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了空气整根营养钵育秧,非空气整根营养钵育秧和普通营养钵育秧三种不同育秧方式及稀植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征,生理特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整根营养钵培育的秧苗素质好于其他两种秧盘培育的秧苗。水稻合理稀植后,茎杆粗壮,分蘖力增强,分蘖高峰期推迟,成穗率提高,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BIO)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蕉植株移栽45 d后,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地上部鲜重、干重、株高和假茎围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9%~93.8%、5.9%~43.1%、43.9%~62.9%和12.3%~18.5%。2)香蕉苗移栽25 d时,施用BIO的香蕉植株根尖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2.64~12.88个酶活单位,显著高于对照;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地高于营养钵育苗未施BIO的处理,是其酶活的5.22~7.22倍。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和茎基部中胼胝质含量分别只有对照的59.7%~77.9%和47.6%~68.9%,显著低于对照处理。3)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根际的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6~1.76倍和1.11~1.55倍,而根际真菌数量却减少了19.2%~52.2%,根际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也大大减少。4)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到香蕉植株移栽45 d时,香蕉植株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未超过2.4,比对照降低47.8%~56.5%。上述结果表明,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IO的方法种植香蕉,能显著地促进香蕉植株生长,有效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3.
温室全自动移栽机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移栽机是实现温室机械化的关键设备。为提高自动化程度研制出了一种温室全自动移栽机。它可以将空气整根秧盘育出的秧苗自动移栽到生长用的塑料大盘或花盆中。特别是该机采用的真空自动化投苗装置,吸力大、伤苗率与漏苗率都很低,保证了整机性能且先进可靠  相似文献   

4.
韩豹  马守义 《农业工程学报》1997,12(A00):297-301
根据玉米育苗移栽的农艺栽培要求,在分析国内外众多移栽机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适合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关键部件,并且在试验基础上确定了栽培部件的最佳结构和运动参数,成功地研制了2Z-2型玉米秧苗移栽机。  相似文献   

5.
水稻钵苗空气整根气吸式有序移栽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空气整根育秧技术对水稻钵苗进行育秧试验,提出了水稻钵苗空气整根育秧、气吸取苗和投苗的有序移栽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空气整根培育钵苗,根系遍布整个钵腔,生物学特性优于常规钵育秧,且移栽时钵体不易破碎和倒伏。采用空气整根钵盘,以较小的吸力,钵苗就可从钵腔底部取出,实现不伤苗和根的钵苗有序移栽。对气吸式水稻钵苗有序移栽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横纵向移箱装置、投苗装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制了样机。试验结果表明,由步进电机驱动齿轮齿条机构控制横纵向送秧箱,驱动曲柄摆杆机构控制吸气活门,由电磁铁控制导苗管投苗活门的单  相似文献   

6.
根际施用微生物有机肥防治连作西瓜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为了探讨西瓜专用微生物有机肥料(BOF)对西瓜植株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西瓜专用BOF对连作土壤上西瓜植株生长和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西瓜枯萎病致病菌的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土壤中都施用BOF的处理,未发现西瓜枯萎病植株,而对照植株则完全发病;2)施用BOF处理的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数量在根际土壤中为0.7×103 cfu/g,在土体土壤中为2.7×103 cfu/g,都控制在104 cfu/g数量级以下,而对照处理的数量分别达到了1.17×105 cfu/g和1.1×105 cfu/g;3)与对照比较,营养钵育苗时施用1%的BOF,西瓜苗期(播种后17 d)生物量都显著增加,根系生物量比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以鲜重计)和24.8个百分点(以干重计);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土壤中均施用BOF的处理,西瓜植株(生长67 d)生物量(干重)是对照的1.83倍;在营养钵育苗或移栽时施用BOF的处理,西瓜植株干重两者差异不大,分别是对照的1.28倍和1.27倍。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OF的方法种植西瓜,能有效地促进西瓜植株生长,防止西瓜枯萎病发生,克服西瓜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
文春燕  高琦  张杨  李荣  沈其荣 《土壤》2016,48(2):414-417
根际促生细菌(PGPR)与普通育苗基质联合形成生物育苗基质,能够有效促进PGPR菌株的根际定殖,从而增强菌株促生效果的发挥。本研究以辣椒和番茄两种经济作物为供试材料,采用拌土的方式向基质中添加PGPR菌株LZ-8发酵液形成生物育苗基质,研究了该生物基质对这两种作物苗期的促生效果及种苗移栽后大田产量的增加情况。结果表明:含PGPR菌株的生物育苗基质对辣椒和番茄苗期均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其中苗期辣椒和番茄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高出22%、15.9%、33.6%、21.84%、31.25%和26.8%、29.4%、62%、72.7%、83.3%;生物基质所育种苗移栽至大田后显著增加了辣椒和番茄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2%和11%。  相似文献   

