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危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棉花黄萎病的预防研究和抗病选育工作,有必要对其危害损失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1、病圃设置为单一黄萎病圃,发病较为均匀,平均发病率为85%左右。2、病情记载标准。1983年和1984年铃  相似文献   

2.
江汉平原棉花黄萎病危害损失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4年本所棉花抗枯、黄萎病同步联合品比试验为例,分析江汉析棉区黄萎病危害损失。结果表明,各品种(系)在黄萎病圃的皮棉平均产昌比枯萎病圃减产153.16kg·hm-2,差异显著,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成铃数减少和铃重降低,而且黄萎病圃各棉花品种(系)的5项纤维品质指标平均值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抗黄萎病新品种豫棉2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选育过程豫棉 2 1 (豫 2 0 67)是以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耐黄萎病品种中棉所 1 2为母本 ,以抗病性较好的豫植 1 77为父本杂交 ,在枯、黄萎病圃上连续定向选择 8年而育成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新种质。 1 995~1 996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区试 ;1 997~ 1 998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春棉区试 ,同期参加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 ;1 999年参加黄河流域春棉生产试验。 1 999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被命名为豫棉 2 1。自 1 994年以来 ,豫 2 0 67作为黄萎病抗源种质向外单位发放 ,先后被河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新疆等省 (区 )的棉花…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麦套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 1 5年的实践中 ,笔者对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病性和丰产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些自己的见解 ,庞庆和等在《中国棉花》1 999年第 9期发表的“棉花抗病区试中抗病性和丰产性鉴定之我见”中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试从抗性鉴定圃、品种对黄萎病的反应、品种抗性分类标准、抗性与丰产性的统一等方面谈点看法 ,并与棉界同仁商榷。1黄萎病抗性鉴定圃和感病对照种区域试验的棉花黄萎病鉴定圃是自 70年代中期开始连年棉柴还田 ,并多次人工接菌建成。近几年来 ,感病对照品种冀棉 1 1号 ,实际发病的病情指数都在 …  相似文献   

5.
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及使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5年于河南安阳黄萎病人工病圃和新疆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病圃黄萎病发生的中期,连续喷施600倍棉萎克2次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下降14.3%,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0下降到2.8;而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92.6%,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2上升到5.9,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5.4%。在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重病田黄萎病发生初期,连续喷施棉萎克3次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1%和73.1%。本研究表明,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喷施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棉花黄萎病枯斑型菌系BP2、落叶型菌系V991人工病圃为鉴定场所,以鄂荆1号为感病对照,对8个不同来源的抗(耐)黄萎病棉花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棉花抗源种质对不同黄萎病菌系的抗性表现不同,不同棉花抗源种质对同一黄萎病菌系的抗性也存在差异;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枯斑型黄萎病菌系;苏远6071、苏远6072和苏远6077与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达到同一抗病水平,可作为棉花抗病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7.
秦棉1号是咸阳市农科所1977年在本所棉花枯黄萎病圃中,从美棉SR—1中筛选抗病单株,1979年选系,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原系号6083。1987年元月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定名为秦棉1号。该品种优质、丰产、兼抗枯黄萎病,并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定向选育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病育种是棉花病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通过病圃或重病地连续定向选育抗病单株是抗病育种常用的方法,高抗枯萎病的抗原材料52-128、86-1以及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2等即是最成功的例子.然而对棉花抗黄萎病育种采取该方法是否有效的研究和报道不多.2003-2007年,选择对黄萎病表现抗或耐病的品种(材料)21个,在病圃连续2~3年选择抗病单株,再到重病田种植,以期获得高抗黄萎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2006-2008年以感病品种鄂荆1号为对照,在人工黄萎病圃对10个陆地棉品种(系)进行了黄萎病抗性鉴定。以相对病情指数评价各品种的抗病性,共鉴定出3个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2个耐病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其中NJ0703、NJ0705、中植棉KV1的发病株率小于20%,病情指数小于10.0,抗黄萎病性达到抗至高抗水平。生物统计分析表明,各品种3年间的相对病指无显著差异,抗病性稳定。  相似文献   

