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性小麦品种和半冬性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的分析摸清了两种不同类型小麦三个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即小表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作用,春性小麦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半冬性小麦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且三者之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相互矛盾,相互补偿。  相似文献   

2.
杂种小麦产量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杂种小麦产量因素及产量间的现有内在关系为基础,对8250-12000kg/hm^2疸水平的杂种小麦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若干产量结构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和近期目标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产量结构诮在一定群体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特别是注意穗粒娄和提高。文中建立的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产量结构的最优模式既有一定的多样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宁春50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用品种鉴定、品比试验、区试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大面积生产示范、农田生产等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对该品种进行了产量形成及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当前高产小麦育种栽培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宁春50号较对照宁春4号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宁春50号稳定性与宁春4号相当,在2007年区试中宁春50号丰产稳产性都高于宁春4号,在稳定性产量上还有提高的潜力;在不同区域条件下,宁春50号和宁春4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变化幅度基本一致,变化幅度最大的为穗粒数,千粒重次之,穗数最低;宁春5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平均值较宁春4号都高,表明宁春50号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增产潜力明显;产量达到8 000 kg/hm2以上,平均穗数达到669.8×10 4穗/hm2,平均穗粒数为30.9粒/穗,千粒重为42.8 g,在5 000 kg/hm2到1 000 kg/hm2产量水平变化过程中,穗数、千粒重都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宁春50号产量增加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34,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稳粒数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春50号增产要提高穗数和千粒重,并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杂种小麦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的产量是其产量因素即穗数、穗粒数与粒重的乘积。那么,产量的杂种优势与产量因素的杂种优势关系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籽粒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平均穗粒数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高于高密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低于高密度;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联立方程组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每亩8.5~13万株,最后提出了适当降低杂种小麦密度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顶端发育的小麦产量结构形成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洁  朱艳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5,31(3):316-322
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粒重构成。本研究以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小麦茎顶端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品种特性的动态关系,构建了小麦穗粒发育与结实的模拟模型,包括对叶原基数、叶片数、小穗原基数、小穗数、籽粒数及籽粒重的预测;进一步结合茎蘖发生与穗数决定模型,最终建立了小麦产量结构形成的模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份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24-28
为了研究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小麦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利用2005-2008年陕西省长武县中科院长武农业生态站小麦品种‘长武89134’为试验对象,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各种农艺性状中每穗结实小穗数、千粒重和株高与小麦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每穗粒数与产量之间达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地上部分总干重、籽粒干重和每穗小穗数与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自变量每穗结实小穗数和株高对小麦产量的存在正向直接作用(r每穗结实小穗数=0.712**,r株高=0.848**,P<0.05),而地上部总干重和每穗粒数则对产量存在着负向直接作用(r地上部分总干重=-0.792**,r每穗粒数=-0.784**,P<0.05)。‘长武89134’产量受到每穗结实小穗数、株高的正向作用和地上部总干重、每穗粒数的负向作用,因此需要主要针对这四种农艺性状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再并且协调好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的产量构成因子包括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三者的相对重要性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利用2008~2009年与2009~2010年的小麦区试结果,采用成组数据均值差异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3种方法对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与实际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实际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微小的变化可引起实际产量的显著提高。但从高产育种角度看,应在优先考虑有效穗增加的基础上,兼顾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黄淮南片2011~2012年度冬水组试验的2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顺序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与穗粒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顺序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果表明,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在种质创新程度上偏低,产量水平稳定在6500~9000kg/hm2。根据黄淮南片小麦生态条件特点,应该选育多穗型品系,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硬草对稻茬小麦产量损失及生态经济阈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越高,干重越大,对小麦产量损失越大.作者于1990年和1991年进行了硬草与稻茬冬小麦共生的田间试验及电算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硬草密度、干重、密重积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均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依次为:硬草密度与小麦千粒重、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及产量损失率间的回归关系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喷雾对小麦光合作用与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小麦籽粒灌浆期用水喷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产量的结果.光合速率的提高与叶片气孔阻力降低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华北地区小麦灌浆期光合作用有明显的“午睡”现象,这种现象与中午前后颇低的空气湿度和较高的空气温度引起的大气饱和差增加有很大关系,并且表明用少量喷水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和作物水分状况,减轻光合作用“午睡”现象,提高光合速率,进而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2.
整仓散储小麦隔热密闭熏蒸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介绍了在南方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不具备机械通风争环流熏蒸的情况下。对整仓散装储藏小麦,只要能严格控制进仓小麦水分争品质,合理选择熏蒸方式和剂量,保持粮堆内有效的PH3浓度,一年只熏蒸一次,就能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保持较好的粮食品质。同时,能降低保管成本,减少污染,降低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3.
