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究放牧、长期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野外采样、室内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放牧和长期围封高寒草甸4个优势种牧草[(嵩草(Kobresia humili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和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Rehder)]营养品质年际和月际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与长期围封相比,放牧显著增加了嵩草、珠芽蓼和锦鸡儿粗蛋白(CP)和消化率(DMD),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P<0.05);放牧和长期围封对4个优势种牧草CP、DMD和NDF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规律,即多雨年份CP和DMD显著高于干旱年份(P<0.05);返青季6月份CP和DMD显著高于枯黄季9月份,NDF则与之相反;放牧和年份、月份互作对4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影响各有不同。本研究能为草原长期围封和解封提供理论参考,对草原管理和利用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放牧强度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以10年围封、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处理下的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放牧强度对4个优势种牧草营养价值年际、月际变化和种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增加了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 Sergiev)的粗蛋白(CP)和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Rehder)的干物质消化率(DMD),显著降低了锦鸡儿的中性洗涤纤维(NDF)(P<0.05);4种优势牧草CP和DMD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规律,即多雨年份CP和DMD显著高于干旱年份(P<0.05),6月份牧草返青季CP和DMD含量显著高于9月份牧草枯黄季(P<0.05),而NDF含量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4种优势牧草CP、DMD和NDF受到放牧强度、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种的相互影响。因此,建议对围封高寒草甸进行放牧,并在干旱年份和牧草生长季末家畜转场或补饲,实现祁连山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放牧和围封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P<0.01);放牧显著增加牧草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Crude fat,CF)、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和代谢能(Metabolic energy,ME),显著降低了牧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s,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s,ADF)(P<0.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牧草CP,CF,DMD和ME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牧草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P<0.01);牧草CP,CF,DMD和ME与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P<0.01)。总之,放牧处理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牧草营养品质。建议对围封温性荒漠草原进行适度放牧,以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草地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季节性放牧对甘南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季节性放牧对高寒草地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甘南玛曲县选取典型的季节性放牧和围封样地,从植被的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角度来评估季节性放牧对草地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围封样地相比,季节性放牧样地植被盖度由90.5%降至79.1%,植被高度显著降低了44.1%,密度显著降低了49.5%(P<0.05)。季节性放牧减少了优质牧草的数量,增加了毒草的数量;同样减少了一年生、两年生草本的数量,增加了半灌木的分布。季节性放牧提高了高寒草地植被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与围封相比,季节性放牧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28.3%,而全氮含量显著升高了27.5%(P<0.05)。本研究将有助于准确认识季节性放牧对高寒草地的影响,为甘南地区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姚喜喜  才华  李长慧 《草地学报》2021,29(z1):128-136
为探究封育和放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封育13年和连续放牧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封育和放牧对植被群落状况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显著提高了群落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封育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P<0.01);封育显著降低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1)。总之,封育虽增加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养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研究建议针对封育13年的高寒草甸进行适当的放牧以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的研究可为草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样方法,采集并分析了祁连山东段4种不同类型的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并对牧草营养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植被和功能群落存在差异,其中高寒草甸植被香农威纳、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P<0.05);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显著低于草原化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地下生物量则相反。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和牧草碳、氮、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综合比较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群落特征,牧草碳、氮、磷含量以及牧草营养,发现高寒草甸的植被群落稳定性,牧草营养最优,沼泽化草甸次之,草原化草甸最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围封对晋北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因子的影响,本试验对围封5年的赖草草地植物群落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连续观测,以及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围封后,草地地上生物量、群落盖度和群落高度显著增加(P<0.05),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放牧地;围封草地0~5 cm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各土层的土壤pH均显著降低(P<0.05),10~20 cm,20~30 cm的土层中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放牧地,20~30 cm的土层中土壤氮磷比显著低于放牧地(P<0.05)。土壤碳氮比驱动围封样地植物群落的变化,土壤全氮、pH、氮磷比驱动放牧样地植物群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的差异,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间牧草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干物质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含量差异显著(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DMD与C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NDF,AD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海拔高度(Elevation,ELE)与DMD,CP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NDF和ADF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间牧草CP,ADF,NDF和DMD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主要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ADF和NDF逐渐降低,而CP和DMD逐渐增高,牧草品质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因其环境脆弱的特征,高寒植物群落生产力和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当前,关于高寒针茅化草甸多样性和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做出何种应答还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开顶气室法(Open top growth chambers,OTCs)进行模拟增温,通过研究高寒针茅化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探讨高寒针茅化草甸对增温效应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升高对高寒针茅化草甸部分物种的重要值产生显著影响(P<0.05),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下降(P<0.05),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变化不显著;2)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增温处理使得土壤水资源匮乏,导致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减弱。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青海省玉树州高寒草甸草地天然放牧场不同月份(7月-12月)牧草营养价值动态变化。