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夏茭适宜的栽培模式.[方法]以双季茭白龙茭2号和浙茭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棚覆盖、小拱棚覆盖和露地栽培3种模式,分别考查分析不同模式对茭白萌芽、生长发育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利用大棚、小拱棚覆盖栽培,均可以提高早期温度,促进茭白萌芽,促进提早上市,提高市场销售价格.但小拱棚栽培保温效果相对大棚栽培较差.[结论]夏茭栽培以大棚、小拱棚覆盖栽培模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早茭白上市时间,增加农民收入,2年来,我们进行了茭白大棚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大棚茭白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1栽培技术1.1品种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熟品种浙茭2号,该品种株高2m左右,叶宽3.5~4.5cm,分蘖较强,抗逆性好。茭体呈纺锤形,茭肉长17cm左右,横径4cm左右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八月茭和双季茭品种浙茭2号为材料,研究茭白对土壤中重金属Pb、Cd、Hg的吸收规律,以及造成茭白超标的土壤重金属限值。采用大棚盆栽方法,通过重金属Pb、Cd、Hg不同水平栽培试验,分析检测茭白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茭白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在土壤中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性,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吸附强度的顺序为HgPbCd,Cd在2个茭白品种的样品中均未检测到;且2个茭白品种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积累有差异,八月茭对重金属Hg的富集强度大于浙茭2号;Pb、Hg致使茭白污染超标的土壤限值分别为1 053.57 mg·kg~(-1)和0.08 mg·kg~(-1)。  相似文献   

4.
陆玉英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08-108,110
阐述了大棚栽培茭白的优势,总结了双季茭白夏茭大棚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茭白的大棚设施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农业》2011,(14):32-32
一、茬口安排 茭白品种类型有单季茭和双季茭之分,设施栽培茭白应选用双季茭品种类型。江苏省露地栽培茭白采收上市期已基本实现夏茭与秋茭的连接,可自5月上旬直至10月下旬,因此,可以开展夏茭的春提前栽培和秋茭的秋延后栽培.  相似文献   

6.
通过利用大棚双季茭5—8月茭白田空闲期套种一季丝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创建了茭白—丝瓜—茭白的新型种植模式,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模式下秋茭、大棚夏茭、丝瓜栽培技术,以期为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茭白浙茭2号大棚窝泥栽培技术.2年的茭白大棚窝泥栽培试验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较,浙茭2号整个生长期不施农药,茭白粗壮、洁白、脆嫩,上市时间提早40d左右,667 m2产量达2 432~2 486 kg,增产150~652 kg,增加效益1 256~1 346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浙北地区双季茭白中的夏茭不同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试验表明,设施栽培对茭白生产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使茭白生育期提前,其中大棚+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模式可提早一个月采收。5种模式下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利润差异显著,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模式比露地模式产量分别提高35.2%、32.7%、28.0%和12.8%;产值分别提高111.5%、76.1%、29.1%、16.2%;利润分别提高149.8%、102.7%、42.9%、34.5%,因此设施栽培条件越好,相应的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单季茭对土壤重金属铅镉汞的吸收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棚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六月茭和十月茭2个单季茭品种对Pb、Cd、Hg的吸收富集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Pb、Cd、Hg浓度的提高,茭白中的Pb、Cd、Hg含量在检出后均呈上升趋势;茭白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可推测Pb、Cd、Hg致使新鲜茭白重金属污染超标的土壤临界含量值分别是2 260,10.326,0.046 1 mg·kg~(-1)。综合而言,茭白是对Pb和Cd吸收富集能力较弱,但是对Hg吸收富集能力较强,在生产中需要密切关注土壤Hg污染情况对茭白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一、茬口安排茭白品种类型有单季茭和双季茭之分,设施栽培茭白应选用双季茭品种类型。江苏省露地栽培茭白采收上市期已基本实现夏茭与秋茭的连接,可自5月上旬直至10月下旬,因此,可以开展夏茭的春  相似文献   