书虱在粮堆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GJ89型粮虫陷阱检测器对书虱在房式仓和土堤仓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书虱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房式仓中书虱分布呈明显的趋南性和趋西性,且由南向北虫口密度逐渐减少,由东向西虫口密度逐渐增加。对房式仓不同粮层(0~0.5m、1.5~2m、3~3.5m)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书虱分布差异并不显著,但虫口密度随着粮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用聚集度各项指标检验表明,书虱在粮堆中呈聚集分布,且在粮  相似文献   

14.
旱地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目前山西省12个旱地小麦主推品种和新育成品种为材料,在晋南旱地麦区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了在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试验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之间产量、WUE和降雨生产力存在明显遗传差异,根据试验材料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分为3种类型:即高产高效型,产量在2900 kg/hm2以上,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平均为16.89 kg/( hm2?mm);中产中效型,产量在2700~2900 kg/hm2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16.08 kg/( hm2?mm);低产低效型,产量在2700 kg/hm2以下,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平均为15.62 kg/(hm2?mm)。参试品种间耗水系数和降雨生产力间有明显的差异,耗水系数极差达132.11,降雨生产力极差达2.81 kg/(hm2?mm)。说明通过将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高产基因进行聚合杂交,可以实现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高产性状统一于一体,培育出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高产的小麦品种。高产高效品种可作为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主推广品种加以应用,中产中效品种可作为搭配品种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储存小麦的不同跨度高大平房仓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温”检测,分析了气温、仓温的变化对粮温变化的影响,并通过“扒皮”试验研究“冷心热皮”现象中“冷心”、“热皮”温度的变化规律,判定高温季节外温对靠墙粮堆及粮堆表面影响程度,明确了临界点及整个粮堆中“热皮”区域范围。试验表明仓温直接受气温影响,气温和仓温对粮堆“热皮”区域影响明显,而“冷心”区域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东区域内选择具有储粮代表性的小麦、玉米、稻谷储备仓,实施了不同水分含量的实仓试验,采集试验粮表层温度、水分、CO_2浓度和真菌孢子计数等数据,探索试验数据与安全储粮的相互关系。试验表明:山东区域的小麦、稻谷、玉米的储藏安全受粮堆温度、水分含量的制约,温度、水分越高储藏安全风险越大,粮食水分含量与反映粮食呼吸状况的CO_2浓度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自然条件下,山东小麦、玉米、稻谷的安全储藏,其水分含量不应高于13.0%、14.0%和14.5%。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春小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特征,采用盆栽方式,选用来自埃及的Egypt1和Egypt2、来自我国天津的津强6号和津强11号4个春小麦品种,设不施氮(B1)、施尿素1g/盆(B2)和施尿素1.5g/盆(B3)3个施氮处理,于小麦成熟期测定植株性状、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Egypt2的穗长、穗粒数、小穗数、千粒重、产量均高于津强6号,但津强6号的籽粒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高;随着拔节期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产量、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逐渐增高,其中B3处理最高;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较高处理下Egypt2的千粒重和产量最高,施氮量较高的津强6号的籽粒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拔节期施氮量增多,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由此可知,不同品种中,Egypt2的产量最高,津强6号的总蛋白质含量最高;合理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施尿素1.5g/盆的氮肥处理小麦生长最好。品种和施氮量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丰产小麦的叶色在返青、拔节、孕穗阶段显现“青、黄、青”节奏变化。返青阶段叶片正常显“青”,植株体内有适当高的氮素水平,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成长大穗;拔节阶段正常显“黄”,叶、鞘、茎生长协调,有利于茎节发育及壮秆形成;孕穗阶段叶色转“青”,有利物质运转,籽粒灌浆顺利,不实小穗减少,增粒、增重。在壮苗基础上重施腊肥,合理掌握春期追肥,控制叶片正常显青、落黄,有利形成壮秆、大穗,增粒增重、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川渝主要储粮区(中温高湿区)偏高水分稻谷和小麦的实仓安全储藏预警技术。实仓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储粮条件下,稻谷和小麦中早期储藏危害真菌的生长均明显受到水分、初始带菌量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的耐藏性和储藏安全性明显优于稻谷。早期储藏危害真菌的数量变化可以作为监控即时粮情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良好的预警作用(高灵敏性和及时性)对粮食安全储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近10年来河南省推广的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情况,揭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2005—2014年适宜河南省推广的63个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推广的国审小麦新品种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7.6533 kg/hm2。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条件及当前的栽培习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注重公顷穗数与穗粒数的协调,将大穗和大群体有效结合,稳定千粒重,同时注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