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杨俊  王天毅  姚刚 《农技服务》2023,(12):34-36
为优质杂交稻宜香优2115科学选择栽插方式和为水稻绿色增产增效项目提供理论参考,以宜香优2115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机插、抛秧、手插3种栽插方式处理,对比不同栽插方式对宜香优2115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产量依次表现为手插>抛秧>机插,手插水稻产量为576.77 kg/667m2,抛秧水稻产量为562.33 kg/667m2,机插水稻产量为545.49 kg/667m2;手插水稻产量较抛秧和机插分别提高2.56%和5.73%,但手插、抛秧和机插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为兼顾水稻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效率,机插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使用不同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东台地区不同栽培方式(直播、机插)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直播水稻产量较机插水稻产量低5%左右。从产量结构成因来看,直播稻穗粒数显著低于机插稻,直播水稻穗熟度大于机插秧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品种Y两优2号、博ш优9678为材料,研究了晚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机插质量无影响,与杂交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杂交稻机插密度以行距30cm×株距14cm和行距30cm×株距16cm处理,即667m2机插1.39万株和1.59万株处理单位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机插水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机插水稻显示出明显的稳产高产性。但由于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分蘖肥和穗肥的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育秧密度高、秧龄短和定量栽培技术的不完善,在种植与管理技术方面较常规人工移栽水稻具有明显的差异。本试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机插水稻大田栽培技术,探讨氮肥运筹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杂交中籼稻栽培氮肥运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有效穗数、有效产量显著高于行距30 cm的水稻;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略有下降;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是影响机插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超过一定的范围,有效穗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分析水稻产量增减形成机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上选择适宜的稻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比较了手插、机插、直播3种稻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及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手插、机插、直播。  相似文献   

7.
机插水稻在石庄镇推广种植已有1 2年,但近年来机插水稻的产量一直较低。针对这一现象,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石庄镇机插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机插水稻的增产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应用机械进行水稻种植的主要特点,探讨机插水稻的栽培技术现状,同时研究了机插水稻的栽培技术实施方式。通过正确应用机插水稻的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 203.3~1 346.7和776.7~1 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 128.7~2 212.2和1 574.2~1 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普遍存在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差、机械栽插植伤重、缓苗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机插水稻群体生育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杂交中籼水稻产量潜力发挥和机插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械化育栽技术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总结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介绍了平衡栽培的定义,规定了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品种选用、育秧、整地、机插等技术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和不同目标产量施肥量,提出了平衡栽培的育秧技术、整地和机插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机插水稻不同播量试验是机插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基础。本试验通过机插水稻塑盘育苗不同播量控制,探索不同播量与秧苗素质、群体质量和产量问的关系。以明确机插水稻塑盘育秧的适宜播种量,为机插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在肇庆市怀集县以人工手插为对照进行3种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手插相比,机直播生育期缩短15d左右,机械插秧种植的生育期与人工手插基本相当;2010、2011年,毯状机插、钵毯机插和机直播的产量均低于人工手插,但机直播的平均日产量高于人工手插;2012年毯状机插、钵毯机插的产量都高于人工手插,机直播的产量与人工手插基本相当,3种机械种植方式的平均日产量均高于人工手插.  相似文献   

13.
进行水稻机插、抛秧、手插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和抛秧的栽培方式省工、省时,水稻产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特选用“绿舟牌”49%掺混缓释肥,开展了同等施氮量条件下不同肥料运筹的机插水稻侧深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每667 m2纯N施用量为18 kg的条件下,应用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施用“绿舟牌”49%掺混缓释肥,不同肥料运筹的水稻产量均较为理想,以在水稻秧苗机插时每667 m2侧深施缓释肥45.0 kg、在水稻秧苗机插后5~7 d每667 m2施尿素11.7 kg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实际产量可达680.0 kg。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机插混合种植水稻的优势及制约机插稻产量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在探究混合种植水稻抗性及产量影响的基础上,探究高产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秧龄机插水稻生理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不同秧龄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的比较分析,本地机插水稻应选择生育期约150d左右品种,播种期控制在4月20-25日,秧龄弹性达到30-35d,始穗期在8月10日左右,机插水稻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如皋市长江镇种粮大户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机插水稻的产量水平却不高。剖析了长江镇种粮大户机插水稻低产的原因,并提出了种粮大户机插水稻的增产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锡山区水稻机插的高产栽培技术,并与人工手栽的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表明机插水稻可提高基本苗数,优化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产量;同时分析了机插水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浦东新区为找出最适宜水稻高产的种植密度,特进行了水稻不同机插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窄行(25cm)机插明显比目前浦东新区推广的宽行距(30cm)机插产量高,适宜的机插密度为25cm×11cm。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及机插水稻的推广和普及,为保障水稻稳产、高产,总结了影响机插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机插水稻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