选取当地典型的放牧草场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每月中旬跟踪放牧牦牛模拟采集可食性牧草,并采用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和体外发酵技术,进行48 h体外发酵产气量(GP)、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及发酵液相关指标的测定,综合评价每个月份牧草的营养价值,为当地放牧草场牧草价值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牧草中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灰分(Ash)、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含量、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及IVDMD在7、8月与其他月份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在11月、12月处于较低值,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HC)的含量在11、12月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在7、8月处于较低值。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在不同月份的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GP、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均随牧草营养品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7、8月份牧草体外发酵液的GP、戊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 < 0.01),11月份均极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 < 0.01)。发酵液TVFA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但7、9月份偏高。综上所述,当地典型高寒草甸草场的牧草在7、8月份营养品质优良,10-12月份牧草营养品质偏低,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要,故建议牧民在枯黄期对牦牛进行精准补饲,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温性草原植被特征及品质变化情况,旨在了解禁牧和放牧对草地群落产生的影响和群落变化过程,为合理利用与管理新疆温性草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禁牧与放牧两种利用方式下的新疆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2018年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整个生长季的草地群落生物量、数量特征、多样性及植被品质进行了动态观测。结果表明:放牧使群落基本数量特征(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显著降低(P<0.05),退化指示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重增加;与放牧草地相比,禁牧草地的群落优势物种生物量、总生物量均显著提高(P<0.05),优势物种所占比重增加,群落丰富度下降,植物中粗蛋白含量降低,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发现自由放牧会使草原群落向退化方向演替,长期禁牧会使得群落丰富度下降,在草原利用时要合理的将放牧与禁牧相结合,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上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植物生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种类和种子数量等特征,探讨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关系及种子库在地上植被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拟为高寒草甸的管理,特别是高寒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围栏样地和中牧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重牧样地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中牧样地(P<0.05);围栏样地、重牧样地、中牧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表现为重牧 >围栏 >中牧,其中重牧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中牧样地(P<0.05),达4952.7粒·m-2;中牧样地和围栏样地的种子库和地上植被之间相似性较低,二者的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Sorense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48和0.44。重牧样地上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严重退化,地上植被群落和土壤种子库均以杂类草物种占优势,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对于有退化趋势的嵩草草甸,适当的围栏并考虑利用本地多年生优良牧草种子进行补播将是有利的;嵩草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种子主要集中在0~5cm,且各样地中种子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费璇  锁才序  向双  孙书存 《草地学报》2022,30(8):1954-1963
为阐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对长期季节放牧的响应机制,本试验选取有10年以上冷、暖季放牧历史的湿生、中生、旱生高寒草甸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暖季放牧(6月至10月)下,湿生草甸香农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小于冷季放牧(11月至翌年5月)(P<0.05),而旱生草甸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冷季放牧(P<0.05);冷季放牧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暖季放牧(P<0.05),其中暖季放牧下莎草科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湿生草甸暖季牧场与旱生草甸冷季牧场莎草科重要值最高,其余牧场均为双子叶杂草重要值最高(P<0.05);经ANOSIM检验,季节性放牧下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差异(P<0.01),湿生、旱生草甸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而中生草甸群落结构差异较小。本研究表明长期季节性放牧会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可为不同生境草甸的放牧制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充分了解围栏封育对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合理制定草甸恢复和利用相关政策、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西藏三江并流区封育2年的高寒草甸的群落样方调查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比较自由放牧,围封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26.24%和8.94%,但物种多样性指数略有下降;围封后土壤电导率、盐度和总溶解固体分别下降26.50%,29.03%,30.15%;围栏内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盐度、总溶解固体、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下生物量与硝态氮、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围栏外地下生物量与介电常数、体积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2年短期围封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其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一定改善,可以作为应对草甸退化的干扰手段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放牧作为最主要的生物干扰因子之一,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生态进程。在自然放牧条件下,通过不同放牧强度的比较试验,对高寒草甸土壤营养成分及地上群落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加大,地上总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在封育样地最高,在重牧样地最低,而封育、轻牧、中牧样地香浓-威纳多样性指数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禾草和莎草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在中牧条件下最高。与轻牧、中牧和封育样地相比,重牧样地的杂草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5月份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7月份、9月份则相反;封育、轻牧、重牧样地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中牧样地(P<0.05);在整个生长季节,重牧样地的pH值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而封育?轻牧?中牧3个样地pH值没有显著差异;在整个生长季节,封育、轻牧、中牧、重牧4个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其中封育、轻牧、中牧3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重牧样地(P<0.05);土壤的全氮含量在各放牧样地里并没有显著变化,而土壤氨态氮、硝态氮则在植物整个生长季节随着放牧强度的加大而增加;在整个生长季节里全磷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中牧样地里,速效磷含量表现出了和全磷一致的结果。因此,适度放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养分以及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当高寒草甸由于退化导致生物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后果时,围栏可以作为有效的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青藏高原南缘亚高山草甸的适宜管理措施,本研究以自由放牧、4年全年封育、4年生长季封育+非生长季放牧和20年生长季封育+季末割草管理下的亚高山草甸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开展放牧和封育管理措施下亚高山草甸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化亚高山草甸经4年的生长季封育+非生长季放牧管理,草地有害植物的优势地位降低,优良牧草的优势地位增加,物种丰富度显著下降,草地生产力、密度、盖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无显著变化;经4年的全年封育管理,草地生产力、密度、盖度及优良牧草的优势度显著增加,优良牧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成为群落的单优势物种,群落的生态优势度急剧增加,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降低;经20年的生长季封育+季末割草管理,草地生产力、密度、盖度及优良牧草的优势度显著增加,草地早熟禾和大花嵩草(Kobresia macrantha)成为群落的优势物种,群落的生态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增加,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降低。可见,与自由放牧相比,3种封育措施均可增加滇西北退化亚高山草甸优良牧草的优势度,促进退化亚高山草甸植被的恢复,但封育后因群落中单个或少数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大大增加,草地中伴生种消失,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