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 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 kgN·hm-2和1472.7 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用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2.
在广州的赤红壤上进行六种农作制的五年试验表明,所有衣作制的氮平衡均盈余,其中水稻连作的农作制氮盈余较少,而含豆科作物者尤其是牧草大绿豆混播及双季稻冬种绿肥盈余最多,后者年亩增加氮素约10kg;各农作制氮盈余的原因是具有较高的氮肥效率和土壤全氮量显著增加。磷平衡在所有农作制中皆为亏损;磷肥效率低,多数衣作制投入的磷约有1/3移至耕层以下。钾平衡在含水稻的衣作制中亏损艮大,旱作者接近平衡或盈余;钾亏损的原因是含水稻的农作制钾的淋失量大,平均达投入的44%:土壤经种植五年后钾含量一般只能维持原有水平。养分平衡状况表明,供试六种衣作制中,油一茨和牧草混豆科作物两个农作制最有利于养分平衡,亏损较少,其次是油—稻和稻—肥两个农作制亦较有利于养分平衡。试验还说明稻秆和豆科作物基秆回田是维持农作制中氮平衡、钾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一年三季果和一年两季果两种生产模式对彩虹番石榴果实品质、商品率、产量 和产值的影响,为彩虹番石榴在闽南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建漳州种植的3年生彩虹番石榴 结果树为试验材料,采取一年三季果和一年两季果两种生产模式,比较2016—2018年两个连续生产周年两种生 产模式各季采收的彩虹番石榴果实在品质、商品率、产量和产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一年三季果模式的冬 季果品质最好,秋季果和春季果的品质较差,一年两季果模式的晚秋果和早春果品质中等;除一年三季果模式 的秋季果商品率低外,其余各季果实商品率均高于80%;一年三季果模式的两周年产量和产值分别为41.97、 41.92 t/hm2和26.90万、25.96万元/hm2,一年两季果模式的两周年产量和产值分别为41.55、40.76 t/hm2和25.34万、 24.47万元/hm2,虽然一年三季果模式产量和产值均略高于一年两季果模式,但其生产成本比一年两季果模式高 出约3万元/hm2,因此,一年两季果模式实际利润反而高于一年三季果模式。【结论】在闽南番石榴产区,彩 虹番石榴适宜推广一年两季果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连续11年在洋芋—玉米和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中,年度产量随施肥的不同产生变化,空白区产量逐年下降,常规区产量稳定,配方区产量稳中有升。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处理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呈上升趋势,土壤速效养分变化大,2种种植模式养分变化不同。2种种植模式土壤N和P2O5的投入量都较作物吸收量大,N盈余93.75~192.75 kg/hm2,平衡系数大于1.5的占2/3;P2O5配方区盈余10.20~43.65 kg/hm2,常规区洋芋—玉米模式盈余137.40kg/hm2,小麦—玉米模式亏损5.85 kg/hm2,平衡系数大于1.5的占1/3;K2O的投入量不足,平衡系数小于0.9的占2/3。  相似文献   

5.
立式旋耕对小麦生长季土壤紧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土壤立式旋耕方式对小麦生长季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状况的影响,以常规旋耕(TR,12 cm±5 cm)为对照,连续两季(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研究了立式旋耕(VR,30 cm±5 cm)在不施肥(nF)、施肥(F)条件下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度、产量及养分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连续两季持续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耕层土壤紧实程度;而且立式旋耕能进一步激发土地生产潜力,与常规旋耕不施肥(nFTR)处理相比,2018年立式旋耕施肥(FVR)、常规旋耕施肥(FTR)处理产量分别增加50.16%、36.28%,2019年分别增加42.91%、34.79%。与FTR处理相比,FVR氮肥农学效率提高38.29%(2018年)、23.35%(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5%(2018年)、6.02%(2019年)。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显著降低第一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10 cm土壤耕层的紧实度;而第二季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立式旋耕能降低小麦拔节期20 cm耕层土壤紧实度,在施肥情况下显著降低。两种耕作方式下灌浆期5 cm耕层的土壤紧实度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能够有效降低当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耕层(10 cm)土壤的紧实度,构建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资中县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6年相关农业统计资料和土壤养分分析数据,研究了资中县1985~1999年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田氮素大量盈余,盈余率超过50%;磷素盈余率超出80%;钾素1998年前一直处于亏缺30%以上的状态,1998、1999年已趋于平衡.同时,通过对1983年和2000年土壤养分含量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近20年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针对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梓潼县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相关农业统计资料研究了梓潼县 1985、1990、1993、1996、1998、1999共 6年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农田氮素平均盈余 4 1 2 3% ;磷素平均盈余 32 92 % ;钾素平均亏缺 5 6 2 9%。