系;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农民种子系统的保护和丧失,构建哈尼梯田传统稻种多样性影响指标体系,识别出对地方稻种多样性维持和管理有特殊解释意义的因素,对传统稻种可持续保护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杨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33-18834,18837
介绍了云南"坝子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形势,从自然环境约束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2个方面提出了云南"坝子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云南"坝子农业"发展应考虑的因素,要考虑到坝子承担多重发展的重任、坝子文化的自然赋存、云南省的政策倾向以及"坝子农业"发展的潜力与方向等多重因素。提出了云南"坝子农业"发展的对策: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加强坝区与山区、工农业、城乡等统筹发展;三是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与调整;四是保持发展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李卫芬 《农学学报》2018,8(2):29-34
为了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特异资源,对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系统的蔬菜资源调查。本文综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根菜类、叶菜类、茄果类等特异蔬菜种质资源和少数民族改良利用蔬菜资源的传统文化知识。分析表明传统文化保护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异蔬菜资源,特异蔬菜资源作为蔬菜资源的重要部分,对于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生产生活等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提出应在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异蔬菜资源的利用价值,在利用特异蔬菜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为了营造具有归属感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校园环境特性进行分析,认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功能完善性、信息传达性、社会同步性、艺术多样性和文化特色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特异资源,对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系统的蔬菜资源调查。笔者综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根菜类、叶菜类、茄果类等特异蔬菜种质资源和少数民族改良利用蔬菜资源的传统文化知识。分析表明传统文化保护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异蔬菜资源,特异蔬菜资源作为蔬菜资源的重要部分,对于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生产生活等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提出应在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异蔬菜资源的利用价值,在利用特异蔬菜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分析园林、植物、文化三者关系以及云南主要少数民族植物文化形成根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在意识形态方面应用植物的初步调查,对少数民族的园林植物特色作了归纳总结进而阐述了研究形发少数民族园林植物及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大传统生态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其中保护自然环境的宗教信仰、乡规民约、法律法令等内容在目前世界环境极度恶化的现实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及传承意义。民族地区高校更具备传播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保护思想的环境与平台。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交融及其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外来文化冲击和新栽培稻种的推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糯稻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传承和保护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并促进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二是要用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研究该地区的糯稻(特别是糯禾)遗传多样性资源;三是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适合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新型农家管理保护模式。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在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寻找更多的新途径来保护稻种遗传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使民族社区传统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通过对滇西北重丁村的实地考察,基于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提出包括野生植物认知与采集、狩猎文化生态旅游、传统植物栽培学习、少数民族社区家访和秘境穿越之旅在内的社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为传统生态文化的利用与保护提供选择路径,有利于民族社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三效合一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史料和现状资料的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云南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园林风格和形式。总结了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立足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态文化教育,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梁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286-10287
从人文思想、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解析了滇派园林的特色,说明了滇派园林区别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边缘化”的现象。本研究以云南德昂族乡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指数分析方法,提取出连通性较高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基于AHP层次分析法选取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四个方面的10个阻力因子作为指标,构建德昂族乡生态综合阻力面,结合最小阻力模型(MCR)生成潜在生态廊道,最后基于重力模型对潜在廊道进行识别并提取出重要的生态廊道,构建德昂族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生态源地的保护和生态廊道的建设以及建设生态踏脚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乡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学界对其源流、分布、形制、材料及工艺已有较多论述。本文则梳理了当地禾剪的各种具体用途,强调了禾剪与传统糯稻栽培之间的紧密联系,再将其置于整个民族稻作文化体系中去研究,并进一步揭示稻作文化中的族际差异,包括汉族粘稻(非糯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糯稻文化之间成系统的分化。总的来说,禾剪是高度适应于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作物性状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的收割工具,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902-10903,10906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