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为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灾毁耕地复垦潜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重庆市北碚区灾毁农用地为例,野外调查灾毁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和类型,总结研究其现状特点,并构建灾毁耕地复垦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灾毁耕地进行复垦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Ⅰ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经过相应的复垦措施,能够恢复成优质农田;Ⅱ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有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可因地制宜发展本地蔬菜种植;Ⅲ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大多数地表破坏程度较严重,灌溉条件难以保证并且排水设施不健全,可适度发展牧草业;Ⅳ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改造难度大,限制性因素较多,几乎不能复垦为耕地,可适度发展林业。研究表明,北碚区灾毁耕地复垦虽然受到一定因素限制,但该区降水充足、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而对我国洪灾威胁最大的流域又往往是人口最为集中、经济较发达、耕地密集的区域。我国每年因为洪涝灾害要损毁大量农田,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文以赣榆区黑林镇等3个乡镇土地复垦项目为研究案例,总结归纳水毁耕地的复垦技术措施,从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配置、地力恢复与培育等方向有针对地提出水毁耕地复垦的技术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国耕地净减少60多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6.37万公顷,灾毁减少耕地3.06万公顷,生态退耕减少耕地59.07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万公顷。 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介绍,去年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0.26万公  相似文献   

4.
以兰州市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耕地变化景观指数分析了兰州市耕地变化格局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引起兰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有4种,即开发、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10a间耕地增加最多的方式为土地开发(1 159.75hm2),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159.39hm2),复垦增加为0;兰州市土地减少方式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建设用地等,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5 516.28hm2,建设用地减少3 863.88hm2,灾毁面积1.13hm2,其他原因减少为351.65hm2.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单一,优势度相对较高,均匀度低;耕地减少的方式较增加的方式多样,优势度低,均匀度高.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生产力是影响兰州市耕地变化的3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山西平朔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表层土壤质量差异对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 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 cm土层;0~10 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 cm土层。(3)在0~10 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 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6.
李晶晶  牟守国  王莉  吴迪  马猛  廉菊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90-15892
复垦耕地的质量不仅与复垦方式有关,而且与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户行为息息相关。以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复垦区的耕地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方法,对柳新镇复垦区的农户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户对复垦耕地质量的感性认识的调查中,持满意及非常满意态度的农户达42.5%,所占比例较高,由于非农收益日益提高,6%的农户时复垦耕地质量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农户对复垦耕地质量的理性认识的调查中,粉煤灰充填土壤的含氮量和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煤矸石充填土壤和对照区土壤;现行农户的生产种植习惯并未有效地提高复垦区耕地质量,大部分农户按照习惯进行种植生产,应加强对农户的思想引导,科学种植,提高复垦耕地质量;复垦耕地年产量在第1年很低,随着投入的增加和地力的恢复,复垦耕地的年产量逐渐增长,趋近于正常单位产量。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改良土壤碱性,提高地力;二是重视技术指导,科学种植;三是严格执行复垦标准。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间序列法、耕地动态度模型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1997~2005年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类型变化以旱地的变化最为明显,而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变化面积处于下降的趋势;其变化除了受人口和经济增长影响外,非农建设、生态退耕、自然灾毁、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也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其中,生态退耕因子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地开发因子是耕地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国务院《土地复垦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工作。《办法》规定,土地复垦应当综合考虑复垦后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办法》还规定,土地复垦义务人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复垦耕地质量建设与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和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复垦耕地质量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了促进复垦进度、提高复垦耕地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洪灾频发的国家之一,洪水灾害的发生通常是突发的、范围广、破坏性强,且会造成巨大损失。我国每年因洪涝灾害,大量土地水毁,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目前针对水毁耕地治理的研究不多,本文以陕西省定边县白土岗子村水毁地为例,通过土地整治等系列措施提升耕地地力,从农田灌排水、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水电设施配置、地力培育等方向有针对地提出水毁耕地治理的措施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水毁的防范和治理作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缓解经济建设造成的耕地用地紧张的压力,实现区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安徽省皖河农 场结合自身实际,近年来积极组织并实施了废弃坑塘复垦项目。然而,在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皖河农场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工程建设中所发现问题以及对策展开了相关 思考。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部前不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切实组织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低于规划规定的保有量任务。从2009年起,除国家重大工程可以暂缓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实行"先补后占"。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潜力大,是补充被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复垦要兼顾质量和效率,耕地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同时对评价复垦的宅基地的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天津市西青区农村宅基地土壤、复垦后宅基地土壤和普通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11种评价因子,通过野外调研采样、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获取实验数据,利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复垦后宅基地土壤与耕地土壤的数据验证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可靠性,然后对天津未复垦宅基地土壤的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得到宅基地土壤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等级为4.41级,对应八九等地。宅基地土壤与耕地土壤相比在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较低,复垦时应适量地增加富含氮、磷、钾、有机质等肥料或者化肥的施用,土壤容重和粒径差距较大,复垦时应着重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应注重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定点定位试验,研究盐渍化弃耕地不同复垦年限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并对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复垦前盐渍化弃耕地与复垦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复垦15年、复垦10年、复垦5年、复垦1年与CK相比,土壤呼吸速率在花期分别增加360.0%、308.2%、241.5%、204.3%,在铃期分别增加166.2%、125.2%、89.4%、42.7%,在吐絮期分别增加196.0%、147.3%、110.0%、50.3%。不同复垦年限的生物量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总体表现为复垦15年复垦5年复垦10年复垦1年CK,在不同生长时期总体表现为铃期吐絮期花期,其生物量依次为37 637.3、21 823.2、19 536.6 kg/hm~2。盐渍化弃耕地垦殖前为碳源,复垦后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不同年限均转变为碳汇;碳汇强度有所不同,表现为铃期花期吐絮期,其NEP依次为3 261.8、2 620.9、2 549.2 kg/hm~2。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研究解决耕地占补平衡中土地复垦问题,确保复垦耕地数量和质量,成为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通过分析耕地占补平衡中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复垦建议。  相似文献   

