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工程前后三江源草地产草量与载畜压力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GLO-PEM模型和载畜压力指数,对比分析了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工程前后草地产草量和载畜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的2005-2012年8年的草地平均产草量为694 kg/hm2,比工程实施前1988-2004年17年的平均产草量(533 kg/hm2)提高了30.31%,减畜措施实施后的2003-2012年10年的平均载畜压力指数为1.46,比1988-2002年15年平均载畜压力指数(2.49)下降了36.1%。草地产草量的提高和载畜压力的减轻,主要归因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其中,生态工程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兴海县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工程现已全面建设完成。关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实施成效进行研究和探讨,可对该项目的后期工程实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玉树县国营牧场草地资源理论载畜量为38136只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载畜量为29396羊单位,冬季围栏草地载畜量为8051羊单位,人工草地载畜量为689只羊单位,分别占理论载畜总量的98.84%和1.16%。现有家畜量为32457羊单位,盈余5729羊单位,基本达到草畜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科学评估三江源区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是有效开展草地资源利用和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其核心区是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外的传统利用区是当地牧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支撑区。本研究基于GLOPEM-CEVSA模型,模拟了1981–2018年三江源区草地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析了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结果表明,近40年三江源区平均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别为852.56和1 357.14 kg·hm-2,草地的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62.82%,且呈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的分布特点,国家公园3个园区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在61.92%~66.42%。除国家公园所在县域及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唐古拉山乡外,东、南部各县仍有约35%的气候潜力,即505.53 kg·hm-2的草料潜力和每公顷0.44标准羊单位(SU·hm-2)的载畜潜力。因此,建议在东、南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合理开展退化草地修复工作,提高...  相似文献   

5.
科学评估三江源区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是有效开展草地资源利用和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其核心区是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外的传统利用区是当地牧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支撑区。本研究基于GLOPEM-CEVSA模型,模拟了1981–2018年三江源区草地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析了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结果表明,近40年三江源区平均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别为852.56和1 357.14 kg·hm-2,草地的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62.82%,且呈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的分布特点,国家公园3个园区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在61.92%~66.42%。除国家公园所在县域及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唐古拉山乡外,东、南部各县仍有约35%的气候潜力,即505.53 kg·hm-2的草料潜力和每公顷0.44标准羊单位(SU·hm-2)的载畜潜力。因此,建议在东、南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合理开展退化草地修复工作,提高...  相似文献   

6.
青海草地载畜量计算方法与载畜压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草地资源理论载畜量为1608.08×10^4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载畜量为1282.84×10^4羊单位,人工草地载畜量为224.78×10^4羊单位,农作物秸秆载畜量为104.45×10^4羊单位,分别占理论载畜总量的79.77%、13.73%和6.50%。与全省2009年度存栏牲畜3020.05×10^4羊单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依法保护草地生态,实行以草定畜等措施,有效遏制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退牧还草与生态移动工程,依法保护草地生态,实行以草定畜等措施,有效抑制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全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依法保护草地生态,实行以草定畜等措施,有效遏制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草地载畜压力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三江源地区1988~2005年草地载畜压力变化的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来该地区草地平均超载1.5倍,其中冬春草场超载2倍以上.另一方面,草地载畜压力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以冬春场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利用逐年向合理的方向发展.研究认为,该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连续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该地区草地恢复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应该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在维持三江源草地畜牧业适度规模的同时,根据该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功能定位,促进其他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合理确定草地载畜量对有效保护草地资源并高效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方法计算的载畜量只表明了核定时段内的平均载畜量,没有明确载畜量核定的具体时间,开展载畜量核定容易引起混淆和争执,核查工作量大,耗时长,实际操作难度大。为此,本文综合近年来草地载畜量的相关研究结果、结合草原生态气候变化和草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秋末入冬为载畜量核定时间,以能繁母畜数量作为核定主要指标的新草地生态载畜量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和人工草地建设,加大牲畜出栏,开展划区轮牧和春季草地禁牧试点示范,合理利用牲畜补偿代谢特点,利用牧草再生特点提高牧草产量和贮备等技术措施,以期为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增加牧民经济收入,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3S的新疆阜康典型草地产草量及草畜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育蓉  杨峰  李建龙  于炯  贾振红 《草业科学》2013,30(9):1330-1337
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代表城市——新疆阜康市为例,根据遥感影像、气象资料、年鉴和前人研究结果,利用遥感分类结果和产量估测模型计算了1990年、1999年和2008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并结合牲畜数量计算了各年份的草畜平衡状态。结果表明,1) 近20年研究区草地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至2008年,牧草总产量较1990年减少了4.66%;2)1949-2008年,随着研究区年末牲畜存栏数的增加,1990年、1999年和2008年的可利用牧草总储量分别为3.77×105、3.64×105和3.63×105 t,这3年的草畜平衡状态为1990年和2008年分别欠载22.81%和4.91%,而1999年超载9.67%。结合研究区遥感分类图片、气候变化和牲畜存栏量分析可知,1990-2008年研究区农业开垦侵占草地导致草地地上生物量减少,加之年末牲畜存栏量的增加,单位面积草地载畜量压力加大,直至2005年前后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后,载畜量压力才得以缓解。草地生态和畜牧业要实现双赢发展,必须加大对草地生产力和牧区生产经营方式的实时监控力度。  相似文献   

