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印楝提取物防治桑天牛的林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桑天牛成虫Apriona germari Hope喜食的构树为引诱树6株,选取一块与周围树林相对孤立的杨树林为试验地,试验地面积约为0.13hm^2,设引诱树6株,胸径8~10cm。每年1次将2g含30%印楝素的印楝种核提取物配成制剂,注入构树中,进行防治桑天牛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注药前,对照虫株率(57.50%)与处理虫株率(56.41%)之间差异不显著。注药1a后处理林的虫株率下降至38.46%,对照林的虫株率增加到70.00%;2a后,处理林的虫株率下降到23.08%,对照林的虫株率达82.50%。讨论了应用天然化合物防治林木害虫的优点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黄斑星天牛有虫株率、株虫口密度相关性调查分析,提出了不同种群密度下有虫株率与株虫口密度之间的回归式,并对利用有虫株率估计株虫口密度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同时对黄斑星天牛株虫口密度林间调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幼林施肥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在福建邵武花岗岩残积物发育的低丘红壤上营造的马尾松林中,连续进行4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时施N对马尾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使其明显下降约8%;施用以P为主的肥料对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胸径,蓄积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7.2%-19.5%,32.2%-52.2%,但其松梢害虫的虫株率则较显著提高;施K则无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4.
萧氏松茎象发生与林分、林地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萧氏松茎象的发生规律与林分、林地因子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萧氏松茎象对寄主树种、树龄、胸径、坡位等因子有选择性。湿地松和火炬松受萧氏松茎象危害株率显著高于马尾松。幼虫主要危害部位是树干0~30cm高处,50cm以上危害较少。马尾松8~12a生有虫株率最高,胸径11~17cm的危害最重。马尾松林分不同树种组成类型中,有虫株率纯林最高,而混交林中随马尾松比例增大而加大,松阔混交林较低。坡向对该害虫的危害无显著影响,而坡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中下坡虫株率极显著高于上坡。  相似文献   

5.
苏氏克虫菌1号、2号防治文山松毛虫的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研制出的苏氏克虫菌1号和2号生物农药, 对文山松毛虫幼虫进行了林间药效对比试验。其用药后1天、5天的效果: 苏氏克虫菌1号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3 6 %和54 4 %; 苏氏克虫菌2号分别为7 2 %和43 2 %,差异达极显著。用药后10天和15天的效果: 苏氏克虫菌1号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9 2 %、87 6 %, 2号分别为76 0 %和84 0 %, 二者的效果差异由极显著降为显著水平。纵观其防治文山松毛虫幼虫效果, 苏氏克虫菌1号比2号的药效来得快, 且最终效果也强于2号。  相似文献   

6.
狗獾控制沙棘木蠹蛾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山西、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发生面积13.3万hm^2,其中50%以上的受害沙棘林成片死亡。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调查,沙棘木蠹蛾发生面积1.8万hm^2,发生率58.7%,平均有虫株率42%,平均虫口密度9头/株,最高可达118头/株。通过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对狗獾的生活习性及其林间控制沙棘木蠹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四子王旗调查的7~11年生落叶松林地叶蜂数据,导出叶蜂越冬茧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回归式为:y=1-e-0.251014247X0.512840015该方程相关系数r=0.9895,适合性检验X2<X20.01。说明方程拟合良好,适应性可行。用方程导出x与y的关系,得到有虫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的关系表。可应用到四子王旗落叶松叶蜂的调查之中。  相似文献   

8.
1992~1995年在福建邵武花岗岩残积物发育的低丘红壤上营造的马尾松林中,连续进行4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时施N对马尾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使其明显下降约8%;施用以P为主的肥料对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胸径、蓄积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7.2%~19.5%、32.2%~52.2%,但其松梢害虫的虫株率则较显著提高;施K则无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00块标准地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桑天牛(AprionagermariHope)有虫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之间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描述,从而给调查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10.
杨洪祥 《山东林业科技》2010,40(1):F0003-F0003
济南黄河河务局在今年的“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全覆盖、无缝隙防治体系。对全局299.10万株(面积2.65万亩)树株进行了全面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严格落实责任,加强巡查观测;建立专业防治队伍;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督导考核:做好宣传、指导。经业务部门抽查,有虫株率不足1%,全局圆满完成了防治目标,保障了济南黄河生态风景。  相似文献   