16.
灰色关联分析在土地复垦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湖南省邵阳市5个土地复垦项目,针对实施土地复垦工程对耕地质量所造成的影响,综合考虑土壤生产力、土壤环境和农田生产建设三方面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复垦耕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个项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指标上,农田基本建设因素则能提高耕地综合质量.洞口县岩口乡土地复垦项目耕地质量恢复最好,洞口县山门镇土地复垦项目恢复最差,绥宁县枫木团乡土地复垦项目、双清区渡头桥镇土地复垦项目和邵东县牛马司镇土地复垦项目居中.该方法步骤严谨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煤矿区复垦后耕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对赵固煤矿未沉陷区、稳定沉陷区以及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土壤及作物指标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基于三角形面积法,将测定的13项指标划分并转换为土壤理化性质指数、土壤微生物特性指数及作物指数,计算不同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即三角形面积)。研究发现:未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80)大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1.30),可持续性较好;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24)接近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可持续性指数(0.88)低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为不可持续状态。综上,煤矿区废弃地复垦后耕地的沉陷状态越稳定,可持续性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不同复垦年限和复垦模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构建露天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以山西安太堡露天矿区3,8,20年复垦耕地、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耕地和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样地土壤容重、养分、微生物量及酶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样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复垦区土壤容重在1.37~1.5...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年净减少量呈扩大之势,2003年净减少量与当年耕地面积之比达2.06%。年净减少量较大的区域有西北区、中部区和西南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9%、22.2%和19.5%。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分别占总增加量的13.1%、17.5%、32.0%、37.4%。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分别占总减少量的13.7%、5.3%、59.6%、21.4%。通过实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利用生态退耕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等保护耕地措施,确保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250万hm2  相似文献   

20.
土地复垦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土地复垦后耕地质量不能在短期内显现,导致很多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相应的耕作需求。土地复垦项目后评价时点界定就是对一定时期后土地复垦项目土壤质量进行反馈,对于提高土地复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综述土壤质量恢复过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壤质量恢复的过程,对不同土地复垦方式后评价时点进行了界定。认为疏排法复垦、基塘式复垦、梯田式复垦、充填式复垦、矸石山绿化复垦和露天开采复垦的评价时点分别为4~6 a,5~7 a,5~7 a,6~10 a,10~15 a和10~15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