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我国是蚕丝业的发源地.蚕茧、生丝及生丝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之首。蚕业生产是具有传统、外向、高效、生态的优势产业。但传统方式养蚕存在很多弊端,已经不利于现代蚕产业的良性发展。为了提高蚕业产品质量、增强蚕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养蚕业经济效益,蚕业生产标准化的实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蚕业生产大国,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蚕利逐渐被日本所夺。在国际生丝市场上,日本也渐渐的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生丝出口大国。这时,国内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蚕业是中国重要产业,由于技术因循传统技术,没有象日本引入近代科学,逐渐的衰落,因而发起了向日本学习的口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不同的途径大量引进日本的先进蚕业科技,对当时中国的蚕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西桂蚕一号蚕茧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广西桑蚕品种质量情况,找出制约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为做大做强广西桑蚕产业提出建设性意见.研究方法:采用对比法研究广西桑蚕质量,主要对比对象为浙江桑蚕品种.研究数据为缫丝企业全年的生产测试数据,采取干壳量检验法和缫丝检验法确定.测试过程依据桑蚕干茧国家检验标准(GB/T 9176-2006)、生丝国家检验标准(GB 1797-2001).研究结果:广西桂蚕一号桑蚕品种茧丝长、生丝品质等技术指标低于浙江蚕茧;上车茧率、解舒率等技术指标优于浙江蚕茧;清洁、洁净等技术指标接近浙江蚕茧;生丝质量低1~2个等级.研究结论:推广优质高产"桂蚕系列"品种,加大标准化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建设,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广西蚕业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广西桑蚕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鲜茧作为蚕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一头连着蚕桑生产的主体一千家万户蚕农,其收购行为关乎农民利益和基地建设;另一头连着生丝加工的主体一丝厂,其收购行为关乎丝厂成本和生丝制品质量及竞争力.伴随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在蚕茧收购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时有发生,成为制约两头,危害蚕业良性循环的瓶颈.桑蚕鲜茧收购市场秩序的好坏,是影响整个茧、丝、绸产业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就当前鲜茧收购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雄蚕相对于雌蚕,具有强健好养、叶丝转化率高、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易缫制高品位生丝等优点.专养雄蚕对提高中国蚕丝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且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升中国丝绸制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将会成为未来蚕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进行雄蚕品种选育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雄蚕生命力较雌蚕强,食桑少,叶丝转化率和茧层率高,雄蚕丝的纤度细,丝质优,容易缫制高品位的生丝.专养雄蚕是蚕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控制蚕的性别以实现专养雄蚕是一项高新技术,已达到实用化水平.本文在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进行雄蚕品种选育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内积极地进行探索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广西紧抓国家"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有利契机,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抓好广西现代蚕业布局,使广西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生丝产量都排在全国前列,进一步促进了这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广西现代蚕业区域布局情况,结合产业结构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8.
蚕桑资源的医药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佳新  周建华  董占鹏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787-4789,4795
概迷了桑叶、桑椹、桑枝、桑白皮及家蚕幼虫、蛹、蛾、蚕沙等蚕桑资源的医药活性成分及其在医药、保健品开发上的价值,提出以传统蚕业为基础,开拓蚕业资源医药利用的新领域,提高蚕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暴发后,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均受到了极大影响。随着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丝绸产品、生丝、蚕茧等的价格大幅下降,蚕桑产业整体经济效益显著下降。该文分析了疫情对桑叶生产、大蚕饲养、小蚕共育、蚕种生产、丝绸企业生产等蚕桑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提出了加强生产管理,稳固蚕业生产基础;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启动生丝储备,激发产业活力;畅通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线上线下融合,开拓国内丝绸消费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龙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1):110-111
遵义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贵州省蚕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桑、柞的良好生产,是全省的重要蚕丝生产基地之一.长期以来,作为遵义市传统优势产业的蚕业,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蚕业的弱质性表现已逐渐暴露出来.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如何适应这一历史新起点,如何实现蚕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谈两点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南朝鲜的蚕丝业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一直到振兴蚕业规划被列入1962年开始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之后,才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植,从而兴盛起来。随后,蚕丝业实现了划时代的飞速发展,在1976年创下了生产蚕茧4.17万吨,生丝5100吨的历史纪录。这一生产规模在当时仅次于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的第三位。然而好景不长,产量在1976年到达顶峰之后就逐年滑坡,至1986年蚕茧产量下降到8700吨,约为1976年的1/5,生丝产量  相似文献   

