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茶炭疽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茶炭疽病是山茶、油茶的主要病害[1],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以及北方的河南、陕西省南部地区,庭园及盆栽山茶上普遍发生.它是由山茶炭疽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侵染所致[2].山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症状多出现于叶缘、叶尖和叶脉两侧.初发生时为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的大斑,黄褐色至褐色,最后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或轮生许多小黑点,病健交界处稍隆起.  相似文献   

2.
攀西野生山茶属植物资源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攀西地区山荼属野生植物进行了资源调查,调查结果为该地区目前有山荼属植物24种7变种(张宏达的分类系统),主要分布在海拔600~2730m的阔叶林中或云南松林下;根据调查了解到该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资源面临严重的破坏,提出了山茶属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山茶Camellia japonica属山茶科植物,原产于中国西南,现已普遍种植,成为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由茶花制成的养生花茶有治疗咳血、咳嗽等疗效。茶花因其植株形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世界园艺界的珍视。但是,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影响山茶植株健康生长,而且限制着山茶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多年的山茶种植管理经验,本文概述了山茶主要病虫害种类,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山茶种植户提供宝贵经验,促进茶花产业健康发展。1山茶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4.
云南山茶品种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国内外云南山茶品种资源的栽培历史、分类现状以及育种进程等;对国内外云南山茶品种资源的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研究的4个方向:加强云南山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培育多个花色的云南山茶品种和加强云南山茶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山茶炭疽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国 《云南林业》2004,25(3):19-19
1分布与危害山茶炭疽病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以及北方的河南、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山茶、油茶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落叶、落蕾、落果和枯梢,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2症状主要危害茶树叶片和新梢,在叶片上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发生时为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褐色大斑,  相似文献   

6.
耐冬山茶的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茶(Camellia japonica)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我国是世界山茶的起源中心与分布中心。在山东青岛近海岛屿和崂山等地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山茶分布(当地称之为耐冬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天然分  相似文献   

7.
耐冬山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冬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阔叶树种,山东是我国山茶科植物自然分布的最北端。用耐冬山茶种子作为供试材料,采用浸种、温度、浓硫酸、赤霉素等不同处理对耐冬山茶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耐冬山茶种子在常温水中浸种24h有利于种子萌发,发芽率为85%;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浓硫酸处理60min发芽率最高,为80%;赤霉素以浓度为800mg·L^-1的GA浸种效果较好,发芽率为90%。  相似文献   

8.
对隶属于山茶亚属、茶亚属、后生山茶亚属的27种山茶属植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山茶亚属的种仁含油率较高,脂肪酸中的油酸、亚油酸含量亦较高(大多在85%以上),个别种还含有人体所必须的亚麻酸;后生山茶亚属种仁含油率相对较低,脂肪酸中的油酸、亚油酸含量亦较低,在不饱和脂肪酸中,还含有5.16—9.04%的芥酸。在山茶属植物中发现亚麻酸和芥酸,在国内乃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金花茶旋风     
1994年元月7日,一批来自五大洲的花卉、园艺专家、学者云集绿茵如春的南宁,出席世界上首次举行的“防城金花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山茶协会副主席雷诺丝女士、日本山茶协会副主席饭牟礼五郎先生、新西兰山茶协会主席叶旺民先生、日本山茶协会前主席箱田直纪先生、荻屋薰先生、前国际山茶协会主席菲利浦女士、澳大利亚山茶研究会希拉·波特女士以及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日本、德国、  相似文献   

10.
楚雄市紫溪山原生云南山茶分布广、数量多,且其环境适应山茶生长,山茶栽培历史悠久。紫溪山山茶栽培多采用传统的靠接繁殖方式,本文从靠接时间选择、砧木和接穗的选择、靠接技术操作、嫁接后管护4方面介绍水插接穗靠接繁殖技术,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水插接穗靠接技术的山茶成活率与传统靠接方式相近,但其在嫁接劳动成本、管护方便程度、母树树体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应推广应用于紫溪山山茶繁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