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脱叶剂在洞庭湖植棉区直播棉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洞庭湖植棉区不同脱叶剂在田间应用中的脱叶效果及其对棉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噻苯隆+乙烯利(450 g·hm-2 +1200 mL·hm-2)、欣噻利(1800 mL·hm-2)不仅能够明显提高脱叶率,且催熟效果好,对纤维品质基本无不利影响,籽棉产量与清水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2.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3.
侯殿亮 《中国棉花》2021,48(1):37-38
根据化学封顶技术在新疆昌吉机采棉种植中的应用情况,结合机采棉种植技术,总结出机采棉化学封顶技术要点、群体技术指标及其配套技术,为机采棉化学封顶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了现行亚麻化学加工技术存在化工原料用量多,成本大等弊端.并揭示了亚麻化学加工中大量使用NaOH等无机物质(即无机碱),使金属钠离子较多的充实到具有特殊纤维结构的亚麻纤维空腔与空隙中,致使亚麻纺织品手感硬挺有余而柔韧不足的奥秘.提出了应在亚麻化学加工中以有机碱(即有机化工原料)为主体,以达到亚麻脱胶工艺中加工出直接针织的针织用纱系列及服用性能优良的服装用布系列等产品.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亚麻纤维的特殊结构着手,在亚麻化学加工中应用"亚麻专用助剂",为亚麻行业实现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噻呋酰胺对2016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分布于0.009~0.405μg·mL~(-1),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存在对噻呋酰胺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正态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的平均EC_(50)值(0.043±0.019μg·mL~(-1))作为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即EC_(50)值)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78~34.89,而不同地市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噻呋酰胺EC_(50)平均值为0.035~0.155μg·mL~(-1),EC_(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41倍,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噻呋酰胺对病菌的毒力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井冈霉素及甲基立枯磷的毒力间无明显相关性。综上所述,河南省大部分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噻呋酰胺较为敏感,可将其作为综合防控的备选药剂;生产中可将噻呋酰胺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甲基立枯磷、井冈霉素4种药剂轮换或交替使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茶叶》2007,33(4):254-255
特约专题浙江绿茶产业现状与提升发展对策………毛祖法等(1-1)综述.论文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茶叶上应用研究…………………………………………韩立萍等(1-4)茶多酚防治糖尿病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耿艳艳等(1-7)茶绿色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马士成等(1-11)茶叶氨基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倪君等(2-63)固相微萃取法(SPME)在茶叶农残检测上的应用………………………………………刘海芳等(3-136)GIS在茶园管理的应用及展望…………陈凌文等(3-140)茶多酚提取方法研究进展………………胥佰涛等…  相似文献   

7.
能百旺(0.5%噻苯隆可溶液剂)是由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生长调节剂。验证能百旺(0.5%噻苯隆可溶液剂)在水稻本田上的应用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试验其结果表明:处理1实际产量比处理2高20kg/667 m~2,增产比3.9%。  相似文献   

