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京杭大运河宿豫段河岸植被缓冲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京杭运河宿豫段景观带河岸植被缓冲带进行评价,旨在考察江苏京杭大运河宿豫段景观带生态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状况,通过对运河河岸带及内河河岸带的植被结构完整性、河岸结构稳定性、河岸结构生态性及景观适宜性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宿豫段景观带河岸植被缓冲带总体评价等级为Ⅱ级较好水平,内河河岸带植被缓冲带的总体评分略高于运河河岸带植被缓冲带。  相似文献   

2.
关帝山林区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流域航片、森林经理调查资料和林相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类斑形状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流域景观空间总体分布、景观组成结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的总体格局,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特别是植被景观沿河流上中下游纵向梯度分布格局和河岸带横向距离梯度分布格局,初步总结了目前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格局分析成果,针对流域森林景观保护和建设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流域景观建设和保护的总体设想,即上游及中高海拔带重点进行寒温性针叶林保护;中下游山地积极增加阔叶林,营造混交林;河谷重点开展河岸植被和河岸林规划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漓江沿岸水陆交错带景观调查与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漓江河流形态、水质状况、河岸植被群落结构,为漓江及其沿岸生态景观的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普查、重点样地调查、问卷调查结合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对漓江沿岸河岸形态、水质状况、植物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结果]漓江沿岸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特别是自然河道的裁弯取直、渠道化、修筑硬质驳岸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受到严重干扰,阻碍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应用生态砾石床水质净化技术、植物浮岛技术、增加河岸植被缓冲带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使漓江沿岸驳岸渠道化现象得以改善,恢复了河流的蜿蜒曲折状态;沿岸残缺的植被得以修复,植物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植物景观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结构已基本恢复.[结论]应用生态砾石床水质净化技术、植物浮岛技术、增加河岸植被缓冲带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可促进漓江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西沁河上游河岸植被缓冲带评价与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河岸带特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北方河岸带的特点.提出了从植被结构完整性和河岸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的14个指标组成的河岸带植被结构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山西省沁河的一级支流赤石桥河和紫红河的河岸带植被进行了评价;同时进行河岸缓冲带恢复重建试验,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下纯草、乱石滩、纯灌三种沁河上游河岸带典型地块的植被恢复效...  相似文献   

5.
将东风渠划分为北部片区、主城区和郑东新区,结合城市河流特征和东风渠生态现状,从河流水况、河岸基质、河岸植被和景观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区段对东风渠进行生态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风渠北部片区、主城区、郑东新区的评价结果分别是差(2.74)、亚健康(3.15)、差(2.64),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6.
额尔齐斯河河岸以杨柳科树种为建群种的天然林对维护新疆北部荒漠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牧业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洪水与河岸天然林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对深入认识河岸天然林发生演替规律、促进河岸天然林的保育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种子散播、萌发、天然更新及天然林结构组成、分布格局与洪水之间关系的实地调查研究表明:①额河河岸杨柳科树种种子的成熟散播期与洪水发生期高度重叠,种子的萌发和幼树更新对洪水形成强烈的依赖关系;②洪水通过漫灌、侧渗方式补充河岸两侧的林地土壤水分和提升林地地下水位,以此维持河岸天然林的正常生长;③洪水对额河河岸植被的结构组成和分布格局有决定性影响,对洪水过程的改变,必将对河岸的天然林结构组成及更新演替带来显著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立河岸森林缓冲带、提高河岸稳定性、维护洪水发生机制,以促进河岸天然林保育恢复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对维持河岸连通性、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以贾鲁河郑州段的河岸植被缓冲带为对象,采用多指标评价分析法,建立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评价体系,并对贾鲁河河岸植被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贾鲁河50%的断面为次不完整,41.67%的断面为基本完整,不完整的为8.33%;按照不同类型河岸断面,将贾鲁河河岸带划分为:U形+较缓坡、U形+缓坡、U形+较陡坡、园林绿化带。4种河岸断面植被完整性评分顺序是:U形+较陡坡U形+较缓坡U形+缓坡园林绿化带。  相似文献   

