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组和急性攻毒组大鼠生殖器官中肥大细胞的活性以及P物质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攻毒后6小时子宫和卵巢炎性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量达到峰值,而后开始减少,48~72 h又开始回升,其中炎性细胞均极显著高于攻毒前(P<0.01);肥大细胞除子宫攻毒后12小时(P<0.05),其余均极显著高于攻毒前(P<0.01);肥大细胞脱颗粒数攻毒后6小时、72小时显著高于攻毒前(P<0.05),且在攻毒后72小时子宫内膜和6小时卵巢皮质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均出现轻微脱落损伤;同时不同时相P物质表达的趋势与炎性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量变化相吻合,且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相关联.说明在乳腺炎中P物质、肥大细胞影响生殖.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及攻毒不同时相组大鼠肾组织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范型、组织化学性质的动态变化及P物质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攻毒后第6h炎性细胞开始浸染肾小管基膜、肾小囊壁层及肾小球,12h后浸染程度开始减少,第24h出现最低值,而后又开始增多,至第72h浸染达到高峰。且此间质内血管出现轻微的裂隙。同时不同时相肾组织的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量和P物质的表达水平均与炎性细胞浸染变化相吻合,攻毒后第6、12、48、72h的炎性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量均显著高于攻毒前(P〈0.05),且在攻毒后第72h均达到最高值;P物质的表达与肥大细胞相关联。证实,肥大细胞和P物质参与了乳腺炎所致肾组织损伤与肾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组和急性攻毒组大鼠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组化性质以及P物质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攻毒6小时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乳腺小叶间质、腺泡间、腺泡腔内及血管周围,且达到最高峰,之后又开始减少,48~72小时开始上升,小叶间质内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开始出现裂隙、脱落损伤;乳汁蛋白在攻毒后6小时开始减少,以后分泌开始逐渐增多;同时不同时相肥大细胞的脱颗粒数及P物质表达水平均与炎性细胞的浸染变化相吻合,且攻毒后肥大细胞和其脱颗粒数均显著高于攻毒前(P(0.05),表明P物质的表达水平并与肥大细胞相关联。说明P物质和肥大细胞参与大鼠乳腺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病理模型,选择15只分娩10~12d的北京犬随机分成3组,经乳头导管对第3对乳腺分别注射1m L的生理盐水、1.0×105cfu/m L和1.0×106cfu/m 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观察乳腺组织的外形、组织切片的变化,并对乳汁中细菌分离计数。在攻毒前2h、攻毒后6h、12h、36h、48h分别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白蛋白(SA)含量。结果显示,攻毒后36h,犬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乳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症状,组织病理学显示血管、乳腺泡腔及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泡腔间隔增宽;从攻毒的乳腺中分离到相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攻毒后6~48h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在攻毒6~36h后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在攻毒6~12h后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诱发犬试验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检测趾叶炎小鼠趾部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炎性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造模组在免疫后14 d TNF-α表达达到一个峰值,而后表达开始减弱,21 d后表达开始增强,极显著高于同一时相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其表达均极显著低于同一时相造模组,其中低剂量治疗组小鼠同一时相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中剂量治疗组小鼠除免疫后前3个时相显著外(P<0.05),免疫后35 d与正常组不显著(P>0.05),高剂量治疗组小鼠除免疫后14 d显著外(P<0.05),其余各时相均与正常组不显著(P>0.05),各治疗组小鼠的TNF-α表达水平并随药物浓度的提高和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而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和炎性细胞变化均与TNF-α的表达趋势相吻合.结果表明,Mizolastine可以显著抑制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应用细菌计数研究不同攻菌时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腺内的增殖情况,并通过甲苯胺兰染色法观察乳腺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结果显示,实验组母鼠乳腺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数在攻菌后24 h达到峰值,48 h时有所下降,72 h时又有所增多;实验组脱颗粒肥大细胞数在攻菌后6h极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肥大细胞数在攻菌后12 h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脱颗粒肥大细胞数和肥大细胞总数随感染时间延长呈增多趋势。证实肥大细胞参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乳腺炎乳腺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检测趾叶炎趾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炎性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的动态变化,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趾叶炎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二磷酸组织胺注射后炎症组小鼠趾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真皮网状层、血管及腺体周围和部分肥大细胞内,在14 h表达达到一个峰值,而后表达减弱,72 h~15 d表达迅速增强;炎症组小鼠趾部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和炎性细胞数量,随二磷酸组织胺注射时间的延长,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且其变化趋势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趋势相吻合;同时在真皮出现了许多增生的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结果说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小鼠趾叶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肉犊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选择1、4、6月龄各4头利杂犊牛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犊牛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同一月龄犊牛的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肥大细胞的密度逐渐降低.在1、6月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4月龄十二指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最多(P<0.01).在1月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4和6月龄犊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之间的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与犊牛回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各年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肥大细胞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4月龄时犊牛小肠的肥大细胞密度最低.