8.
鄂东植棉区棉花机械收获应用欣噻利脱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鄂东植棉区棉花机械收获脱叶剂田间应用效果,以冈早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脱叶剂欣噻利不同用量处理试验,进行脱叶剂对棉花脱叶率、吐絮率、产量和衣分的影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3水平(即一次性喷施欣噻利剂量为2.7 L/hm~2),其脱叶率、吐絮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产量高于其他用量和清水对照,但略低于常用药剂对照(噻苯隆+乙烯利)。可以在鄂东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RNAi研究及在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显军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06,20(Z1):562-567
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可通过降解靶基因的mRNA进行基因干涉,是研究多种生物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概述了RNAi的作用机制、特点及其植物RNAi载体的构建,同时介绍了RNAi在植物的基因功能、抗病性、雄性不育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消息,欧盟有可能实施禁令,禁用噻虫胺(clothianidin)、吡虫啉(imidacloprid)和噻虫嗪(thiamethoxam)三种新烟碱类农药。禁用这三种新烟碱类农药的原因是,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的报告指出,这些农药对蜜蜂等授粉昆虫构成"严重风险",认为这三种新烟碱类的农药与蜜蜂死亡有关。植物传授花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防治甘蔗粉蚧的杀虫剂,在广西两个蔗区进行了不同杀虫剂对新植(4个处理)和宿根(3个处理)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新植蔗应用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 0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FS 750 mL/hm2、10%吡虫啉WP 22.5 kg/hm2+90%杀虫单SP 6 kg/hm2三种杀虫剂处理对甘蔗粉蚧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71%、62.47%、59.5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前两种杀虫剂的虫株率明显低于另一种杀虫剂和对照空白;宿根蔗应用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 050 mL/hm2对甘蔗粉蚧的防治效果(59.51%)明显优于0.5%噻虫嗪GR 75kg/hm2的防治效果(16.34%),但处理间的虫株率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说明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 0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FS 750 mL/hm2和10%吡虫啉WP 22.5 kg/hm2+90%杀虫单SP 6 kg/hm2防治新植蔗粉蚧效果显著;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 050 mL/hm2防治宿根蔗粉蚧也有较好的效果。因此300 g/L氯虫·噻虫嗪SC可作为新植蔗和宿根蔗粉蚧的防治用药,在新植蔗下种和宿根蔗大培土时按本试验用量一次性施用;40%溴酰·噻虫嗪FS和10%吡虫啉WP+90%杀虫单SP可作为新植蔗粉蚧的防治用药,在新植蔗下种时按本试验用量一次性施用。并探讨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指通过序列特异核酸酶在基因组特定位点产生DNA双链断裂,从而激活自身修复机制,实现对基因组特定位点靶向修饰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锌指核酸酶(ZFNs)系统、类转录激活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系统、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核酸内切酶(CRISPR/Cas)系统和单碱基编辑技术.本文介绍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长江下游棉区的土壤、气候、种植制度等因素,提出了长江下游麦(油)棉两熟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优质高产栽培适用的品种、育苗移栽、施肥、化学调控、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的对宜宾烟区烤烟野火病进行防治,采用双因素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化学药剂和3个施药时期对烤烟野火病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药剂与施药时期对烤烟野火病病情指数、产量及产值都有显著影响;4%春雷霉素对烤烟野火病防治效果最好,3个施药时期烟株野火病病情指数均最低,3%噻霉酮和20%噻菌铜次之,50%氯溴异氰尿酸效果最差;施药时期以旺长末期开始施药效果最好,烟株产值最高,为41 863.95元/hm~2,下部叶成熟期施药次之;化学药剂和施药时期对烤烟产值综合作用表现为:施药时期化学药剂两者交互作用。综合考虑病情指数和产值,四川宜宾烟区以4%春雷霉素(800倍液)在旺长末期开始施用为烤烟野火病防治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5.
由卵细胞未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有机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近年来,美国、日本、苏联、加拿大及西欧各国都在各种作物中广泛研究;国内有些单位采用孤雌生殖育种技术已经培育出油菜、小麦和水稻等作物新品种(系)在生产上示范推广。目前诱导水稻孤雌生殖主要有理化处理或远缘杂交等方法,其中以化学诱导应用最多。许多单位曾研究过2.4-D,NAA,KT,GA,IAA,乙烯利、二甲亚砜(D.S)、  相似文献   

16.
正1.名优绿茶安全清洁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关键设备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年验收)2.西部茶叶优质原料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2010年)3.茶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2002年)4.卷曲型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年验收)5.高香冷溶速溶茶加工技术(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鲜茶汁饮料关键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7.茶资源高效加工与多功能利用技术及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年)8.超微粉茶加工技术及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2005、2006年)9.儿茶素单体及乙酰化制备技术(2009年验收)  相似文献   

17.
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对杂交稻丰优428种子纯度的快速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等电聚焦技术对丰优428及其亲本种子的蛋白谱带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一对亲本互补谱带.应用该互补谱带对其杂交稻种子样品进行纯度鉴定,结果纯度为96%,与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结果(96.6%)差异较小.表明这一技术在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综述了作物化学杂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意义,分析了化学杂交育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述了化学杂交剂诱导作物产生生理雄性不育机理。内容包括: 1.化学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有:亲本选择自由,杂种配制简便,杂种可以多代利用,可弥补其它育种方法的技术缺陷,形成化学杂交育种体系。 2.化学杂交育种经历了三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筛选出许多具有诱导作物产生生理性雄性不育的药剂,但由于不理想,目前大部分停留在试验阶段,能在生产上应用的为数极少。 3.雄性细胞的发育经历了花粉母细胞形成、减数分裂、小孢子形成、花粉充实成熟、开花散粉、花粉萌发受精等过程。任一过程受到干扰或抑制都会造成不育,不同药剂诱导不育的作用阶段不同。 4.根据化学杂交育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今后研究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按理想药剂的要求进行化学杂交剂的合成与创新;从生理生化形态相互关系的角度上开展化学杂交剂诱导不育机理研究,为药剂合成、筛选和使用技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双极膜电酸沉提取大豆分离蛋白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极膜电酸沉技术在分离提取大豆分离蛋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该技术也存在易受蛋白污垢影响的缺点.比较了在没有外加物质的影响下,双极膜电酸沉技术与化学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的效果;分析了双极膜间残留蛋白质及其对双极膜提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极膜电酸沉技术比化学酸沉法更具优势;双极膜提取速率随酸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连续电酸沉4次后,膜间残留的蛋白质对双极膜提取速率造成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型脱叶剂欣噻利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新型脱叶剂欣噻利在田间应用效果,以新陆早48号为材料进行了脱叶剂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脱叶剂欣噻利处理棉花最终的脱叶率和吐絮率与对照相当;棉花产量、铃重及衣分等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