11.
1994年7月在伊犁地区哈尔墩苗圃,通过对二年生苹果苗两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用1·7%的BA-1乳油1000-2000倍液防治苹果蚜虫是经济有效的。施药后1-3天技正防治效果分别为87.1%、94.9%、99.0%,残效期为]-2周,现将结果初报如下:1、有虫株率明显下降:施药前在标准区内调查苹果苗309珠,其中238株有虫,有虫株率为91.6%。而用1.7%BA-1乳油1000-2500借液喷雾防治后第2天调查700株,仅377株有虫,有虫林率为539%,施药2天有虫株率即可减少37,7%。2、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用]000-25O0倍液四种浓度处理,施药一天后,…  相似文献   

12.
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危害白蜡的云斑天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选取8个受害严重的白蜡林作为试验样地,在云斑天牛幼虫期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然后调查和统计天敌释放前后白蜡树的被害株率、天牛的株虫口数,计算出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云斑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5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3.16%,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2.36%;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7.2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9.68%.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防治效果略高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云斑天牛生物防治中,释放花绒寄甲2种虫态的天敌均不失为有效和良好的技术,而卵的成本低,值得在生产防治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白杨透翅蛾的危害与行数、杨树品种、苗龄、苗木的繁殖方法有关的特点,提出采用保护行育苗进行防治。这种育苗方法,使平均虫株率为2.35%,比常规育苗虫株率24.05%降低了21.7%。一级苗率为64.25%,比常规育苗的39.7%提高了24.55%。同时每hm ̄2节省防治费1644元,既降低了苗木成本,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纵坑切梢小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监测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最好的诱芯9诱集效果是对照诱集效果的7706.8倍,是饵木的20.49倍;效果中等的诱芯1的诱集量是对照的4288.4倍,是饵木的11.4倍;效果最差的诱芯5诱集量为对照的830倍,是饵木的2.19倍。这一结果肯定了聚集信息素诱虫灵敏度高、效果好的特性。同时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和梢被害率3项指标的减退率证实了应用聚集信息素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显著可靠。其虫口密度减退率平均为94.35%,有虫株率减退率平均为87.7%,被害梢减退率为88.39%。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综合技术措施防治危害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的乌桕癞蛎盾蚧Paralepidosaphes tubulorum Ferris,可使有虫株率由防前的71.5%降到12.7%,有效地控制了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16.
重要林木害虫松幽天牛危害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报道了松幽天牛Asemum amurenseKraatz在河北丰宁的发生和危害状况,讨论了该虫成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和对策。该虫在河北丰宁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主要危害油松,成灾区有虫株率50%以上,虫口密度126头/株;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是油松生存环境恶劣,连续干旱,对该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缺乏了解以及缺少有效监控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用吡虫啉防治板栗瘿蜂并测定其在栗实中的残留物,结果表明:吡虫啉可替代乐果或乐果与敌敌畏混合液应用于防治栗瘿蜂。在栗瘿蜂幼虫期,用包扎枝干的方法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g/L溶液后,嫁接5年生和12年生板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70%和23.06%。在栗瘿蜂成虫期,用吡虫啉0.5g/L溶液或2.5%鱼藤精乳油2g/L溶液或0.3%印楝素乳油2g/L溶液喷洒树冠,翌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67.23%和69.71%。施用了吡虫啉栗树的果实中均没有残留物。用人工摘瘿兼挂瘿的方法处理栗树,次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达85.22%。  相似文献   

18.
2003年5月,在纵坑切梢小蠹姐代成虫转梢盛期,采用川保粉刺对该虫进行林间和室内防治试验。室内试验结果:供试成虫裸露状态下,12小时内死亡率100%;枝梢内成虫15日后死亡率A、B、C依次为73.3%、93.3%和86.7%,校正死亡率依次为19.8%、79.9%和60.1%。林间试验结果:7日后成虫死亡率A、B、C依次为80.5%、82.7%和88%,校正死亡率依次为68.9%、72.1%和80.6%。对2002年林间防治试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对照区比较其受害株率、受害梢率、蠹害指数均有明显下降,C处理效果略优于A、B,而A、B处理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青杨天牛成虫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确定了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成 虫出孔盛期,即5℃以上积温达339.4日度;利用浓度为1:400的40%氧化乐果、2.5%敌杀死、50%敌敌畏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61.1%、60.3%。  相似文献   

20.
在广东的马尾松林中,进行了马尾松毛虫有幼虫株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两个因子的关系密切,由此验证出由有幼虫株率估测幼虫密度的简易调查方法适合广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