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芳  郭跃  程晓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52-17655
结合重庆历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情况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重庆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明显:产生了拥挤和热岛效应,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有所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和城市灾害有所增加。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对区域固体废弃物、水环境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绩效、生态环境绩效两个层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充市代表年份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水平进行测评,进而计算绩效协调度。分析发现,南充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和绩效协调度呈时间区间变化明显,1999-2005年逐年降低,2005-2012年逐年增加。这由于区域城镇土地开发和农村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绩效、生态环境绩效两个层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充市代表年份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水平进行测评,进而计算绩效协调度。分析发现,南充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和绩效协调度呈时间区间变化明显,1999-2005年逐年降低,2005-2012年逐年增加。这由于区域城镇土地开发和农村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兰州新区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兰州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受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影响较大,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治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最后提出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重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土地整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方法】选择4类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人工林、灌丛和耕地),分别在山西寿阳县和四川丹棱县野外采集土壤样方进行测定,利用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差异显著。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含盐量等普遍高于人类影响较强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即便在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的耕作制度和田间管理措施(灌溉、施肥、农药等)也会造成土壤特性的区域异质性。【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地”的复杂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在区域土地规划、作物栽培布局和水土保持政策制订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999-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梅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变化强度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林地所占比例最大(>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梅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0.64和-0.29%,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与梅州市经济和地形地貌的空间差异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梅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9年的0.570上升到2008年的0.595。【结论】1999-2008年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角度,计算了河北省新乐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2010~2020年,新乐市耕地、园地、林地面积增加,水域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新乐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300亿元,将比2009年减少0.945亿元。新乐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艾比湖流域多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景观格局以及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艾比湖流域近18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方法]运用相关分析方法论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效应.[结果]从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变化来看,景观分离度的逐步降低、破碎度的先升后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急升缓增;生态系统价值的不断增多;通过生态环境指数模型分析及土地利用转换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的响应研究,艾比湖流域各土地类型转换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结论]艾比湖流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区域各类具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扩大有利于整个区域生态质量的改善,但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指数耦合技术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区域环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耦合技术,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区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项目区整理以后,土地利用程度上升,与整理前相比增长了0.65%;同时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产生负向影响,区域环境指数下降,与整理前相比下降了2.32%。研究表明,指数耦合技术简便易行,适于在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鹏山  谢跟踪  苏珊  孟相彩  于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27-2330,2369
利用海口市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影响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到海口市滨海旅游区2008年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数,并在GIS中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的环境效应状态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海口市滨海旅游区,生态环境综合效应指数为0.582,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评判标准,得出该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一般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格局表现出不同状态,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生态环境恶劣,未利用地生态环境较差,耕地生态环境状态一般,水域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有林地和湿地的生态环境处于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况福民  邓育武  田亚平  谢卫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9-1801,1860
根据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运用P-S-R模型建立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对其2001~2010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减小趋势;2001~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指数总体为增加趋势,但是在2006~2008年出现小幅度下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综合安全指数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但是至2010年仍为临界安全。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面临的压力仍较大,区域土地资源状态仍不乐观,在人类的干预和维持下,生态安全受人类的影响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3.
李艳  魏晋  邓良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47-4650
基于人地协同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诊断成都平原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人地关系整体上不协同,人地"剪刀差"负效应有扩大趋势、土地利用总体较粗放、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部分地域功能模糊、农村生境问题突出和非农就业不畅等,都是区域城乡统筹进程中人地关系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战略、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修复战略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战略,构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战略体系,促进成都平原人地关系协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对充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全面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重要意义。根据扶余市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变化模型,对扶余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定量计算扶余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扶余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增加,其余用地类型面积逐年减少,扶余市生态服务价值也表现为逐年减少的态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为扶余市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安排以及自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艾比湖流域1990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转换的时空格局、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价值和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的定量分析,阐述和分析艾比湖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区域各类具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的扩大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结果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以及模型自身的结构因子作为分析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从单因子分析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分析2个层面,定量探测诸因子对RSEI模型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而揭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在单因子分析层面,归一化水汽指数(NDMI)对杨凌示范区RSEI空间分异特征的解释力最强,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多因子交互分析层面:研究区RSEI空间分异特征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有协同增强的作用;NDMI与绿度分量协同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解释力高达91.9%;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NDISI)与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的解释力,较二者分别作为独立变量时的解释力有极大的提升,非线性增强溢出C值高达0.258。依据以上研究结果,杨凌示范区在未来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中,NDMI可作为重要的指标和因子用于指示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另外也应重点关注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方式交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及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利用功效函数和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分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决策,并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0、1999和2010年3期遥感数据获取吐鲁番绿洲土地利用的数据,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9年由于草地和水域的转移面积减少的负贡献,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下降,区域环境质量下降;1999~2010年耕地和草地转入面积增加的贡献,使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上升,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近20年吐鲁番绿洲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明显,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指数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势上升,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9.
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2009和2014年2期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为信息源,以新疆库车县为研究对象,构造了库车县的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ERI)并借助GIS进行空间插值,由此分析了库车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动态演变以及不同等级的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根据《库车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4-2020年)》,预测2020年库车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从中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新疆典型干旱区绿洲县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库车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县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其土地生态风险有明显区域性,高生态风险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库车镇以及库车县工业园区周边。生态安全状况由西向东逐渐加重,且西南部较高风险区域有向东北方向蔓延趋势。在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过程中,人们应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库车县构建良好的生态用地格局,提高全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