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了2010年苏州市吴中区水稻褐飞虱发生的特点,即迁入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二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三代外地褐飞虱回迁迟、回迁量偏多、自然发生量偏重,大面积水稻褐飞虱前中期发生轻、后期中等至偏重发生。其偏重发生的原因为三代羽化短翅成虫比例高、回迁量偏多。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兼治、专治及挑治对策,解决了褐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江苏水稻害虫发生现状及无公害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1.12003年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卵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其特点为成虫始见期比2019年晚、比历年早;主迁入期第3代成虫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蛾量大,迁入主峰期推迟;第3代残存虫量大,第4代田间蛾蜂期长、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幼虫量第4代大于第3代;危害高峰期比历年早,危害期长,第5代发生比历年同期平均轻.原因如下: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雨日多、雨量大,有利于成虫的迁入、交配、产卵和卵孵化;5月份气温回升快,水稻大田移栽提早,迁入成虫很快扩散于稻田产卵繁殖;第3代残存虫量和第4代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积累虫量大;6月上中旬及7月上中旬低龄幼虫盛发期雨日多,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等因素,造成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防控必须进行统防统治,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水稻"两迁"害虫是影响黔东南州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害虫,常年发生较重。对2018—2020年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进行分析,两迁害虫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与迁入时间与迁入峰次、迁入量、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受气候条件影响,年度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据此,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1 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 1.1 2003年 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卯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轻,三化螟大多为中等偏轻发生程度,沿淮及沿江局部地区偏重,二化螟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6.
】根据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的基本成分和生命表的资料,建立了25行7列的年龄-虫态结构矩阵和存活率矩阵为基础的模拟模型。以长翅型成虫迁入格局为初始种群结构,结合迁入量和迁入时间,模拟褐稻虱从迁入降落经过繁殖代到主害代的数量动态过程,预测在不同的迁入峰型、迁入期和迁入数量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东至县稻飞虱大发生特点表现在迁入期提早,迁入量增大,迁入后繁殖快,短翅型成虫发生早,加之“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和食料适宜,而造成灾害。防治对策应是加强监测顸警,争取“压前挖后”选择对路药剂,用足药量、水量。  相似文献   

8.
1998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纵卷叶螟是高邮市水稻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年发生4代,2代为迁入代,一般6月下旬开始迁入,迁入期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迁入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迁入量的大小是决定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3代为主害代,4代为迁出代。1998年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为控制危害,共...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江苏褐飞虱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和分析1976~1997年江苏省每年7月中旬前后褐飞虱主迁入峰的迁入虫量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占60%的年份,迁入虫量与褐飞虱的发生程度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5-2016年大竹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与迁入期、迁入量、气候等相关因素原因分析,提出了综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1、发生情况,4月中旬以来,伴随着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开始大量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主要表现为:华南、西南灯下稻飞虱迁入量比常年明显偏多,褐飞虱迁入期偏早、数量偏大,华南、西南中南部、江南南部田间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上年;华南、江南南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迁入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地区已出现较高的卷叶为害。根据水稻生长情况、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形势较为严峻,5—7月,稻飞虱在华南、西南、江南中南部稻区将大发生,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和江南大部、西南中东部稻区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次多、蛾量大,盛发期长;田间虫卵量高,残留量大;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分析认为其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有利于其卵的孵化和幼虫取食;防治期遇雨,方法不当,防效差;食料及田间小气候对其发生极为有利;田间高频次地使用化学农药,致使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宣州区五(3)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在宣州区大发生,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气候及苗情适宜、残虫量基数高、食料好、防治不到位、自然控制因素弱等是构成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江苏褐冰虱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和分析1976-1997年江苏省每年7月中旬前后褐飞虱主迁入峰的迁入虫量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占60%的年份,迁入虫量与褐飞虱的发生程度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受当地单季稻感病品种比例高、种植面积大、异地迁入传毒介体白背飞虱迁入峰出现早迁入量大、单季稻移栽期与传毒介体迁入期吻合度高等因素共同影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台州市偏重发生,未来几年有发病流行范围继续扩大、危害程度进一步加重趋势。在分析其发病流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试行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单季稻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77~1990年2614次田间种群消长系统调查及对15417头长、短翅型雌成虫卵巢发育系统解剖证实,本地区单季晚稻最初虫源由南方迁入,迁入期通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繁殖产生长、短二种翅型的成虫。从迁入建立种群到种群最终消失,可发生3~4个世代。田间种群数量动态与迁入基数、气温、食料及天敌等因子有关。其中,虫口基数和气温是种群大发生的主导因子。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是种群数量激增的预兆。  相似文献   

17.
稻飞虱是昭平县水稻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害虫,近年来一直呈偏重发生态势。该虫发生面积大、迁入期早及峰次多、迁入量高,造成田间虫口密度高,为害重。该虫偏重发生原因与虫源基数高、气候、栽培方式、抗药性增强及施药技术密切相关,为此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近10年余庆县前期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种群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1-2020年余庆县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和10年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和风速等气候资料,探究10年间种群迁入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结合提前1候、提前2候和提前3候气候数据分析其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2011-2020年余庆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始见期最早分别出现在2014年4月4日和4月23日,最晚分别出现在2011年5月30日和2018年5月23日,近10年其始见期主要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主害代第3代迁入峰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主害代第4代迁入峰期主要在6月底至7月上中旬;第3代主迁入峰期的成虫迁入量决定第3代幼虫的发生程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关键气候因子,提前10~15 d的日最低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多、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田间种群的增殖扩张,水稻的卷叶率危害越重。【结论】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和前期水汽条件充足都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是象山县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监测2004—2010年象山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危害重的年份,其迁入期早,代数多;而发生危害轻的年份,其迁入晚,代数少。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又是一褐飞虱特大发生年。其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早,迁入量大,短翅型成虫始见早,后期补充迁入量特大,田间虫卵量高,发生范围广。由于大面积防治及时,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一些防治不力的田块,产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