通过对 2 0 0 0年和 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养分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近 16年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趋势 ,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并提出了实现农田养分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泉州市1999—2003年的5处耕地连续定位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地力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在连续不施肥后逐年有所下降。与监测前相比,各监测点施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仅有微小增加,碱解氮含量变化虽然有波动,但总体上略有下降,而有效磷增幅较大并呈盈余积累丰富状态,速效钾均有显著降低并呈低指标含量状态。表现出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是氮磷有盈余而钾亏缺严重。肥料投入结构不平衡,有机肥料在施肥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化肥投入量逐年增加,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上海松江浦南地区典型设施菜地土壤养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中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逐年上升,各种养分不均衡;土壤pH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种植年限在5年以上设施菜地土壤出现酸化现象;耕层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盐分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在种植第3年达到最高峰;设施菜地中的盐分主要在耕层富集,存在向下运移的现象;该地区主要两种作物类型中,茄果类比叶菜类耕层土壤更容易富集盐分。  相似文献   

10.
陈宝红  鲁耀  杨文柱  段宗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10-16313,16326
[目的]了解不同有机物质增施对蔬菜连作地耕层土壤肥力、盐碱化、土壤CO2含量及蔬菜产量、产值的影响。[方法]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在云南通海县九街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蔬菜连作种植造成了耕层土壤养分耗竭,地力衰退,土壤盐碱化;从连续3季蔬菜种植管理养分来说,有机物质增施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机物质增施总体上促进耕层土壤pH值降低,从而有利于蔬菜连作土壤酸碱性改良,但耕层土壤Na+含量反而增加;动物粪肥增施有利于土壤CO2含量提高,从而促进土壤呼吸。不同有机物质增施对蔬菜生产的影响表现为烟杆〉家禽、家畜粪便〉废弃蔬菜叶〉稻草,其中稻草对蔬菜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有机物质增施总体上有利于蔬菜产量、产值提高;对连续3季蔬菜生产的影响表现为第3季蔬菜〉第2季蔬菜〉当季蔬菜。[结论]通过有机物质增施来培肥和改良土壤效果在短时间内不明显,尤其是稻草施用对当季蔬菜的生长反而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蔬菜种植中应谨慎使用,从养分长期管理角度来说,有机物质增施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改善蔬菜连作土壤生态环境,促进蔬菜健康生长,提高产量、产值。  相似文献   

11.
红壤丘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南红壤丘岗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其酸性和交换性以及大、中、微量养分含量状况.结果表明:柑橘套种西瓜(A1)和西瓜单作(C1)两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的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3+低于其他模式,而CEC、ECEC和盐基饱和度高于其他模式,说明二者的潜性酸也低于其他模式的,保肥能力强于其他模式;柑橘套种西瓜(A1)和西瓜单作(C1)两种种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大量养分含量高于其他模式;柑橘套种油菜(A4)和西瓜单作(C1)两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的绝大部分中微量养分含量高于其他模式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青岛市黄岛区蓝莓栽培园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栽培年限满5年、10年、15年的蓝莓地块,采集2种栽培模式、2种耕层深度的蓝莓植株根际和行间的土壤样品,及对照土样,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蓝莓栽培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蓝莓栽培园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基础养分含量普遍比对照明显提升,提升幅度0~20 cm耕层﹥20~40 cm耕层,且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呈现富集的趋势。蓝莓保护地栽培模式对土壤基础养分含量的提升程度大于露天栽培模式。蓝莓根际处土壤基础养分含量高于蓝莓行间,0~20 cm耕层土壤基础养分含量高于20~40 cm耕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图们江流域一年两作种植模式进行研究,一季作选取马铃薯3个品种,二季作选取萝卜4个品种、白菜4个品种。初步筛选出适宜图们江流域两季作的品种,马铃薯3个品种,白菜3个品种,萝卜4个品种,该研究为图们江流域一年两季作提供理论依据,为农民多样性种植和增产增收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巢湖流域内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制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传统休耕-水稻种植模式(n=26)作为参照,选取该区域典型的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由休耕-水稻种植模式转变而来,n=26)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养分盈亏状况,并分析种植模式改变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休耕-水稻种植模式下氮盈余34.02 kg·hm-2·a-1,其盈余率为16.7%;磷和钾分别亏损2.96、13.71 kg·hm-2·a-1,两者亏损率分别为9.1%和19.7%。