结果提示犊牛的黏膜免疫水平可能与其机体的发育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测定蓝黄青口服液(LHQY)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免疫以及红细胞免疫力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LHQY(浓度为1∶1500)饮水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痘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免疫组和二者同时给予组.结果显示,LHQY给药后3d就能极显著提高健康鸡的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P<0.01),并且这种作用效果可以持续20d以上;与疫苗同用,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疫苗组(P<0.05,P<0.01).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发现LHQY用药组的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均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LHQY与疫苗混合使用这两种花环率也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并整体高于疫苗组.说明蓝黄青口服液能显著提高鸡红细胞免疫功能,对ILT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参虎败毒颗粒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将20头PRRSV阴性仔猪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提前药物处理感染组(A组)、感染同时药物处理组(B组)、无药物处理感染组(C组)和无药物处理不感染组(D组)。A和B组分别于攻毒前3 d和攻毒时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参虎败毒颗粒(每头10 g·d-1),连续饲喂至攻毒后28 d,每日测量体温,在攻毒后第14天,每组随机处死仔猪1头,观察病理变化,RT-qPCR检测肺组织病毒载量,并在攻毒后第1、3、5、7、14、21、28、35天采全血和血清样品进行PRRSV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发现,A和B组仔猪体温在攻毒后第6天上升至40℃以上,第12天时恢复正常;C组仔猪体温在第5天上升至40℃以上,持续至试验结束仍未恢复。A、B组仔猪肺组织病变较轻,肺泡结构轻度损伤,支气管内有少量炎性渗出物,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仔猪肺组织病变严重,肺泡结构破坏严重,支气管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和炎性细胞浸润。A组在攻毒后3、5、7和14 d病毒载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B组在攻毒后3和5 d病毒载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第7和14天病毒载量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PRRSV抗体在攻毒后第21天达到峰值,C组在28 d达到峰值。以上结果可知,参虎败毒颗粒能够显著减轻PRRSV造成的仔猪肺部病理损伤,降低病毒血症;添加药物可使PRRSV特异性抗体峰值提前,减少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证明参虎败毒颗粒可用于预防或治疗PRRSV感染,降低PRRSV对仔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给14日龄雏鸡灌服不同浓度紫锥菊、黄芪合剂,连续灌服7d,21日龄时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来观察雏鸡血液转氨酶活性及脾脏NK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攻毒后4d和攻毒后11d时用药组与攻毒对照组相比,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均有所降低,差异显著(P<0.05);攻毒后11d时Ast/Alt比值极显著低于攻毒对照组(P<0.01)。脾脏NK细胞活性在感染后14d,高剂量组活性极显著高于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感染21d后各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紫锥菊、黄芪合剂在雏鸡感染IBDV后12d前后一段时间可显著降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肝脏造成的损伤,促进脾脏NK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有利于该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动态影响,选取19头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体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4头)和试验组(15头),试验组每头仔猪接种PCV2病毒悬液,分离攻毒后0、3、7、14、21、28和35 d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用MT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6和IL-1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脂多糖(LPS)刺激下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在攻毒后各时间点均极显著降低(P0.01);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在攻毒后3、21和28 d极显著降低(P0.01),在攻毒后14 d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猪相比,攻毒猪血清中IL-6的含量在攻毒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P0.05);IL-1β的含量在攻毒后7 d显著升高(P0.05),IL-10的含量在攻毒后35 d极显著升高(P0.01);IL-2的含量在攻毒后7 d显著降低(P0.05),在攻毒后21 d显著升高(P0.05),在攻毒后28和35 d均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PCV2能显著抑制仔猪外周血T、B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并能激活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但同时能导致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活化出现迟滞并在攻毒后期引起免疫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13.
采取体外分离培养猪小肠上皮细胞,在含10%血清的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15.6、31.2、46.8、62.4 μmol/L Cu.结果表明,猪小肠上皮细胞对铜刺激敏感,铜可以有效促进细胞增殖,铜添加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培养液中添加31.2 μmol/L Cu作用36 h对猪肠上皮细胞增殖明显.各浓度之间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各时间段之间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浓度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雏鸡马立克病(M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了雏鸡在人工攻毒后血浆MDA含量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攻毒组接种马立克病病毒(MDV)后第14天,血浆中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和第28天高于对照组,第56天时基本接近;血浆中SOD活性在第7天时对照组显著高于攻毒组(P<0.05),第14天和第28天高于攻毒组,但差异不显著.表明雏鸡在感染MDV后血浆中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对雏鸡MD的发病诊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巴克夏、东北民猪、巴民杂交猪各5头进行了肉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24 h后的pH值东北民猪最高,极显著高于巴克夏和巴民杂交猪(P<0.01),以巴民杂交猪最低,但是未出现PSE肉.肌内脂肪东北民猪极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1),巴民杂交猪极显著高于巴克夏(P<0.01).试验结果表明3组试验猪的肉质均呈上乘之列,尤以东北民猪肉质突出.  相似文献   

16.
