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玉米螟是黔西南州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黔西南州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已严重威胁着黔西南州玉米的安全生产.为了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笔者于2007年对玉米螟进行了药剂试验.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1984年,通过形态鉴定、生殖隔离试验、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及其化学成份分析等四种方法,明确我国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半壁黑龙江至广东的广大地区,是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的大害虫。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新疆(伊宁),为害玉米,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永宁)和河北(张家口、芦台)一带与亚洲玉米螟混生(仍以亚洲玉米螟为主),多寄生于苍耳和大麻。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螟的发生、防治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玉米螟的发生、防治与研究进展周大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玉米螟是一种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主要有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据估计,如不防治,春玉米常...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测报中的几个生态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测报与防治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历史,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至今玉米螟仍是玉米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充分了解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机制和规律,对玉米螟种群动态及其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缺乏系统的、量化的研究,使得玉米螟的测报工作难以满足生产上的要求。测报问题,尤其是玉米螟发生量的中、长期预测,已成为玉米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显然,如果不掌握玉米螟自然种群发生发展的消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从而正确地指导防治,无论什么样的防治措施都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疆玉米螟及其近缘种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新疆玉米螟的种类,伊垦农技简报1974(3)报道:在伊宁地区为害玉米的是紫色玉米螟Micractis varialis Bremer.八一农学院1975年农虫讲义叙述新疆玉米螟是异色玉米螟Ostrinia varialis(Bremer),在沙湾一带主要为害大麻,在伊宁为害玉米。昆虫知识1979(3)报道:在沙湾为害大麻、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种植Bt玉米条件下主要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Bt抗性风险,探索合理的Bt玉米种植比例,根据亚洲玉米螟的特点构建种群动态与遗传模型,对不同的Bt玉米种植比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当以种子混合种植75%的Bt玉米+2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密度下降到每百株玉米植株30头幼虫以下的时间,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达到50%的时间,在1代区为40年、在2代区为20年。当以种子混合种植20%、15%、10%、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仍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缩短,在1代区分别是29、21、15、9年,在2代区分别是14、10、7、4年。表明在研究区域内以种子混合种植20%以上的非Bt玉米庇护所可维持对亚洲玉米螟的Bt抗性管理至少14年。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封垛是控制田间一代玉米螟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僵菌封垛是控制田间一代玉米螟的有效措施王喜印(辽宁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2500)玉米螟是为害玉米、高粱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县每年因玉米螟为害约减产5000万kg。玉米螟的一代虫源主要来源于越冬幼虫栖息场所玉米秆垛。据调查,玉米秸秆内的越冬幼虫占...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中的最重要虫害,常年玉米为害损失率达1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就积极探索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生物防螟经验。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现状、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等进行综述,同时对今后开展玉米螟生物防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保工作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鲜皮含有多种有效杀虫成分并对多种害虫表现出杀虫活性。亚洲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的主要害虫。本文以亚洲玉米螟为供试虫源,对白鲜皮提取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鲜皮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表现出较强的拒食活性和毒杀活性。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寄主植物种类,对13科38种植物进行了田间笼罩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有8科20种,酸模叶蓼是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玉米、谷子、薏苡等;在酸模叶蓼、玉米等11种植物上还发现了第2代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在9科25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其中以向日葵为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最快,其次为玉米。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共有9科27种,较适宜寄主植物有酸模叶蓼、玉米、谷子、苍耳和葎草,其中在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产卵行为的影响,在尼龙网室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时间、产卵部位及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均于23∶00开始产卵,02∶00~03∶00达产卵高峰。单作甘蔗、单作玉米和间作甘蔗叶背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高于叶面,而间作玉米叶背与叶面的玉米螟卵块数无显著差异,叶背的卵粒数高于叶面。单作玉米叶脉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显著高于叶缘;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叶脉与叶缘卵块数间无差异,但叶脉处卵粒数高于叶缘,间作甘蔗叶脉的卵块数高于叶缘,叶缘卵粒数高于叶脉。单作甘蔗叶背的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69.14 cm处,而叶面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21.09 cm处;间作甘蔗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距叶鞘35.17 cm和12.34 cm处,二者差异显著。单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卵块仅分布于叶背沿叶脉远离叶鞘处,而间作玉米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近叶鞘。表明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雌蛾产卵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枣阳市玉米种植面积5.33万hm~2,是继水稻、小麦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但玉米螟危害近年来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枣阳市玉米高产的主要虫害。近年我们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1玉米螟成虫发生特点1.1灯下玉米螟总虫量逐年增加2011年~2015年,枣阳20W黑光灯灯诱玉米螟总虫量从857头猛增至5 370头,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9月,20W黑光灯灯诱玉米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2014年利用生物导弹(蜂·毒卡)防治技术,对玉米螟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达84.98%,有效控制了玉米螟的为害,实现了玉米螟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螟是发生在玉米上的常见害虫,近年来,玉米螟对黑龙江省玉米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文在黑龙江省玉米螟重发区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50mL/667m~2在玉米心叶末期(见雄穗率5%)1次施药防治效果与50 000IU/mg苏云金杆菌(BT)粉剂25g/667m~2在玉米心叶末期(见雄穗率5%)1次施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相当,挽回产量损失率最高达10.1%,是较好的玉米螟防治微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5.
玉米雄穗抗螟性离体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雄穗是第二、三代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取食为害的主要部位。玉米雄穗从打苞到露雄期间,大部分初孵幼虫集中在该处取食,且其成活率高于心叶处取食者。作者报道了不同玉米品系的雄穗对玉米螟幼虫抗性情况和简便易行的快速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赤峰地区玉米穗期害虫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峰地区玉米主栽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丰田6号为供试品种,对本生态区玉米穗期害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穗期主要害虫不同为害时期和为害程度与穗腐病发生程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适合本区域玉米穗期害虫防治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和西花蓟马。其中,收获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和双斑长跗萤叶甲,尤以亚洲玉米螟为重。不同玉米品种受害程度不同。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越大,穗腐病发病程度越重;合理密植措施可有效降低亚洲玉米螟的虫口密度。使用48%毒死蜱乳油、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5种药剂对玉米螟都有较好防效。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效较其他供试药剂好。5种药剂防治的玉米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议本地玉米穗期害虫防治应以亚洲玉米螟为主要对象,以种植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为基础,并适时应用苏云金杆菌或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玉米叶片作为信息源,通过测定亚洲玉米螟对玉米不同部位叶片的起飞至接近信息素源等行为,研究亚洲玉米螟对玉米不同部位叶片的定向反应。结果表明在近距离范围内,上部叶片更能吸引亚洲玉米螟;而在较远距离,亚洲玉米螟对上部叶片与下部叶片的定向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在微风环境中亚洲玉米螟对玉米叶片的定向行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第一代玉米螟是乳山市春玉米和姜上的主要害虫和常发性害虫,对春玉米和姜的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结合乳山市的实际情况,简述搞好第一代玉米螟超前防治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虫是会泽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玉米减产在5%~8%。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掌握为害玉米的螟虫种类和发生规律,以进行预测预报,指导全县玉米螟虫的大面积生产防治。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一代区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