8.
黄河上游贵德--民和段两岸植被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上游贵德—民和段河岸植被类型的垂直带谱变化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分荒漠草原、温性灌丛草原、山地森林草原、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等植被带对植被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7,(18):31-32
濠河风景名胜区环绕南通老城区,是南通地区唯一的5A级风景区,被誉为南通城的"翡翠项链",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本次通过对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濠西书院、濠东绿地、体育公园的植物景观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主要植物种类有87种,整个景区植物景观品种丰富,植物群落配置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并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提出了未来濠河景区植物景观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漯河市城区段沙河、澧河沿岸本底植被调研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时漯河市城区段沙河、澧河沿岸本底植被普查,分析了城区段沙河、澧河沿岸的绿地类型、植被现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城区段两河沿岸植物覆盖度高,绿地量大,总盖度在80%以上,有种子植物63科,111属161种.研究还发现,滨河区内人工植物群落众多,物种地方特色不浓,多为常用园林绿化树种;沿两河城郊边缘区次生自然植被中乔、灌、草混迹杂生,生态比较脆弱,行逆向演替.针对性提出了滨水绿地中植物群落的营造与滨水城市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贾鲁河郑州段植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梯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郑州市2009年航片与1990年郑州市地形图、2005年土地利用图,结合2007年郑州市绿地普查数据及2009年8月份的野外调查数据,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距离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丰富度、pielou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标对贾鲁河郑州段的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依赖于耕地、林地、河流等景观的生态系统的减少,景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游河流区、上游近郊区、上游远郊区、城市河流区;景观距离指数及破碎化指数顺序表明城市河流区与下游河流区的生境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与人类干扰的程度关系密切,明显高于郊区河流区;城市河流区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而上游远郊区的优势度最高。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贾鲁河郑州段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陕西省咸阳市渭河段植物景观现状,分析滨水景观植物的种类及植被配置情况,并结合生态学原理提出渭河段景观规划区植物配置建议,为滨水景观植物配置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晋江市的九十九溪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河段进行采样调查与影像数据提取,并采用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指数等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研究了河岸带植被多样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九十九溪河岸带植被物种构成是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高于乔灌木,均匀度指数低于乔灌木,草本植物种间数量的分配更加广泛与稳定,比乔灌木更能抵御外界的干扰.九十九溪草本植物的均匀度低于灌木植物,灌木植物的均匀度指数低于乔木植物,表明在人为干扰比较强的城市化地区,河岸植物群落的自然梯度变化与演替已不再是影响群落的构成与结构的主要因素.不同河段植被景观风貌所具有的自然格调与其存留的乡愁景观要素与河段属性状况协同对应,乡村、农田河段与工业区、城区河段相比,受外来植物的影响相对较少,能够更好地保持自然植被景观风貌,具有地带特色的乡愁景观要素依然存在.从总体土地格局层面上看,城镇化地区河流空间异质性对植物多样性存在胁迫,建设用地类型越多,对生物多样性胁迫越大,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出现致使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4.
天津滨海地区具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对其所构成的盐生植被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保护,而且有利于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植被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滨海自然盐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归纳了滨海盐生植物多样性组成,分析了典型盐生植被景观的构成及特征。结果显示:本区盐生植物约22科,40余种;典型盐生植被景观有盐生荒漠景观、盐生沼泽景观、盐生灌丛景观和盐生草甸景观;最后提出保护与保留典型盐生植被景观、开展盐生植被演替过程的研究以及丰富木本耐盐植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岸连通城市生态系统中水陆生态系统,不仅在城市行洪排涝、水土保持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景观和生态学价值。针对昆明近几年开展的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的河岸绿化建设,从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了昆明3种常见的河岸绿化模式(防护型绿化、景观型绿化、生态型绿化),并提出了加强生态河道的建设力度,挖掘河道的历史文化内涵,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勐仑镇(段)滨江河岸现状及现有地形进行调查,通过评价滨江河岸景观在城镇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在城镇滨江河岸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设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综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分析了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环境影响因素,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生态功能为缓洪护岸、截污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来物种入侵、大量硬质工程建设和农业、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等。长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技术应根据不同河岸带的特点和功能来确定,并加强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管理。未来研究应集中于:①开展河岸植被缓冲带遮阴效应的过程及机制研究,根据遮阴效应的研究结果,讨论遮阴的利弊问题,以及遮阴效应与缓冲极端气候的联系。②开展极端气候条件下生态功能研究,利用模型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暴雨、干旱等)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截留减污效应,为植被缓冲带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③开展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和各气象站点数据,从景观和流域尺度研究自然和人为活动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影响,探讨河岸植被缓冲带综合治理和管理模式。④建立植被缓冲带综合评价体系,应用数字化手段对河岸植被缓冲带实时监控,结合野外观察和采样分析,综合评价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参43  相似文献   

18.
以昆明金汁河沿岸植物带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0块样地,采用AHP法及三维绿量换算环境效益的方法对其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昆明金汁河沿岸植物带景观效果较好、绿量值较高的有8个,其特点为,物种丰富,季相变化明显,以自然式配置为主,采用乔木+灌木+草坪的结构模式,植被高低错落,群落梯度格局合理;金汁河沿岸样地景观效果与环境效益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区域环境效益差异明显。评价结果对金汁河进一步改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山地风景林下植被景观调查为基础,从地形、林分结构、林冠郁闭度等环境影响因子出发,探讨了风景林下植被植物种类选择、林下景观空间结构问题。认为林下景观植物种类的选择应采用乡土植物,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注重植物的观赏价值,提出了观赏型、游憩型、生态型3种林下植被景观模式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龟山风景区是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商洛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重点项目。通过调查表明该区域植物种类比较单一、分布不均匀、具观赏价值的植物较少、树龄差距较大,由于土壤较贫瘠、人工景观设施的修建致使生态植被比较脆弱。在分析研究工程建设对于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景区植被的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等综合措施及构建景区植被利用体系、景区植被修复的有关建议,以打造高水平的城市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