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缙云卫矛为重庆市特有濒危植物,本文对破碎化生境下缙云卫矛种群的数量统计进行研究,以探讨种群大小对该物种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年龄结构图反映出种群越小,幼龄个体的比例也越小;种群静态生命表反映出种群越小,其个体寿命有减小的趋势;Leslie矩阵分析表明各种群的数量动态均呈下降趋势,种群越小,其数量下降的越快。对该物种的保护应首先防止生境破碎化的加剧,其次要防止种群大小的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濒危植物缙云黄芩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样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Hudbert生态位宽度及Pianka生态位重叠等计算公式,测定了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 C.Y.Wuets.Chow)八个种群中草本层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八个种群中有七个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群落中是最大的,说明缙云黄芩的生态适应幅度较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研究还发现,尽管缙云黄芩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但具有相同或相似环境要求的物种问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他们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高,缙云黄芩与其他主要伴生物种间对生境内有限资源存在较激烈的竞争,这可能是导致其分布区狭窄、逐渐濒危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于2021年,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内建设的固定样地(1 hm2)中的木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中径级代替龄级方法对其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此区域的木榄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Ⅰ—Ⅳ龄级的个体数量之和占种群个体总数的75.4%,Ⅳ龄级后植株个体数量降低趋势明显。(2)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但种群较为不稳定,外界干扰下种群数量增长趋势不显著。(3)此区域的木榄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类型,意味着其种群的低龄级阶段个体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高龄级阶段个体死亡率趋于平稳。(4)此区域木榄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生存分析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在低龄级阶段的动态变化相对较为剧烈,发展到高龄级阶段种群的动态变化相对平稳。(5)该区域木榄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分析也反映出,低龄级个体数量经历2~3个龄级时间后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中龄级的个体数量在经历2~9个龄级时间的种群发育过程中,种群个体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种群总体个体数量随着龄级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的种群保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濒危植物保护是全球范围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其保护现状令人堪忧。长期的人为干扰,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调查地区仅存不到600株。因此,应针对资源冷杉的濒危现状,从种群生态学、生殖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研究,从种群生活史的途径和分子水平揭示种群生态机理.以及在自然状态下的濒危过程和致危机制,通过基础研究和生境管理,使生态环境恢复,种群数量扩大,达到保护资源冷杉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以平均密度、聚集度指标m*/m和有虫样方比率作为聚类因子,分析了卫矛矢尖蚧一龄若虫种群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卫矛矢尖蚧一龄若虫种群的扩散期是其孵化高峰前后;孵化高峰期为种群向更大的生境空间急剧扩张时期;孵化初期及末期为种群的聚集、收缩时期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不同种群的种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卫矛7个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空间隔离的种群,对其种子萌发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种群的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率差异极显著,种子萌发率与所处种群的大小呈极相关,大种群与小种群的种子萌发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各种群的种子萌发率与其所处生境的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各种群的平均种子质量与种群大小及土壤条件均无关,说明种群平均种子质量是一个较为稳定的不易受影响的参数.小种群低萌发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近交衰退带来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引起的,而不是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要长期保护这些小种群,应将种群统计因素与种群遗传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增加种群中个体数目,扩大种群,提高种子萌发率,促进种群更新,才能有效地维持这些小种群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7.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典型抽样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的三个主要分布区域云南省广南县、广西雅长林场、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进行调查.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蒜头果种群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死亡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蒜头果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Ⅲ级和Ⅵ龄级.Ⅵ龄级死亡率达到最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大兴安岭呼中区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率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对兴安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龄级下落叶松种群的个体数量有明显差异,I~Ⅲ龄级落叶松种群个体数占绝大多数,IV~VI龄级落叶松种群个体数相对较少;落叶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呈DeeveyⅡ型(对角线型);消失率和死亡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单峰型,I~Ⅲ龄级落叶松种群的消失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IV~VI龄级落叶松种群消失率和死亡率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
黄山松种群统计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根据 3个地区的黄山松种群的调查材料 ,利用生存分析理论 ,编制静态生命表 ,绘制各个地区的生存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及危险率函数曲线 ,同时应用谱分析方法分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黄山松种群的存活曲线整体上趋于DeeveyⅡ~Ⅲ型之间 ;死亡率曲线有两个高峰 ;不同地区的种群其死亡强度和死亡高峰出现的时间格局有明显的差异 ;谱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的黄山松种群生长周期不同。以上结果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云南红豆杉种群结构与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4块总面积为5600m^2样地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云南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级结构,编制了该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的种群数量少,种群发育过程中具波动性,但仍属稳定型种群。云南红豆杉的年龄结构与大小级结构差异较大,不宜以大小级结构替代龄级结构。云南红豆杉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曲线,该种群的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龄级为110~130a和220~250a阶段出现第一和第二峰值。生存空间与养分竞争可能是产生最大第一峰值的主要原因。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云南红豆杉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期锐减、后期衰退的特点。云南红豆杉种群在160~190a龄级后进人生理衰老阶段,生存率小于5%,累计死亡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11.