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通过总结我国南方匙吻鲟人工繁殖经验,探索哈尔滨市高寒地区匙吻鲟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试验研究表明,高寒地区雌性匙吻鲟10龄达到性成熟,繁殖适宜水温16~21℃,每千克亲鱼体重怀卵量为1.42万粒,获得受精卵15.2万粒,受精率82.4%,室外22℃池塘水孵化率为52.1%。室内苗种培育5万尾水花,经过30 d培育获得5~7cm鱼苗3.6万尾,成活率为72.0%。  相似文献   

2.
亲鱼来源主要是从江河、湖泊、水库中捕捞的商品鱼种,要求选择纯种、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鳍条完整,无损伤且已达到性腺成熟的鱼。首先需要后备亲鱼培育,后备亲鱼培育可采用主养或混养的方式培育,主养面积1-2亩,混养面积一般为2-5亩。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加快培育日本锦鲤亲鱼。[方法]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日本锦鲤亲鱼池塘培育和人工繁育的技术方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对日本锦鲤亲鱼进行大量培育和繁殖。[结论]该文为日本锦鲤亲鱼的培育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匙吻鲟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凡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6):985-986
介绍了匙吻鲟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繁殖特性,阐述了匙吻鲟素鱼放养与管理、苗种培育和成鱼的人工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卡拉白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要点,即后备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和鱼苗孵化的关键技术。采用鱼类催产药物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4μg/kg)、马来酸地欧酮(DOM 2 mg/k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0.12 mg/kg),三者混合注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自然受精或人工干法受精,孵化桶流水孵化等方式,卡拉白鱼受精率达97%,鱼苗孵化率83.60%。简述了仔鱼、苗种培育及池塘养殖技术。鱼苗生长阶段采用室内平面槽强化培育仔鱼,投喂蛋黄、豆浆和虾苗饲料,仔鱼10~15 d下塘,结果表明:苗种成活率85%。  相似文献   

6.
以大连沿海捕获的松江鲈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松江鲈鱼亲鱼培育与繁殖技术研究,介绍了松江鲈鱼亲鱼培育和繁殖的关键技术,包括雌雄鉴别、亲鱼培育、催产与孵化、胚胎发育与苗种培育,提出了亲鱼培育与产卵新方法,实现了受精卵规模化孵化的突破,解决了苗种饵料需求,为大规模生产苗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四大家鱼亲鱼的培育和人工繁殖,是传统淡水养殖的基础和前提,做好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亲鱼的培育与人工繁殖包括亲鱼培育、人工繁殖、产后护理3个阶段,基于此,就四大家鱼亲鱼的培育与繁殖相关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持续保护和开发利用匙吻鲟资源,对匙吻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对匙吻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人工产卵、取精,进行干法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后在双简解剖镜下观察与研究,并用体视显微镜辅助拍摄并记录.结果表明,匙吻鲟的成熟卵为多黄卵,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匙吻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卵黄栓期、神经胚期、心脏搏动期、孵出期.在水温为22~25℃时,匙吻鲟胚胎发育需要90 ~96 h,总积温为2112~2250℃·h.孵化出的仔鱼全长7.05~7.32mm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星云白鱼的生物学特性,并从亲鱼选择、亲鱼培育、模拟天然产卵场所、卵子收集和孵化、饲养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总结其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开发和利用上海市淀山湖土著鱼类资源赤眼鳟,在池塘条件下,从亲本采集、日常培育、产前强化培育等方面,介绍了赤眼鳟亲鱼培育技术,并从亲鱼选择、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等环节,总结了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杂交鲟和匙吻鲟HSP70 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法从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schrencki)和匙吻鲟(Polyodonspathula)肝脏RNA克隆获得HSP70基因的全长cDNA(HSP70 cDNA)。所测定的HSP70 cDNA序列与NCBI/GenBank上登载的鲫(GenBank No.DQ872648)同源性最高,杂交鲟和匙吻鲟分别达96%和98%,杂交鲟HSP70序列为382 bp,匙吻鲟为334 bp。将杂交鲟和匙吻鲟与其它脊椎动物HSP70氨基酸序列用DNAstar软件进行相似度比较,鱼类与哺乳动物、两栖类非洲爪蟾之间HSP70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平均值分别为86.2%和86.8%。鱼类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大,平均为93.8%,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以HSP70核苷酸序列为分子标记,用MEGA4软件中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12个物种HSP70系统发育树,识别出3个大的单系类群:杂交鲟、匙吻鲟、团头鲂、鲫、鲤、斑马鱼聚为类群一(bootstrap 96);虹鳟和大西洋鲑聚为类群二(bootstrap 100);人类和褐家鼠类聚为类群三(bootstrap 89)。  相似文献   