11.
介绍浙江省茭白主要栽培模式的特点、上市期,重点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茭白的生产成本及效益。结果发现,双季茭设施栽培模式虽生产成本高,但茭白品质好,价格优势明显,生产效益最好;单季茭收二茬栽培模式生产成本较双季茭低,价格优势较突出,生产效益介于双季茭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之间;单季茭高山栽培模式茭白采收期处于蔬菜生产淡季,效益也较为理想;而露地茭白传统栽培模式效益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桐乡市茭白生产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品种多,种植模式多样,不同品种及模式搭配种植有利于错期上市,延长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双季茭白露地栽培选择抗性强、丰产性好的龙茭2号或浙茭911,7月中旬定植,大田放养浮萍或干燥茭叶覆田降温,采用干湿交替管理法。大棚促早栽培在12月底1月初扣棚,薄肥勤施,注意通风及锈病防治,保持浅水,4月上旬揭膜,根外追肥,以促进茭白迅速膨大,提高品质。单季茭一种双收:6月下旬开始采收,避开其他茭白品种上市高峰期,品质较好,秋茭为割叶再生,其生长速度快,9月底即能上市。单季茭一种三收:通过薹管育苗,6月上中旬定植大田,9月下旬采收秋茭,第2年在6月下旬和9月下旬分别采收夏茭和秋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全面推广大棚覆盖栽培、培土护茭栽培及科学肥水管理等新技术,茭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不断提高.但是,茭白胡麻斑病、锈病、纹枯病、茭白瘟病、小黑菌核病、灰茭病等病害也相继发生,特别是胡麻斑病发生普遍,蔓延迅速,为害严重.一般大棚叶发病率为57.5%,严重大棚叶片发病率高达95%以上,且多数叶片变黄枯死,导致茭白严重减产,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提出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使夏茭的采收期又比大棚栽培提前了10~15 d,经济效益显著。总结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桐乡市董家茭白大棚设施面积不断扩大,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了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总结基地内多年大棚春茭栽培实践和茭白大棚设施栽培技术,旨在为茭白大棚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太湖之滨的无锡盛产美白,无锡茭白以其品质好、产量高而驰名全国.现将无锡地区茭白的主要品种和栽培要点介绍如下:品种目前无锡市栽培的品种主要有广益中介茭和刘潭中介茭,都属于夏秋兼用型的两熟茭.(一)广益中介茭:植株较矮,秋茭植株高度为185~190厘米,夏茭为170~180厘米.株型较紧凑,  相似文献   

17.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茭白的孕茭和产量形成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全面概述了影响茭白孕茭和产量形成的因素,包括茭白品种特性、海拔高度、栽培方式(设施栽培、地膜栽培)、田间管理(放养浮萍、灌深水、培土护茭、平衡施肥和增施锌钾肥、冷水串灌、割除植株)、外源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为茭白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18.
总结缙云县中高海拔地区单季茭、低海拔地区单季茭1年收2茬、双季茭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等4种茭白种植模式的特点、关键技术以及推广应用,并分析这4种模式综合应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茭白系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蔬菜,主产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茭白对光、温的反应,可分为单季与双季茭白两类。单季茭白集中在10~11月采收;双季茭白夏、秋两季采收,夏季集中在6月份采收,秋季10~11月采收。本文所述春季茭白系双季茭白通过大棚设施栽培促成早熟,将夏茭采收期提前到春季(即4~5月采收)。我们通过两年栽培研究表明:优选茭种、适时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培土、加强大棚期管理等措施,是提高春季茭白产量、品质及提前上市的关键。春季茭白4月初即可上市,亩(1亩=1/15公顷)产在2000公斤左右,由于采收上市早,市场最高售价达8元/…  相似文献   

20.
茭白系多年生缩根性水生蔬菜,主产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茭白对光、温的反应,可分为单季与双季茭白两类。单季茭白集中在10~11月采收;双季茭白夏、秋两季采收,夏季集中在6月份采收。秋季10~11月采收。本文所述春季茭白系双季茭白通过大棚设施栽培促成早熟,将夏茭采收期提前到春季(即4~5月采收)。我们通过两年栽培研究表明:优选茭种、适时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培土、加强大棚期管理等措施,是提高春季茭白产量、品质及上市时间的关键。春季菱白4月初即可上市.单产(即每667平方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