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理论为基础对辽宁东部山区野生胡桃楸种群数量随树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桃楸种群数量属于增长型,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较一致,均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第3、4龄级期,一个在最后期。阴坡分布胡桃楸总量大于阳坡,而阴坡的种内竞争先于阳坡,且减少数量和幅度亦大于阳坡;阴坡的种群数量随年龄趋于稳定早于阳坡。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中的昆虫种群数量动态非常复杂,种群数量是不确定的,对于种群动态的模拟研究方法有回归曲线的拟合和依昆虫的生物、生理特性而建立的各种发育动态模型。数学生态在昆虫种群数量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对昆虫数量动态的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克隆植物在基株和种群水平上的形态可塑性变化分别表现为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的变化,这种可塑性变化对于克隆植物适应环境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仅分布于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濒危特征的根茎克隆植物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的9个样地的8种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把9个样地归并成群落透光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的密林、疏林和林缘旷地3类生境。通过对这3类生境9个样地缙云黄芩的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4个克隆构型特征指标和分株密度、分株高度、总生物量3个分株种群特征指标的测定与分析以及联系环境因子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缙云黄芩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在不同生境中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缙云黄芩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在3种不同的生境中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克隆构型特征参数的分布型在3种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Two-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对9个样地间的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等克隆构型特征参数的分布型的相似性比较表明同类生境间相似程度高。不同的生境间相似程度较低。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分布型的偏斜度在密林生境中向小于平均值方向偏斜,而在林缘旷地生境中向大于平均值的方向偏斜,在疏林生境中,两种方向的偏斜都存在。分株密度。分株高度和种群生物量3个分株种群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均是:密林〉疏林〉林缘旷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群落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分别是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变化的主导环境影响因子。随着生境群落透光度的增加和土壤水分的减少,缙云黄芩的克隆构型向间隔子变长、新分株形成能力减弱和分株角度增大的“游击型”构型演变,而分株种群向着分株密度减少,分株高度变矮,总生物量减少的不利方向演变。结合缙云黄芩的生物学特性和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推论群落里强烈的光照和低的土壤含水量是缙云黄芩呈现濒危特征的主要外部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种群静态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利用生存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连香树种群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型,其种群内幼苗较少,中老龄个体较多;(2)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Ⅱ龄级出现峰值,即幼苗死亡率较高;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3)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连香树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和末期逐渐衰退的特点,目前种群已处于衰退的早期。  相似文献   

15.
恩施盛家坝红椿天然种群动态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典型代表意义的红椿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红椿种群中,1龄级和7龄级存活数分别占总数的28.57%和16.07%。27.5 cm以上径级的立木有10.71%。动态指数Vpi=27.84%0。2生命表表明,种群死亡趋势前期高于后期,死亡高峰在1龄级和4龄级。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型,说明环境筛和种群竞争加强造成波动。3时间动态对第3、5、7龄级预测表明,种群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4红椿种群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基本一致,即在1~7龄级波动很大,其中3~4龄级时死亡率和损失度最大。研究认为:红椿种群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竞争和环境干扰。对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以及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是红椿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编制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利用存活曲线、致死力曲线、植物种群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等来综合分析种群的动态趋势,同时引入4个生存分析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为稳定型种群,但种群早期存活数随龄级急剧下降,只有16%的幼苗能进入第2龄级,而后期存活值波动不大,说明幼苗成长为幼树的过程中要经过严格的环境筛选.分析认为,南于南方红豆杉幼苗竞争能力弱,在群落中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导致其较高的死亡率,降低了其对后期各龄级的补充能力,同时人为干扰和破坏加重了这种趋势,从而导致其濒危.  相似文献   

17.
运用花粉萌发、联苯胺一过氧化氢法、花粉一胚珠比、杂交指数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ides Yang)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卫矛花粉一胚珠比为764~1340,杂交指数等于3,结合人工授粉和套袋实验结果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根据套袋实验及实地观察可以推测该物种以风媒传粉为主。其花粉活力较高,持续时间较长,花粉质量可能不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其雌雄性功能具一定的重叠期,提高了同株异花授粉的几率,雌雄性功能表达在时间上的差异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气候条件对传粉过程的限制可能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珍稀濒危树种珙桐的生存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珙桐(Davidiainvolucrate)为中国一级保护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树种,属于珍稀濒危的单属单种植物。近年来,由于区域开发项目的增多,致使这种古老而珍稀树种的天然分布生境和天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此,本文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研究了珙桐的生物和生态特性,系统分析了珙桐在不同地质阶段的地理分布状况,探讨了促使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年份标准样地调查表明,在没有人类干扰的区域,珙桐种群数量随年份增加;但是在有人类干扰的区域,珙桐种群数量随年份减少;随着人口密度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珙桐种群数量呈对数曲线y=-100.7ln(x)+178.09的速度下降,这表明珙桐种群已由优势种群衰退到濒临灭绝的程度。基于对珙桐的现有研究,提出了珙桐的保护措施。图3参31。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Rainforest Portal”网站2006年4月5日报道:一个环境组织今年4月5日称,在过去的6年中,印尼部分地区濒危的苏门答腊大象种群数量下降了75%,在不久的将来,其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在小陇山林区对连香树种群进行群落调查获得基础数据,通过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方法对不同生境的连香树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分析的果表明:连香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形,其种群属于增长型;连香树种群整体上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连香树种群存在两个死亡率高峰,分别在幼苗向幼树转化阶段和成年阶段,连香树种群在10龄级时大多已死亡,总亏损度最大,为4.6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