12.
洪湖地区大宗鱼类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湖北省洪湖地区各种大宗鱼类健康高效养殖模式,结果表明,池塘主养青鱼效益最佳,但对池塘条件及养殖区投入有所要求;池塘主养鲫鱼投产比优异,草鱼主养投入成本最低,养殖面积也较大,但投产比较低。综合分析3种大宗鱼类健康高效池塘养殖模式,环境条件、产品质量均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国外鲑鳟鱼类先进的育种实践,从基础群体的建立、育种目标的制定、繁育方案的确立、育种值的评估、育种效果的分析、育种成果的商业化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常规育种技术在鲑鳟鱼类品种的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匙吻鲟摄食器官数量性状胚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匙吻鲟摄食器官发育期较长,全长65.5mm,以前为仔稚鱼期,摄食方式为吞食,适口饵料粒径大于0.3mm,阶段口径,口宽及齿的数量发育较快。全长65.5mm后开始出现鳃耙,其长度及过滤面积呈幂函数增长,显示具有较强的过滤能力。滤食阶段,鳃耙间距小于0.1mm,饵料规格与鳙相似。本文对匙吻鲟口及鳃耙数量发育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探讨了其摄食器官数量性状与食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小型池塘为研究对象,以放养鳙的混养池塘为对照,于2009年4-12月研究主养草鱼混养匙吻鲟的池塘中浮游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中蓝藻、绿藻的数量在试验期间较高,处于优势地位,但裸藻生物量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最大;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数量在6-8月份处于高峰期,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试验期间小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植物和小型原生动物)数量增加,并占据优势;氮磷比与绿藻、裸藻的生物量显著相关;匙吻鲟放养池塘中的浮游生物与鳙放养池塘中的差异不明显.可见,在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小型池塘中混养匙吻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匙吻鲟摄食器官发育期较长,全长65.5mm,以前为仔稚鱼期,摄食方式为吞食,适口饵料粒径大于0.3mm,阶段口径,口宽及齿的数量发育较快。全长65.5mm后开始出现鳃耙,其长度及过滤面积呈幂函数增长,显示具有较强的过滤能力。滤食阶段,鳃耙间距小于0.1mm,饵料规格与鳙相似。本文对匙吻鲟口及鳃耙数量发育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探讨了其摄食器官数量性状与食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匙吻鲟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温19—28℃下,测定了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14.98g±1.35g~156.42g±23.46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匙吻鲟幼鱼耗氧率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8:00和18:00,低峰值出现在0:00。耗氧率(Y)与水温(T)呈显著正相关,Y=0.2918T^0.2818(R^2=0.9477);耗氧率(Y)与鱼体重(W)呈显著负相关,Y=0.2924W^-0.1663(R^=0.9326);耗氧量(Y')则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Y'=4.675W^1.5136(R^2=0.9332);匙吻鲟的窒息点为(2.813±0.056)-(3.468±0.072)mg/L(以O2计)。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自然  陈立婧  王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67-6468,6621
水产养殖与湖泊污染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识并利用此关系,对于渔业和湖泊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径流污染和内源释放是造成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养殖污染源于残饵、代谢物和水产药物的排放。以南漪湖、滆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泊为例,说明过度的养殖规模,落后的养殖技术,残饵、代谢物、药物的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进而限制水产养殖的发展;合理的养殖规模、布局和结构,先进的养殖技术能减轻对湖泊环境的压力。协调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渔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湖泊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乌鳢苗种繁育及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对乌鳢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阶段的关键环节:亲鱼培育、人工催产、鱼卵孵化、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总结了一套实用的乌鳢养殖技术。实践证明,使用该技术能提高乌鳢鱼苗成活率和成鱼产量。  相似文献   

20.
2010年8月对三疣梭子蟹4种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溶解氧含量进行连续24 h的观察,分析不同养殖模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昼夜和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溶解氧在4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昼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下午最高,凌晨最低,白天高于夜间;底层溶解氧,在有机械增氧的三种养殖模式中,昼夜变化规律与表层基本一致,与之相反,无增氧的条件下,其溶解氧变化呈夜间高于白天的状态。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均为中午表层高于底层,尤以传统养殖更为显著;夜间垂直变化相对较少。通过对3种增氧模式的增氧效果的比较分析,以高位池精养模式效果最好,底充氧模式稍差。同时探讨了溶解氧与水深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夏季在梭子蟹养殖生产中,如未配置增氧设施,水位应控制在1.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