8.
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杂66为材料,研究了棉花营养液漂浮育苗对棉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的植物学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与营养钵育苗相比,营养液漂浮育苗的棉苗素质优于对照。营养液漂浮育苗能提高棉苗根系的TTC还原强度,使棉苗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叶片光合效率得到改善。营养液漂浮育苗棉苗从1叶1心至5叶1心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在叶片中的积累量呈下降趋势,表明营养液漂浮育苗能起到保护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提高棉苗抗逆性的作用。同时,营养液漂浮育苗棉苗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含量也逐渐增加,棉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营养液漂浮法育成的棉苗移栽大田后,主根发达、明显,在各生长发育时期的株高、茎叶鲜重及干重、根系鲜重及干重和根体积均高于相应的营养钵育苗移栽棉株。  相似文献   

9.
空气整根钵苗全自动移栽机的核心部件是移栽器。采用机械方式完成全自动移栽机的送秧和投苗,简化了现有全自动钵苗移栽机的电动或气动送秧和投苗装置,降低了成本。移栽器的性能试验表明,所研制的移栽器性能良好,适应国内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10.
孔式秧盘是一种小的农机具,是抛秧必备的农具。而抛秧具有省工、提早移栽、延长大田生育期,从而达到增产效果,因而正确使用孔式秧盘及相应配套技术是抛秧栽培的关键。笔者在福建安溪县城厢镇推广使用孔式秧盘及指导相应配套技术进行归结,以此抛砖引玉,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生物降解秧盘及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生物降解秧盘稀播育秧、带盘机插的生产适用性,以籼型杂交稻中浙优8号和籼粳型杂交稻甬优538为材料,普通平盘作对照,研究了生物降解秧盘不同播种量(30,50,70和90 g/盘)育秧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机插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显著提高出苗率(P0.05),且播种量越低,出苗率越高,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出苗率较普通平盘育秧高20.5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采用上毯下钵设计,所育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白根多且粗壮,其平均根直径较普通平盘宽8.63%,且盘根力均大于100 N,满足机插对秧块成毯的要求。同时,可带盘按钵精准机插,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漏秧率仅7.78%,较普通平盘机插低6.6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于普通平盘,群体颖花量则高于后者,最终产量较普通平盘机插略高。综合育秧、机插效果及产量表现,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播种量以70 g/盘为宜。因此,生物降解秧盘带盘机插可发挥稀播培育壮秧优势,提高机插质量,有助于杂交稻少本稀植、充分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方法,根据杂交稻少本稀植的农艺要求,该文对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与插秧机取秧面积耦合栽插的质量和产量进行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在广东省江门市、肇庆市和汕头市进行不同育秧播种密度(30~90 g/盘)和取秧面积耦合栽插对比试验,分析了耦合栽插对栽插质量、根系损伤率和发根力的影响;以钵体苗人工手插为对照,开展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与取秧面积耦合栽插的大田生产试验,分析了杂交稻毯状苗不同育秧播种密度耦合栽插方式的产量表现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现有技术条件下,基于育秧播种密度与取秧面积耦合栽插方法可实现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下较高质量的栽插,1~3株/穴的比例介于80.67%~95.33%之间,1~4株/穴的比例超过90.67%;育秧床土对栽插质量有较大影响,采用基质育秧或"基质+旱地土"育秧,当育秧播种密度超过50 g/盘时,漏插率为3.50%~6.38%,平均为5.11%,基本满足杂交稻机插农艺要求。2)不同育秧播种密度耦合栽插方式的根系损伤率为15.37%~31.16%;当育秧播种密度大于40 g/盘时,根系损伤率随育秧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发根力与根系损伤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9 3;当育秧播种密度差异不超过10 g/盘时,发根力没有显著差异,当育秧播种密度差异超过20 g/盘,发根力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耦合栽插方式中,50 g/盘机插的单产最高;从产量角度看,不同耦合栽插方式及对照的产量规律为:50 g/盘机插钵苗手插60 g/盘机插70 g/盘机插或90 g/盘机插;与各品种的区试产量表现比较发现,不同耦合栽插方式的实际产量都未达到区试产量,其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都不及区试中的表现,但穗长达到或略超过区试中的表现。