取SPF级昆明小鼠进行RT雾化攻毒。攻毒后每隔一段时间通过BCA法测定小鼠支气管灌洗液BALF上清中总蛋白浓度,ELISA法测定小鼠BALF中致炎因子TNF-α、IL-6、IL-1β浓度,利用RT-PCR检测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LR4及其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小鼠吸入1/150LD50剂量雾化RT后,BALF上清总蛋白浓度增加,IL-1β、TNF-α浓度12h时达到最高值,IL-6浓度48h达到最高值。攻毒后12,24h时TLR4表达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0.01P0.05);12h时MyD88表达高于空白组,差异极显著(P0.01)。12h时IRAK-1、IRAK-4、TRAF6表达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0.01P0.05)。结果表明:小鼠吸入1/150LD_(50)剂量雾化RT,肺部发生炎症且肺泡组织通透性增加;低浓度蓖麻毒素攻毒后可刺激肺泡巨噬细胞TLR4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下游MyD88、TRAF6、IRAK-1、IRAK-4等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主要通过MyD88途径引起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的中毒机理及其对羊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将12只卡拉库尔羊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对照组和攻毒组羊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活性、脂质过氧化终末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总巯基(TSH)、非蛋白巯基(NPSH)的含量及一氧化氮(NO)。结果表明:攻毒组羊血浆中SOD活性和GSH、TSH、NPSH含量在攻毒21 d之后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MDA含量和NO含量在攻毒21 d之后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苦马豆素能诱发机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显著降低机体主要器官和组织中某些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MDA的含量;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而损伤机体主要组织器官,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可能是苦马豆素引起中毒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取16只3~4 kg健康泌乳家兔,通过人工造模的方法诱发其乳腺发炎,建立临床型乳腺炎模型。然后分别在造模前1 h和造模后4、12、24、36、487、2 h采集血液0.5 mL、血清1 mL,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测和炎性细胞因子测定(ELISA)。结果显示: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造模后4 h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5),12~72 h内极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1);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在造模前至造模后72 h内无显著差异(P0.05)。②血清磷离子含量、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血清直接胆红素含量在造模前至造模后72 h内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钙离子含量在造模后4 h显著低于造模前水平(P0.05),12~72 h内极显著低于造模前水平(P0.01)。③血清TNF-α和IL-6含量造模后开始升高,12~72 h内极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1)。结果证明白细胞总数、血清钙离子含量、血清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急性乳房炎炎症发展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将70只45日龄的罗曼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Ⅰ~Ⅵ组,旨在探讨不同剂量替米考星对雏鸡心功能和呼吸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替米考星剂量的加大和给药时间的延长,Ⅴ组死亡2只,Ⅵ组死亡4只;心率(HR)由增加到逐渐恢复,但5 h后,Ⅵ组HR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呈逐渐下降趋势,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则逐渐升高,给药5 h后,Ⅳ、Ⅴ和Ⅵ组LVSP极显著低于对照组、Ⅰ、Ⅱ和Ⅲ组(P<0.01),Ⅴ和Ⅵ组极显著低于Ⅳ组(P<0.01)。Ⅱ组LVED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Ⅲ和Ⅳ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1)。Ⅴ、Ⅵ组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Ⅰ~Ⅴ组呼吸逐渐加深加快。5 h后,Ⅲ、Ⅳ和Ⅴ组呼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和Ⅱ组(P<0.05),但Ⅵ组呼吸率极显著低于Ⅲ、Ⅳ和Ⅴ组(P<0.01)。提示替米考星在治疗雏鸡疾病时饮水安全使用剂量为400~600 mg/L,超过800 mg/L时会对心肺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表达鸡IFN-α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效果及对其淋巴细胞信号分子PI3K和NF-κB p65的影响。将40只10日龄非免疫雏鸡随机分为IFN-α组和空白对照组,持续注射给药3d后,于第3次给药后第1天开始每天心脏采血,持续3d,并于最后一次采血后对雏鸡进行攻毒,在攻毒后开始每天心脏采血,连续3d。通过MTT法检测淋巴增殖活性情况,ELISA测定不同时间段淋巴细胞中PI3K的水平、细胞中总NF-κB p65、细胞核中NF-κB p65蛋白表达含量及IBDV抗原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攻毒前,IFN-α对淋巴增殖活性、细胞中PI3K和NF-κB p65的表达具有极显著地促进作用(P0.01);与攻毒前相比,攻毒后第1和2天IFN-α组淋巴增殖活性、细胞中PI3K和NF-κB p65的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IFN-α对IBDV-Ag具有极显著地抑制效果(P0.01)。这些结果表明,IFN-α可通过增加PI3K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以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并对IBDV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试验为IFN-α免疫增强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