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水稻育秧新技术应用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作与栽培》1992,(2):62-64
近10年来,我国水稻育秧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培育多种类型壮秧的育秧配套技术,北方建立起以旱育秧为主的培育壮秧的系列技术,南方发展到以地膜育秧、温室育秧、两段育秧、湿润育秧等为主的多种育秧技术,把我国水稻育秧技术推向一个新阶段。现将我国目前重点推广应用的水稻育秧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农民在育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育壮秧、防止烂秧和死苗方面提出水稻育秧技术措施,为广大农户进行水稻育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水稻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水稻育秧机械化也是目前水稻生产上急待解决的课题。我们从1987年开始进行了水稻旱田全程机械化育秧技术试验,已获得成功。目前,已在我县大面积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程正忠  李灿先 《种子》1998,(5):68-70
1试验材料组合:Ⅱ优46(Ⅱ-32A×密阳46)。2目的我县多年来杂交水稻制种母本育秧均采用湿润育秧方式,秧苗素质较差,不利于制种产量的提高。而水稻“旱育秧”、两段育秧”技术,成秧率高,秧苗矮壮,根系粗短,移栽后返青分康快,易达到预期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等高产基础,从而提高制种单产。为探索大面积制种产量有新的突破,现将水稻“旱育秧”、两段育秧技术运用到杂交水稻制种上,特作本试验。3试验方法及过程3.1试验方法试验田面积1334m‘,其中用600m‘作对比试验,即:“旱育秧”、“两段育秧”与“湿润育秧”各200m‘,其余面…  相似文献   

5.
水稻无纺布育秧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秧田期用无纺布、防虫网、对照等不同方式育秧,分析无纺布育秧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效果方面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无纺布育秧在控制灰飞虱虫口数量、减轻水稻黑条矮缩病、提高水稻产量等方面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湿润育秧,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秧盘不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秧盘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育秧肥不同施用方式(100%秧土混施、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100%秧土底部撒施)下水稻机插秧苗的形态、干质量、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发根力,以探索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结合育秧肥底部撒施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改进麻纤维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结果表明,秧盘垫铺麻纤维膜明显提高了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相比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的处理,秧盘垫铺麻纤维膜处理的秧苗表现为秧苗壮实,秧苗根冠比、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发根力均有所提高。育秧肥底部供应提高了秧苗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提高了秧苗植株可溶性糖含量而降低了硝态氮含量。随着育秧肥底部撒施比例的增加(从100%秧土混施到100%秧土底部撒施),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9.2%,根冠比增大了60.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38.6%,硝态氮含量降低了8.2%;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8%,根冠比增加了2.6%,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41.3%,硝态氮含量降低了7.8%。水稻秧苗根系活力和发根力均在育秧肥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方式下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相比混施于育秧土中,育秧肥底部撒施可以提高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可与麻纤维膜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7.
2014年6月-9月,针对水稻机插盘育秧土营养培肥的要求,采用蚕沙作为水稻盘育秧土的养分,进行水稻盘育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盘育秧土中添加蚕沙能有效的增强盘育秧苗素质。育秧土添加蚕沙显著增加了3叶1心期水稻秧苗叶片含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同时降低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试验提出水稻育秧土添加蚕沙的量以30g/盘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水稻塑盘育秧的关键技术茅弼华,谢成林,张存銮,赵仁臣(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局225002)(姜堰市农业局)(高邮市农业局)塑盘抛秧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等效果,迄今为止,对水稻塑盘育秧技术未见系统报道,特别是对盘土的利用、落谷深度、适宜秧龄以及落谷量等关...  相似文献   

9.
江南地区人多地少,户均承包水田仅0.1~0.2hm2。对千家万户小规模种田的农民来说,水稻育秧是一项十分繁琐而艰巨的农事,操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烂芽烂秧等现象,插种面积不能按计划完成。从1991年起我们开展了水稻双膜育秧技术的试验研究,5年来共培训育秧大户716户。提供商品化水稻秧苗1.72万hm2。该课题获1996年度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1床土的配制1.1土壤过筛和加沙选择土质疏松、无杂草、无污染的红壤上或黄壤土,用一般的谷筛过筛,使其粒径小于5mm。以2~3份黄泥土,…  相似文献   

