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志成 《养猪》2023,(5):70-72
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对养猪业危害很大的两种病毒性传染病,简称生猪“两病”[1]。各地区根据当地生猪养殖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辽宁省北票市台吉营乡某猪场出现疫情,通过采取常见传染病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检测以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混合感染。利用疫苗和干扰素及时防制,并使用抗生素拌料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严格消毒有效控制了该猪场的疫情。  相似文献   

2.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诊断猪高致病蓝耳病(HPRRS),为猪场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措施。方法对病死猪进行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结合临床、细菌诊断没有发现可疑细菌感染,抗体检测猪瘟抗体能达到有效保护,没有发现猪伪狂犬野毒抗体;RT-PCR结果显示该病例没有感染猪瘟病毒(CSFV)和猪蓝耳病的经典病毒(PRRSV),诊断发现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RRSV),病毒的培养也进一步证实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结论本案例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感染。  相似文献   

3.
对5例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进行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21594-1680变异株)RT—PCR检测、猪瘟病毒抗原检测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检测,结果4例疫情为猪瘟,仅1例疫情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相似文献   

4.
应用猪蓝耳病、猪瘟RT-PCR检测试剂盒对疑似猪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野猪病料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材料进行病原特征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送检病料存在猪蓝耳病病毒感染,但不存在猪瘟病毒感染;对猪蓝耳病病毒流行株NPS2基因分析表明,野猪源蓝耳病病毒NPS2基因与家猪源同源性达95.2%以上,是存在基因缺失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研究结果说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引起野猪发病,应采取相应疫苗免疫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5.
旨在了解近几年猪场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仙游县猪场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国家要求。  相似文献   

6.
某规模猪场反复发生仔猪腹泻疫情,仔猪死亡率很高。经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PCR及RT-PCR病原学检测,最终确诊为伪狂犬病毒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混合感染。建议猪场净化厂区环境,猪群实行全进全出制,逐步实现伪狂犬病毒和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的净化,从而根除反复发生的仔猪腹泻疫情。  相似文献   

7.
一起猪瘟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发生在某种猪场的一起疫情进行确诊,采集病死猪的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猪瘟荧光抗体检出率为50%(2/4),蓝耳病RT-PCR检出率为100%(4/4).试验结果表明,本次疫病是由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8.
对南充市某猪场的一起疫情进行确诊,采集病死仔猪的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PCR结果显示猪瘟病毒、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均为阳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猪场疫情是由CSFV、PRRSV和PRV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生猪"两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退出国家强制免疫后,其免疫密度大幅度降低,免疫保护率显著下降,以致生猪"两病"零星散发疫情偶有发生。本文针对江苏省泰兴市虹桥镇某猪场疫情,采取细菌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常见传染病抗体检测,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经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紧急接种猪瘟疫苗;2)间隔7 d后注射猪蓝耳病疫苗;3)圈舍内外彻底消毒;4)患猪肌肉注射干扰素、黄芪多糖;5)使用强力霉素和泰乐菌素拌料投喂,该猪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5,(6)
通过对山东某规模化猪场一起混合感染引起疫情的病原检测分析发现,疫情主要是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引起;同时根据抗体水平的检测发现,仔猪、肥育猪蓝耳病、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偏低,且离散度大,说明该猪场免疫程序存在设计缺陷。由于该猪场疫情属于混合感染,进行防控时应从猪场整体考虑制定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黑龙江省某猪场发生的猪病确诊,首先采用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病理解剖初步怀疑是猪圆环病毒病和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然后无菌取病猪脾脏、淋巴结进行细菌分离,分离纯化后的细菌经革兰氏染色、生化实验和动物实验,鉴定为猪链球菌;提取脾脏和淋巴结DNA、RNA经PCR检测出猪圆环病毒和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的核酸阳性条带。说明了该病猪确系猪圆环病毒、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和猪链球菌的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不敏感,对头孢咪唑、环丙沙星、氟哌酸高度敏感。并结合猪场的发病情况和试验结果提出了防疫方案和治疗措施,为猪场防治猪圆环病毒病、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与链球菌混合感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疾病,该病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 经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技术攻关得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3.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由动脉炎病毒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主要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和断乳仔猪呼吸系统症状,并干扰猪正常免疫系统,易造成猪瘟免疫失败,致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笔者就广西兴业县发生的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猪瘟并发病例,将其综合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河南某猪场暴发了一起以仔猪消瘦,大批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为了确定致病病原,研究团队对患病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确定了疑似病原,再通过对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毒(PRV)、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4种疑似病原进行PCR和RT-PCR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猪蓝耳病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我国很多地区暴发严重的猪疫情,对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本次疫情以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生长速度下降等为特征,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生。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多与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病毒、蓝耳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疫情复杂化。2007年的3月,农业部正式公布本次疫病的病原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明市某大型猪场进行猪瘟、普通蓝耳病、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疫病在猪场的流行情况,为猪场这几种疫病的防控和净化奠定基础。本次调查分别检测45份后备母猪血清、92份生产母猪血清、13份生产公猪血清,共计150份血清,150份扁桃体样品。通过ELISA方法分别检测了猪瘟、普通蓝耳病、伪狂犬病gE和伪狂犬病gB。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结果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病原学阳性率分别为8%和5.3%。一个月后对病原学检测阳性猪采样复查,结果猪瘟阳性率4.6%,高致病性蓝耳病阳性率2.6%。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93.3%,普通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率96%,伪狂犬病gB免疫抗体合格率100%,伪狂犬病gE感染抗体2%。生产母猪胎次越多,猪瘟和普通蓝耳病的免疫抗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7.
<正>猪附红细胞体和圆环病毒是目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从近年的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砚山县猪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部分猪群受到圆环病毒的隐性感染,抑制了免疫系统,在开展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免疫中,虽然加大了免疫剂量,但仍有猪瘟、蓝耳病等疫情发生。猪附红细胞体病也是一种条件性疾病,隐性带虫病猪居多,往往都是与其它疫病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三种重大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个问题,尤其是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或可能有PRRSV野毒污染的猪场选用何种免疫程序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更为有利。为此,我们设置并开展了两种免疫程序(一种先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然后间隔7d免疫口蹄疫和猪瘟,再间隔21d加强免疫口蹄疫和猪瘟;另一种是先免疫口蹄疫和猪瘟,然后间隔7d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再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1月,湖南郴州某规模化猪场发生2~3日龄仔猪呕吐、腹泻为主的疫情,发病率70%,死亡率80%,为确定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从发病猪群中采集2头病死猪的小肠、肺脏、淋巴结等组织进行PCR检测及基因测序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蓝耳病均为阳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均为阴性。测序分析显示所检测到的猪蓝耳病病毒与JXA1毒株高度同源,为高致病性毒株,检测到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变异毒株,隶属于GⅡ-b群。综合分析,引起此次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系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所致。  相似文献   

20.
我地某猪场去年在外地批量购进仔猪,发生了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疫病,进而继发感染附红细胞体病,该猪场育肥猪群和后备种猪群也未能幸免于难,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