研究结果对攻克杂交稻机械化种植难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机器视觉在幼苗自动移钵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该文提出了一套在自动幼苗移钵作业中用于幼苗生长状况检测的机器视觉系统。穴盘中幼苗的图像被采集和处理,识别出适合进行移钵的单元,用于自动幼苗移钵机的移钵作业。相邻单元的幼苗边缘重叠和叶片挤压会造成识别错误,在该研究中以番茄幼苗作为试验样本,使用基于形态学的分水岭算法处理来完成叶片边缘分割,提取每个穴孔中幼苗的叶片面积和叶片周长来确定适合进行移钵的单元。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器视觉系统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8%,应用于自动幼苗移钵机器人中可以很好地判断不同生长状况的秧苗生长质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条播种机械插秧实现水稻精插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介绍机械化插秧实现每穴2~4株平均3株精插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该技术利用2BSP—500A型水稻播种机的全套设备,增加了新的工作部件并进行了新的组合,构成能满足精密插秧的农艺要求。对新研制的工作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主要参数确定。经测试条播和插秧性能表明,可以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疆广泛应用的半自动辣椒移栽机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辣椒穴盘苗自动移栽机。整机主要由全自动取投苗系统与栽植机构组成,采用整排取苗再分苗投苗的方式,实现128(16列×8行)穴辣椒穴盘苗的自动取苗、投苗。在分析现有移栽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辣椒穴盘苗自动移栽机的整体结构,完成了全自动取投苗系统的关键参数设计;制定了全自动取投苗系统的气动回路方案,并基于Fluid SIM软件进行仿真及优化。采用平均苗高166.7 mm的辣椒苗,以取投苗成功率,栽植频率,株距变异系数,倒伏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工作气压0.4 MPa及移栽机作业速度1.4~1.7 km/h时,平均取投苗成功率为97.07%,栽植频率为123株/min,倒伏率1.67%,株距变异系数为3.67%,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辣椒穴盘苗移栽的农艺要求。该研究可为自动化移栽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穴盘苗移栽机自动取喂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5,自引:20,他引:5  
该文针对新疆地区吊篮式移栽机手工喂入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穴盘苗移栽自动取喂系统。该系统采用穴盘步进移位机构提供穴盘的横向和纵向移位,由翻转摆位式取苗机械手进行取苗和穴盘苗的转移,利用柔性链输送喂入机构对穴盘苗逐个投放,能够对穴高45 mm、上边宽31.75 mm、下边宽13 mm的吸塑成型的软穴盘苗进行自动取苗并向两个栽植器投苗。整个系统由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程序控制,采用气压驱动,工作气压0.5~0.8 MPa,耗气量60.65 L/min,单组取喂系统结构独立,质量小于110 kg,不增加原有移栽机地轮负荷,即能与新移栽机配套生产,也能对现有移栽机进行自动化改造。系统中穴盘步进移位机构在柔性链输送喂入机构的侧上方倾斜放置,使穴盘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105°,缩小了机器水平占用空间。采用苗龄58 d的"红安6号"辣椒苗进行室内取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系统取喂苗总可靠率达98.92%,平均基质损失质量9.26%,取喂速度达70株/min,未见明显伤苗,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花卉幼苗自动移栽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为实现盆栽花卉幼苗机械化移栽作业,减轻人工操作劳动强度,该文对花卉穴盘苗自动移栽机的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获取花卉幼苗生长信息,采用区域目标像素统计的方法对幼苗生长状况进行评价,并对优质种苗进行定位,剔除缺苗、劣苗。为满足不同规格穴盘通用性和种苗无损操作要求,设计了弹簧驱动柔性可调的幼苗根部夹持手爪,通过对手爪的力学分析计算,优化其中关键零件的结构参数。移栽机控制系统由PC上位机扩展多路电机驱动节点,以满足多轴控制需要。基于自动移栽机试验平台,对各关键部件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移栽作业效率小于800工作循环/h时,夹持手爪能够对幼苗进行可靠操作,移栽成功率95%以上,此外视觉系统对幼苗识别准确率87%以上。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精量条播与撒播育秧对秧苗素质及机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根据杂交稻的种植技术要求,降低播种量,培育壮秧,实现少本稀植,是发挥杂交稻机插秧增产潜力的关键。该文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比较精量条播和撒播育秧的机插秧秧苗素质及机插效果。结果表明:与撒播相比,条播种子分布比较均匀,秧苗成毯效果好,且秧苗素质好。条播育秧能降低机插的漏秧率和伤秧率,并提高插秧的整齐度,每丛1~2株的比例提高。研究表明在稀播种量条件下,通过条播和调整秧爪取秧规格可有效降低漏秧率,提高机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