10.
杨万深 《中国种业》2020,(11):106-110
育秧是水稻科研田间试验工作的关键环节,依据科研试验材料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结合目前水稻生产上的育秧方法,提出了适应科研试验的水稻育秧操作规程、作业标准。  相似文献   

11.
水稻育秧喷施烯效唑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杂交水稻的常规湿润育秧,两段育秧,温室育秧和旱育秧中分别进行了喷施烯效唑试验,结果表明,在湿润育秧的1叶1心期喷施100mg/L烯效唑,在两段育秧,温室育秧的1叶1心期和寄秧田两次喷施100mg/L烯效唑,均能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促根,增蘖,降低株高,生育后期有效穗增加,与对照比较,上述处理的增产幅度为13.6%~19.6%,旱育秧秧苗期不宜施用烯效唑。  相似文献   

12.
水稻壮秧剂在早稻育秧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水稻育苗壮秧剂在江西省早稻育秧上的应用效果和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湿润育秧、旱育秧、塑料软盘育秧施用壮秧剂不仅能提高秧苗素质有效地防治秧苗立枯病的发生,而且水稻产量平均增产8.5%。生产上应用时,早稻湿润育秧施用量以60g/m^2为佳,旱育秧壮秧剂的施用量以70g/m^2为宜,塑料软盘育秧壮秧剂每盘的施用量以10g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水稻实现大面积机械化插秧,是应对当前水资源紧张,实现水稻高产稳产,全面实现水稻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必由之路。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稻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水稻应用旱育保姆育秧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表明用水稻旱育保姆育的秧苗比用敌克松和常规育秧的秧苗素质好,综合性状优,抗病的能力强,大田产量较高;用敌克松育的秧苗抗病性相对差一些.  相似文献   

15.
1水稻直播种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水稻直播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种植可省去40~45d的育秧时间、繁重的插秧工序,免除育秧插秧成本。推广直播水稻可节省成本。虽然直播水稻比育秧移栽水稻生育期少40d左右,理论上将降低产量,但直播水稻无拔秧植伤和栽后返青过程,有利于低节位分蘖,成穗率高,总穗数多。只要完全掌握技术,直播水稻产量和育秧移栽水稻基本持平。因此水稻直播技术成熟后,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稻草基质的制备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解决机插水稻育秧基质来源,研究了不同配制和制备处理的稻草基质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基质育秧的配制成分和制备方法对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基质中加肥加菌堆沤和不加肥堆沤处理的出苗率高于其他处理5%~10%;加土基质和加发酵菌堆沤发酵处理,能增加水稻秧苗的苗高、假茎宽、单株干物重、植株叶绿素和氮素含量,降低植株糖氮比,显著地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加土稻草基质处理的秧苗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全稻草基质处理秧苗约1~13 mg/g,淀粉含量低约8~28 mg/g,糖氮比低于全稻草基质。机插稻秧苗氮含量在30 mg/g左右、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65~80 mg/g、糖氮比为2.5左右,秧苗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稻草可以取代营养土作为培育水稻机插秧苗的基质。加入少量土壤和发酵菌堆沤发酵的稻草基质育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川西低山区水稻两次增温育秧技术李洪全,张显仲(四川省名山县农业局625100)试验于1992~1994年,在名山县城西乡的蒙山海拔920米处的稻田进行。品种为汕优63、汕优22,温室育秧,一叶一心后排入湿润秧田,即以本地已普及十余年的二段育秧作对比,...  相似文献   

18.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在人工控制水、肥、土、温、湿、气等条件下,给种子、秧苗以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培育的秧苗均匀、健壮、整齐,可为农户和种粮大户提供高质量的秧苗,减轻“倒春寒”影响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实现水稻生产种子良种化、育秧工厂化、供秧商品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广西水稻产业化育秧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产业化育秧的发展是从建设工厂化温室育秧开始的。1990年春,首先在平南县建成镇隆、官成镇2座温室育秧工厂,实行商品化供秧,1991年发展到个体育秧工厂,1992年柳江、柳城、北流等县(市)也相继建立了温室工厂化育秧供秧,为广西商品化育秧供秧提供了...  相似文献   

20.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水稻工厂化育秧特点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育秧的一种生产方式,操作技术标准化,与电脑控制一体,是一项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工厂化育秧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