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氮、磷、钾盈余量分别为589.27、194.93、144.22 kg·hm-2·a-1,三者盈余率分别为61.5%、66.4%、26.9%。长期大量施肥下,大棚番茄-水稻轮作导致土壤积累的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土壤的50.05、7.05、1.95倍和1.72倍。对比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土壤pH平均下降了0.83个单位,电导率平均增加了0.73 mS·cm-1,该模式下土壤呈明显的酸化和盐渍化趋势。研究表明,当前巢湖流域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的养分收支呈盈余状态,土壤积累了大量速效养分,存在一定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青岛市黄岛区蓝莓栽培园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栽培年限满5 年、10 年、15 年的蓝莓地块,采集2 种栽培模式、2 种耕层深度的蓝莓植株根际和行间的土壤样品,及对照土样,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蓝莓栽培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蓝莓栽培园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基础养分含量普遍比对照明显提升,提升幅度0~20 cm 耕层﹥ 20~40 cm 耕层,且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呈现富集的趋势。蓝莓保护地栽培模式对土壤基础养分含量的提升程度大于露天栽培模式。蓝莓根际处土壤基础养分含量高于蓝莓行间,0~20 cm 耕层土壤基础养分含量高于20~40 cm 耕层。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四川盆地丘陵区3个生态亚区近20年(1981~1999)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生态亚区农田氮素平均盈余59 59%、39 75%、11 12%;磷素平均盈余40%以上;钾素平均亏缺38%以上。根据3个典型县土壤养分动态变化,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近20年对淮安市农田主要作物肥料投入与产出的养分平衡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氮素投入盈余过剩,磷素仍有盈余,钾素亏缺数量较大,耕层土壤种植小麦、水稻以及经济作物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地力贡献率逐年下降。2008—2012年氮素投入平均盈余259.05 kg/hm2,磷素平均盈余76.05 kg/hm2,钾素平均亏缺211.35 kg/hm2;2007—2012年地力贡献率平均年递减3.6个百分点,小麦对肥料的依赖性高于水稻,平均高出6.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更高,平均分别高出小麦、水稻12.1、18.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近几年,山东省莒县调整大棚种植业结构,变一年一季深冬大棚蔬菜种植为一年两季深冬大棚蔬菜种植。采取深冬大棚番茄套种菜豆反季节一年两种两收种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每667m^2产番茄14000kg,收入25000元,菜豆产量为2500kg,收入7000元,一年共收入32000元。  相似文献   

19.
焦作市农田耕层土壤养分现状与施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对焦作市农田耕层养分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土壤养分含量整体上处于高肥力水平以上。其中,有机质含量16.5 g/kg,速效氮103.49 mg/kg,有效磷15.81 mg/kg,有效钾129.51mg/kg。与1990年监测结果相比,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较大提高,有机质增加16.31%,有效氮增加41.67%,有效磷增加65.52%,有效钾则下降11.92%。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异趋势与土壤养分平衡处于盈亏状况有关,一个轮作周期后,土壤—作物系统内,氮素盈余263.81 kg/hm2,磷素盈余38.9 kg/hm2,氮磷用量偏高未得到合理高效利用;而钾素亏缺71.88 kg/hm2,若土壤钾长期处于亏缺状态,会明显降低土壤供钾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计算方法,对东北地区土壤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及其对面源污染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田化肥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种植区间化肥投入差异较大;氮、磷肥用量是造成农田土壤氮、磷平衡空间差异的直接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由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均由建国初期的亏缺转为盈余,赢余量呈现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差异较大。与80年代相比,2002年由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总氮平衡和总磷平衡进入水体环境的氮、磷负荷均有所增加,各省农田进入水体环境氮、磷负荷的升高幅度分别为:辽宁,氮负荷29%,磷负荷3%;吉林,氮负荷93%,磷负荷229%;黑龙江,氮负荷39%,磷负荷125%。果树蔬菜种植面积比例的增加是造成农田土壤氮素盈余增加的原因之一,两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随着辽河流域果树、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果树和蔬菜农田土壤养分过度累积对辽河水体面源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