12.
透过困境看云南蚕业的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蚕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蚕业进行“东桑西移”的战略调整,云南的蚕茧基地和生丝加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桑园发展到7.3万hm^2(投产桑园约5-3万hm^2),茧丝绸企业36家,自动缫丝机53440绪,年产茧3.7万t,产生丝811.6t,实现工农业产值约13亿元。  相似文献   

13.
蚕业是我国传统的创汇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垄断地位,是加入WTO后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因此,研究省力化养蚕技术,组装配套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并加以推广应用,是目前蚕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20世纪40、50年代就有"地蚕育"、"少回育"、简易自动上簇等习惯.上世纪70年代后期,贵州蚕业从以柞蚕为主逐步转向家蚕后,借鉴我国蚕桑主产区的经验及研究成果,开展了蚕种统一催青提高孵化率、小蚕共育、少回育、蚕台及地蚕育、立体育、条桑育及最近组装的蚕台少回育等技术的研究试验与应用.结合贵州实际,重点介绍几项省力化技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云南省蚕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蚕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深人分析云南蚕业的实际和蚕业教育的现状,当前云南蚕桑生产产量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蚕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不到普及应用.为实现云南蚕业高质量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云南蚕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蚕桑业在中国是传统农业, "农桑"一词在很多涉农文献中出现.传统的蚕桑业产区江浙、两广、川渝等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既有共性也有区别的蚕桑业生产技术,这是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和人文差异造成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栽桑技术和家蚕饲养技术的差异.云南省在"东桑西移"中受益最大,但是省内行业界对云南蚕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造成蚕业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致使云南省桑园每公顷平均饲养蚕种量低下,严重制约着云南蚕业的行业效益.云南蚕业除具有共同的属性如综合性生产、生态型生产、劳动密集型生产、特产性生产、商品性生产外,还具有自已的特殊性,为了让蚕桑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都能充分发挥,有必要认真认识云南蚕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胡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290-20292
苏南地区在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丝织品产地。20世纪30年代之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先进蚕业技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土法养蚕,传统乡村家庭手工式生产受到冲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振兴蚕业,建立了专门的蚕业改良机构,在乡村中改良蚕种、推广新式技术、开展蚕业合作、推动各种力量投入蚕业改良运动。在乡村技术改良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制订了有积极意义的农业科技政策,但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对乡村经济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1.“阳光工程”搭建培训蚕业技术平台柞蚕是凤城市传统特色产业,也是现阶段农村的优势产业,2012年,凤城市在仔细进行农业产业调研后,针对蚕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申报了果桑蚕培训任务,并且得到了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批准,开始进行“阳光工程”培训,培训中共开设4个蚕业班,共计200人,占阳光工程总任务的22.2%,凸显了我市作为一个北方蚕业重要生产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韩国的蚕丝业浙江省轻纺工业供销总公司郭蕴华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顾国达韩国曾是世界第3位茧丝生产国,现在是世界第9位蚕茧生产国和第8位生丝生产国。在世界丝绸市场上,韩国既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我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本文就韩国蚕丝业的现状作概要介绍。1....  相似文献   

19.
蚕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产业,经营范围重要包括栽培桑树、培育蚕种、养蚕、干燥与储藏蚕茧,以及蚕种和蚕茧销售等。现阶段,传统的蚕业生产模式与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蚕业技术与经营主体的落后,影响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蚕业生产模式与技术作重点谈论和分析,同时提出部分有效的探索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蚕业主体已经发生分化演变,改变了蚕业技术的应用环境,蚕业技术体系出现演替变化过程。应用"非技术性因素"主导解决的方法,依托现有农村养蚕劳动力结构,遵循市场主导原则,主动引导蚕业主体分化演变进程,在传统精细式蚕业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化蚕业技术体系的中间承载转换作用,解决技术适合性、技术配套性和生态效能市场协同性等问题。以桑树年生物合成总干物利用率作为蚕业技术体系内涵性生态效能的衡量指标,建立蚕桑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模式、资源物质回流利用模式和未利用资源物质排放物减控治理模式,蚕业生态效率由3.1%提高到76.8%,形成了蚕业主体分化后构建生态蚕业体系的实用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