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根据目前黑龙江省宾县柞蚕二化一放生产的现状,从加强柞蚕场地建设与管理、饲养柞蚕关键技术、加强柞蚕场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柞蚕商品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进而提高柞蚕商品茧的优质率,达到科学养蚕,确保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柞蚕丝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织造各种柞蚕茧绸、装饰绸,还作为一些工业、国防用丝制品的原料。本章就对柞蚕茧做简要介绍,旨在提高蚕农对柞蚕茧的认识。一、对柞蚕的简介柞蚕在外国称为中国柞蚕,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蚕蛾属、柞蚕种。它与印度柞蚕、日本柞蚕(又名天蚕、山蚕)同属异种。柞蚕生长在野外的柞树即栎树上,用人工看护,称放养。中国柞蚕品种很多,目前放养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正>柞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柞蚕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茧及其副产物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柞蚕生产对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现在中国的柞蚕产分布于10多个省区,以辽宁、河南、山东等省为主。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吉林省延边州柞蚕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柞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制约延边州柞蚕产业发展的瓶颈,结合柞蚕生产、科研实际,提出了延边州柞蚕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爱华  吴文勃 《新农业》2013,(23):56-57
凤城市是全国闻名的柞蚕茧主产区,柞蚕放养规模与柞蚕茧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凤城市具有发展柞蚕生产的诸多有利因素,也有延长柞蚕产业链条的基础;只有挖掘柞蚕生产潜力,广延柞蚕茧深加工链条,柞蚕产业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国内柞蚕生产基本情况、柞蚕种繁育及其市场供应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柞蚕种繁育供给中存在的无序竞争扰乱市场,供求不稳定、繁种主体利益与责任不统一、监管不到位,《蚕种管理办法》执行不力等是导致种子质量无法完全保证的主要问题。文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柞蚕种质资源创新、建立柞蚕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全国柞蚕种业战略联盟等有效措施。力求为保障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柞蚕在自然条件下饲养,产量和质量不但受到蚕种质量、气象因子等的影响,还经常遭到虫、兽、鼠等天敌的危害,防治柞蚕敌害,对柞蚕丰产与否至关重要。近几年,黑龙江省部分柞蚕养殖区域步甲类昆虫危害柞蚕严重,受到危害的柞蚕收蚁结茧率降低了20~30个百分点,采用人工捕杀、药物防治、腥汤诱杀及利用蚕场地势等措施,对防治步甲危害柞蚕起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柞蚕是中国特有的生物资源,辽宁省年产柞蚕茧约6.5万t,占全国柞蚕茧产量的70%以上。柞蚕茧、蛹、蛾、卵、丝加工利用的产值约200亿元,卵、蛹用于繁育赤眼蜂、白蛾周氏啮小蜂等用于防治玉米螟、美国白蛾及松毛虫等年经济效益约1000亿元。柞蚕产业发展中,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是提高柞蚕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研究柞蚕遗传资源及功能基因、柞蚕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机制、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是提高柞蚕种质资  相似文献   

10.
阿荣旗柞蚕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在该区有特殊的意义。为推广柞蚕高产生产技术,开展了柞蚕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柞蚕高产生产技术可以提高柞蚕蚕茧产量、虫蛹统一生命率、健蛹率、成虫羽化率。说明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柞蚕产量,改善柞蚕品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辽宁柞蚕科技与柞蚕产业发展现状,总结、验证了柞蚕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保证与促进作用,提出今后适应产业发展的柞蚕科技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姜义仁  秦利 《新农业》2010,(8):55-56
<正>柞蚕饰腹寄蝇别名柞蚕寄生蝇,俗称蛆蛟、蚕蛆。属双翅目,寄蝇科昆虫。一、分布与为害柞蚕饰腹寄蝇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柞蚕生产区均有发生。以幼虫寄生春期柞蚕,辽宁省发生严重,一般被害率在20%~70%。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80~2005年的中国柞蚕产业获得的80项省、部级以上奖励科技成果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六五"至"九五"期间,我国柞蚕业获奖成果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十五"期间获奖成果数量较前期有明显下降;从获奖成果的数量、等级的地区分布看,各省获奖成果数量所占比重与其柞蚕业的规模、发展程度基本一致,而且获奖成果主要分布在柞蚕保护、柞蚕育种、柞蚕放养技术及柞蚕场生态建设四大学科。文章分析了中国柞蚕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正确认识柞蚕业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优势发展区域;加大柞蚕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尽快扭转人才断层的被动局面;加强学科建设,保证行业发展后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洪丽 《新农业》2010,(4):50-50
<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和柞蚕细菌病是目前危害较重的病害。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又称脓病,半蜕皮、黄烂病、水眠子、老虎病、里倒山、  相似文献   

15.
辽宁柞蚕新寄蝇—坎坦追寄蝇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寄生柞蚕的寄蝇种类有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ribialis Chao、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 Walker、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 3种,其中柞蚕饰腹寄蝇在辽宁是寄生柞蚕的优势种,对柞蚕危害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套柞蚕微孢子虫株分离及体外增殖保存的技术体系。主要方法是利用柞蚕蛹精巢或卵巢组织制备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柞蚕微孢子虫;利用柞蚕蛹期滞育可以长期储存的特点,将柞蚕原代细胞分离、培养的柞蚕微孢子虫注射入健康柞蚕蛹体进行继代培养和长期保存;通过原代细胞分离培养、蛹体增殖和保存的交替循环体系,达到分离、增殖及保存微孢子虫株的目的。该技术体系既解决了微孢子虫来源困难,品种混杂不易分离和长期保存等问题,也为进一步探索柞蚕微孢子虫侵染、传播规律和提升柞蚕微粒子病防控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柞蚕发源于中国的山东半岛,作为经济昆虫在未被开发利用前,属于野生状态,栖息在天然柞林里自生自长。柞蚕业的提倡,早在东汉初期即有。公元3世纪,古人从以柞蚕茧作绵发展到能够抽丝捻线织绸,至宋、元之际,柞蚕业进入发展时期。到明代中期以后,柞蚕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由采集利用野生蚕茧,逐渐过渡到人工放养生产柞蚕茧了。柞蚕的人工放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做为历史上繁育柞蚕种的大省辽宁省,由于蚕场退化、老化严重,柞蚕遗传性疾病——柞蚕微粒子病横行,已不能从事大规模的繁种生产。因此,我国柞蚕繁种地点北移到吉林省,省蚕研所与处在吉林省柞蚕繁育的黄金地带的吉林地区合作,建立了中国北方柞蚕种繁育基地。基地成立以来,运用我所的先进繁种技术进行柞蚕种的繁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是由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该病的发生,而且分布范围广,全国各柞蚕产区都有发生,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特别是给柞蚕繁种带来很大麻烦和造成巨大损失。近年,随着气候变暖和蚕期降雨过多,柞蚕场柞蚕微粒子病源污染严重,加上防病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20.
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柞蚕茧生产基地县,放养柞蚕已经成为重点蚕区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存在的产权不明晰,重养蚕、轻建设、掠夺式经营等突出问题,导致柞蚕场生态质量逐渐下降。为了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柞蚕场资源,结合柞蚕场经营管理实际,对完善柞蚕场承包经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