10.
1大面积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目前本团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是抗病品种新陆中14号.该品种于2000年引进,三团试验站枯黄萎病病圃种植鉴定结果表明,抗枯黄萎病表现突出,但产量不高,晚熟,经过试验站2年的定向选择和驯化,于2003年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辽棉 1 7号 (原品系代号 1 2 84)系我所有性杂交 ,定向培育 ,在人工枯、黄萎病混生病圃上多代连续选择育成的早熟、丰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 ,2 0 0 0年 1 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经过1 982年根据育种目标要求 ,以兼抗枯、黄萎病品系 78- 40 84为母本 ,以长绒、高衣分、早熟材料82 - 42 5 8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其后代在人工病圃上繁殖加代 ,并从 F2 代开始以抗病为重点 ,以早熟、丰产及纤维品质的综合改良为目标 ,进行连续多代的单株选择和株行、株系筛选 ,于 1 989年育成品系辽 1 2 84。同年参加品系鉴定试验 ,…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索能够在病原菌侵染寄主的早期快速、准确、高效鉴定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方法。以标准菌株Vd076和28个不同抗病性的陆地棉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病圃鉴定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苗期根部黄萎病菌DNA含量,建立快速鉴定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的新方法。利用标准品的Ct值和DNA含量绘制标准曲线,计算标准曲线方程,通过对未知样品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计算出棉花根部所检测Vd076的DNA含量,确定接菌后1 d为最佳取样时间。28个棉花品种根部Vd076的DNA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它与病圃鉴定的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2=0.958 8)。确定接种后1 d棉花根部Vd076的DNA含量在0~0.3 mg·g-1为高抗品种,0.3~1.0 mg·g-1为抗病品种,1.0~3.0 mg·g-1的为耐病品种,>3.0 mg·g-1的为感病品种。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高效的特点,为大批量棉花材料的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陆早1 9号(原名新石K6) ,是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于1 996年以优质品系“91 - 2”为母本,自育优良、抗病、早熟品系“90 0”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在枯、黄萎病圃进行抗性筛选鉴定,抗性较好的单株种入杂种圃、选种圃、株行圃,经南繁加代、品质检测、多年连续定向培育选择而成。1 999-2 0 0 0年参加本所品种(系)比较试验,表现早熟、优质、抗病。2 0 0 2 - 2 0 0 3年参加自治区早熟陆地棉区域试验,2 0 0 3年参加生产试验。2 0 0 4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特征特性新陆早1 9号生育期1 2 4~1 2 7天,植株…  相似文献   

14.
陕棉2177简介     
景忆莲  李胄 《中国棉花》2008,35(6):24-24
1 选育经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7年以综合性状好的陕2234和兼抗枯黄萎病、纤维品质优良的陕2059为父本进行杂交,1998年混收F1代种子,1999-2000年在人工枯黄萎混生病圃连续进行单株鉴定选择,2001年获得优良株系2177-80.  相似文献   

15.
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4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选育过程鄂杂棉 4号 (荆 1 0 2 9)亲本来源于荆 551 73×P1 6。荆 551 73是鄂抗棉 9号的原代号 ,表现丰产、优质、多抗 (抗枯黄萎病、红铃虫、红蜘蛛、中抗蚜虫 ) ;P1 6也是本院选育的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系。1 995~ 2 0 0 0年在本院枯、黄萎病自然病圃参加组合鉴定和大区比较试验示范 ,其 F2 代 1 998~ 1 999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区试 ,同时进行 F1、F2 代生产试验示范。 2 0 0 1年 3月 1日通过湖北省审定并命名。2 F1代历年试验结果1 995~ 1 999年在枯、黄萎病地参加 5个正式组合鉴定 ,皮棉产量每公顷为 1 666.65~ 2 2 2 4 .8kg,比…  相似文献   

16.
1 选育经过豫棉20(原名豫抗911)是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与博爱县西良仕科研站协作,1985年用高抗枯萎病,叶功能好,早熟,丰产的临汾4023作母本,与从美国引入的耐黄萎病,品质优良的SJ1517作父本进行单交,从中选抗黄萎病的98系(78160×86-1F5)作母本,与品质优良,丰产性好的自引2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种于枯黄萎病混生病圃内,1987年在两者的F2中选株,以临汾4023×SJ1517的F1作母本,与98系×自引2号复交,1989年在复交的F2中选株作母本,与耐黄萎病、品质优良的SC-1杂交,1991年在F2中选株海南加代1992年在91-9的株系内选择第11号单株,1993~199…  相似文献   

17.
新陆早19号(原名新石K6),是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于1996年以优质品系"91-2"为母本,自育优良、抗病、早熟品系"900"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在枯、黄萎病圃进行抗性筛选鉴定,抗性较好的单株种入杂种圃、选种圃、株行圃,经南繁加代、品质检测、多年连续定向培育选择而成.1999-2000年参加本所品种(系)比较试验,表现早熟、优质、抗病.  相似文献   

18.
棉花新品种新陆中 1 1 (巴州 92 1 1 )是巴州农科所以巴州 7648为母本 ,前苏联引进材料 K— 2 0 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后经南繁北育 ,连续多年在黄萎病圃中进行鉴定筛选 ,并按育种目标要求定向选择培育而成。 1 995~ 1 997年通过本所产量比较试验 ;1 998~ 2 0 0 0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南疆亚区第七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 ,并同时参加本地州新品种试验示范。一致表现抗黄萎病、早熟、丰产、纤维品质优良。 2 0 0 0年 1 2月 1日通过新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新陆中 1 1号。1特征特性新陆中 1 1号全生育期 1 32天 ,第一果枝始节 5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引发、丸粒化、引发+丸粒化+灌根3种方式处理,同时在棉花黄萎病鉴定圃调查拮抗菌3种处理方法的田间防效,确定拮抗菌最佳应用方式为“引发+丸粒化+灌根”,接菌浓度为1×109 cfu·mL-1;拮抗菌处理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第一次发病高峰的黄萎病田间防效可达30%~70%.初步建立了一种棉种携带拮抗菌制剂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准确比较近年来选育的棉花品种(系)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加速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对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进行成株期鉴定。材料与方法1、品种(系)来源鉴定材料共80个,取自1987~1988年参加全国棉花优质抗病新品系联合试验,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