13.
藏南农牧交错带农牧互作模式下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耦合是提升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采用土地利用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西藏藏南地区“牧繁农育”和“农草牧补”两种农牧耦合模式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度。结果表明,2008-2016年“牧繁农育”模式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农草牧补”模式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虽呈增加趋势,但社会经济效益处于波动状的稳定状态;虽然“牧繁农育”模式和“农草牧补”模式均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牧繁农育”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较“农草牧补”随年际的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为类似地区定量评价农牧耦合模型效益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4.
A large statewide historical database involving livestock numbers, vegetation cover, precipit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allowed us to explo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e and rangeland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and livestock productivity from 1920 to 2017. Trends in vegetation cover and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from 1984 to 2017 were also explored. Our climate time series wa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1920 ? 1975 and 1976 ? 2017, based on an apparent accelerated increase in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s that began in the mid-1970s. Bo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and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MAT) differed (P ≤ 0.05)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MAP and MAT were 9.6% and 3.4% higher in period 2 compared with period 1, respectively. From the 1920s to 2010s the livestock grazing level and weaned calf numbers fell 30% and 40%, respectively, despit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AP. Long-term declines in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and in weaned calf nu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MAT (r = ? 0.34 and r = ? 0.43, respectively). No long-term trends (1984–2017) in woody or perennial herbaceous cover were detected at the level of the entire state of New Mexico. Woody plant cover dynamics for New Mexico were not related to livestock grazing levels. However, at the county level we detected a 2% increase in woody plant cover coupled with a 9% decrease in cattle animal units between 2000 and 2002 and 2015 and 2017 for 19 select counties well distributed across New Mexico. Increases in woody plant cover varied greatly among counties and were higher for eastern than western New Mexico. Both global and New Mexico data show the climate warming trend is accelerating. Our findings have relevance to several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because New Mexico occurs at midlatitude, has varied topograph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several different range vegetation types.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库尔木图不同放牧情况下草地生态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未放牧条件下,库尔木图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0.93亿元。2015年放牧条件下,研究区载畜量为120434.5羊单位,接近理论载畜量;当前库尔木图放牧情况下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是未放牧的159%,说明适度放牧可以增加草地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对研究区有重要意义。放牧强度为120%,140%,160%和180%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理论载畜量下生态服务价值的0.911,0.847,0.8,0.732,表明超载会造成生态服务价值下降。该研究为库尔木图自然保护区和其他放牧地区科学放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环县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轮牧试验的跟群观测,发现放牧强度增加3倍,其践踏强度却增加5倍多,说明践踏作用对放牧的敏感性高于以家畜采食作用为基础的适宜载畜量和放牧强度,获得了家畜践踏强度随放牧强度幂函数式增大的定量结论,说明调控放牧家畜的践踏效应应是放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 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衡状况,分析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飞行样带内种群密度,推算了玛多县内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分别与统计数据、暖季调查结果对比验证,估算出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1.60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10.22、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2)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表明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表明草地中度超载;3)若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超载过牧是造成玛多县草地退化一个主要驱动因素,需人工补饲7.90万t干草或减畜30%才能维持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通过对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草地、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入户调查,全乡有天然草地8.67万hm^2,可利用草地6.38万hm^2。草地理论载畜量为2.03万羊单位,实际存栏6.843万羊单位,超载4.813万羊单位,达237%。由于草地严重超载过牧,造成温性荒漠草地退化加剧,裸露草地数量增加,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必须通过调整优化畜群结构,使饲养牲畜公母比例由1∶1.4提高到1∶2.5-3.0,改变传统的全放牧饲养方式,加快畜群周转,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